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利用Fragstats 4.2景观指数和InVEST生态系统服务模型分析山东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耕地是土地类型中转移量最多的,主要转向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土地类型的增加量依次为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和其他建设用地。耕地主要分布在鲁西南平原地区和胶东半岛丘陵区,耕地整体分布较为集中;林地分布相对单一,主要在山地丘陵区,由于复杂地形导致该分布集聚性一般,分离度较高;草地主要分布在东营和滨州等市,由于土地利用类型转移变化大,因此聚集度一般;城乡工矿用地斑块密度最大。生境质量空间冷热点分布主要由地形引起,热点呈现“两主两次+黄河三角洲”,两主热点主要为鲁中南山区和胶东丘陵地区,次热点主要分布在微山湖和五莲山区域,最后为黄河三角洲。鲁北、鲁西平原为生境质量冷点。  相似文献   

2.
为探究耕地破碎化的空间分异程度和集聚格局,基于2013年Landsat TM影像的耕地数据,构建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耕地破碎化综合评价体系,采用空间自相关的空间统计方法定量描述耕地破碎化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左右江革命老区耕地破碎化综合值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耕地破碎化分布具有空间正相关性且集聚程度由高到底的指标有:破碎化综合值斑块密度聚合度连通度,空间负相关性的指标只有斑块平均最邻近距离;表明耕地破碎化空间分布具有负相关性的指标只有平均最邻近距离。LISA聚集图表明,H-H型集中分布在区域东部,L-L型主要分布区域西部,而H-L型分布于西南部。该研究对土地整治、耕地可持续利用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土地整治是通过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土地复垦和土地开发等活动,实现区域耕地增加、粮食产能提升、生态环境改善以及城乡用地空间布局优化等目的,助力新旧动能转换和乡村振兴。以济南先行区为例,通过分析测算区域内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潜力、土地复垦潜力和土地开发潜力等,研究区域内新增耕地潜力及分布,为先行区自行开展耕地占补平衡提供方向,助力先行区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4.
将经济学中用于表示国民收入分配差距的洛伦茨曲线和基尼系数用到了土地利用结构分析中,利用黑龙江省2008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进行定量分析。分析得出: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结构分布比较合理,地类分布符合地形、地貌特征;林地面积比重大;其次是耕地;园地面积最小。空间上,未利用土地、交通运输用地分布较为分散,其次是居民点及工矿用地、林地、耕地、水利设施用地,其他农用地、园地,其他土地离绝对均匀线远些,牧草地在全省分布极其不均匀。通过分析各类用地的集中和离散趋势,可为黑龙江省土地资源合理利用及结构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通过对1996-2003年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得出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特点是耕地减少较快,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现象较为明显,农用地逐渐稳定分布远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南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主要是人口、经济、技术进步及政策因素,并对南宁市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进行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6.
科学有效地评估农村居民点用地整理潜力,探讨农村居民点差别化整治模式和措施,是统筹推进广西新农村建设和顺利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前提和基础。通过选取自然、经济、社会、土地资源和宅基地利用等多个影响因素,构建综合指标评价体系,估算整理农村居民点增加耕地的现实潜力。研究结果表明:2020年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约为65 573hm2,耕地增加系数平均为15.26%;广西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可划分为Ⅰ、Ⅱ、Ⅲ等级,且地形地貌是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大小的重要因素,两者分布具有相同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农村居民点土地合理利用初步研究——以浙江省部分县市为例赵哲远戴韫卓沈志勤张佳农村居民点布局分散,农户建房用地缺乏合理规划和严格管理是目前耕地减少的一项重要因素,而提高农村居民点存量土地利用率,控制农村居民点建设增量土地,将有助于促进耕地保护政策在广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过程。[方法]文章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运用ArcGIS 9.3软件,以河北省2001年、2007年和2013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为空间数据源合成河北省耕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以及河北省生态功能用地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模式的图谱,据此揭示河北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2001~2013年河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以稳定型为主,主要表现为"耕地-耕地-耕地"。河北省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主要以后期变化模式类型主要为"耕地-耕地-草地",面积达到28.876 244万hm~2,主要集中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地以及山前平原区,是整个变化模式中最大的单体变化类型。2001~2013年河北省生态功能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向耕地以及建设用地转换的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合理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结论]该文为今后河北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9.
天津农村人多地少,1980年按农业人口平均每人只有耕地1.98亩。城市边缘地区,许多生产队人均耕地不足半亩。天津是一个大工业城市,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工业、交通、市政、公用、住房各个方面都竞相占用土地。农村建设也要占地。30多年来,全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对工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发生了严重影响。因此,研究分析我市农村土地资源的变化趋势,制订土地利用规划,加强土地管理,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是发展我市农村经济的一项必不可少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0.
乔秀萍 《山西农经》2022,(3):157-159
耕地保护事关国家粮食安全。中央农村工作会强调稳粮、增收、强基础,保护土地红线,高度重视土地问题。近年来,左权县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始终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依据,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确保全县耕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尽管左权县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但是,耕地保护形势依然不容乐观,全县土地撂荒现象日益明显。文章分析了左权县土地撂荒的原因,并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播种面积,确保粮食持续稳定增长,为国家粮食安全、全县全面协调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1.
湖南省南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利用变化是区域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短时期内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改造的显著表现形式.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南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变化.以土地统计资料为依据,对南县1983-200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施加影响的显著表现形式。本文以案例的形式,运用LUCC度量模型和LUCC转移矩阵分析研究区清新县2001-2007年的LUCC空间格局变化,并对全县土地利用/覆被进行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清新县2001-2007年面积增加最多的为林地,而减小最多的为耕地,期间全县综合土地利用/覆被动态度为2.77%、土地利用/覆被强度从2.163增至2.172;同时,清新县土地利用/覆被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空间差异,全县土地利用/覆被区划可分为南部综合服务中心区、中部产业转移区和北部生态脆弱区三个功能区。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辉南县生态脆弱性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区平原过渡地带因其地质、地貌的特殊性而担负着自然地域界面的作用,并表现出更高的生态环境脆弱性,研究其脆弱性变化对山区平原生态安全预警非常重要。特别是从土地利用方式改变评价其生态脆弱性,对于土地利用方式调整和规划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以地处山区平原过渡区的辉南县为例,在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基础上,参照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并结合周围生态环境敏感因子,建立生态脆弱性综合评价指标,对研究区1986年以来环境脆弱性的时空变化进行评价和分析。评价结果如下:(1)从不同用地类型看,生态综合指数大小顺序依次为林地、草地、水域、未利用地,其次是耕地和建设用地。(2)脆弱性时间变化特征:由于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林地减少和耕地、建设用地增加,导致生态贡献指数、生态稳定性指数和生态综合指数显著下降,分别由1986年的2.999、3.324和6.322减小为2006年的2.828、3.032和5.861。(3)空间变化特征:全区范围内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下降显著,表现为低值区域范围扩大,高值区域范围明显减小。高值区范围由1986年的33217.95ha缩小为2006年的1283.40ha,而低值区的范围则由1986年的86550.87ha扩大为2006年的98084.83 ha。(4)地区差异性:虽然三个生态指数在整体上呈现下降,但是不同子流域其变化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总体上呈现东南山区减小,而西北平原区呈现不明显的增加特点。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导致研究区生态脆弱性的主要原因为林地减少和耕地增加。从保护生态环境角度,控制耕地增加和林地减少是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4.
工业是开发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了解和掌握开发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利用程度,有助于指导产业布局,提升开发区竞争力.本文选取辽宁省朝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各工业企业用地为评价单元,以2008年为评价时点,采用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最后得出工业企业用地集约度介于1.71~152.30%,各企业用地集约利用程度差异显著,大部分工业企业...  相似文献   

15.
武汉市东湖风景区旅游用地的集约利用评价及管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针对国内在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研究的不足,定量测度武汉市风景土地利用集约状态,探讨城市风景区土地管控对策,为风景区土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研究方法:GIS方法与AHP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土地集约度为0.4466,处于不集约的状态。研究结论:针对武汉东湖风景区不集约现象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包括划定城市风景区土地综合功能区;加快整合与迁并,推行风景区改造规划;提高城市景区建设项目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6.
17.
为了客观地评价开发区土地利用集约度水平并且使开发区之间的集约度水平可比,以广东省珠海市的3个开发区为例,提出基于熵值法和统一理想值的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既避免了在确定权重系数时的人为因素干扰,同时通过对同一区域各开发区制定统一的评价指标理想值,使得各开发区之间的评价结果可比,从而更好地指导开发区向土地集约利用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以地处山地丘陵区的江西省万年县境内的五条主要河流河岸带为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丘陵山区河岸带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为当地政府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土地整治工程等提供科学参考,从而推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社会经济福祉的协同提升。[方法]利用2000年、2009年和2018年3期Landsat遥感影像,借助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基于土地利用变化、景观生态学理论,分析了2000—2018年研究区土地利用时空分异特征。[结果]研究区内新增耕地面积主要来源一直是滩涂和其他用地,新增建设用地面积来源为耕地,新增建设用地主要分布在200~300m分带。景观格局方面,万年县河岸带0~100m段人为扰动程度低,仍然发挥着河岸带生态廊道的作用;100~300m土地利用多样化,是受人为扰动最剧烈的部分。[结论]研究认为,生态保护政策在河岸带土地利用变化上起到了一定作用。通过开垦常年性河流主干道河岸带范围内的滩涂来实现区域内的耕地占补平衡受到严格管控,山地丘陵区的特殊环境特征决定了在该类地区应探索其他的政策响应途径。  相似文献   

19.
Policy makers concerned with the peri-urban interface find their greatest challenges in the rapid urban growth of developing mountain regions, since limitations caused by relief and altitude often lead to an increased competition between rural and urban land use at the valley floors. In this context, littl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affected agriculturalists’ perceptions of peri-urban growth—important information required for the realization of sustainable land use planning. How is the process of rural–urban land change perceived and assessed by peri-urban smallholder communities? Which are the major difficulties to be overcome? By what means are the affected people reacting and how are these adaptation strategies linked with the ongoing landscape transformations of the hinterland?By using the example of Huancayo Metropolitano, an emerging Peruvian mountain city, it is shown that rural–urban land change is intensively discussed within peri-urban smallholder groups. Although urbanization also leads to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s by public institutions—an advantage perceived throughout the study area—the negative impacts of rural–urban land use change prevail. The perceptions’ analysis reveals that the decrease of fertile and irrigated agricultural land at the quechua valley floor is especially considered to threaten subsistence, food and income security. In order to compensate the loss of production capacities, many smallholders try to expand or intensify their land use at the suni altitudinal belt: an agro-ecological zone characterized by steep and nonirrigated slopes that can actually not be used for the year-round production of crops previously cultivated at the quechua zone.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评价,结合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对乡村土地资源利用格局进行优化。[方法]文章以栾川县三川镇部分村庄为例,构建土地资源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分类指标体系,运用MCR模型对村域土地资源利用功能适宜性进行评价,通过分析土地资源利用现状与功能适宜性分区之间的冲突,制定相应的土地资源空间布局优化策略。[结果](1)根据MCR模型模拟结果,根据适宜性将研究区土地资源划分为生态保护区、限制开发区、后备开发区、优先开发区等4种类型分区;(2)根据土地利用现状与其适宜性之间的矛盾,可将生产功能区内碎片化的农用地、采矿用地和生活空间内零星建设用地优化为生态发展用地和对生态环境具有涵养作用的农业发展用地。优化后的生活用地面积减少了7.86hm2,工矿用地减少49.14hm2,生产用地中的农业用地增加20.11hm2,生态功能用地增加了36.89hm2,实现了农业生产用地集中连片、生活用地集约高效、生态用地充分保障的优化目标;(3)运用MCR模型模拟划定的土地资源分布格局呈现明显的圈层结构,并与当地的自然条件、区位条件相吻合,可为乡村规划和空间重构提供理论指导。[结论]通过村域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