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4年中国的资本市场总体让人感觉有些"冷",不过"冷"中也有一些"热"点,"热"点当然包括影响全国的"郎顾之争".虽然"郎顾之争"基本上已尘埃落定,但从中透射出的种种观点、论调和问题仍将继续引发人们深深的思考.如果说"郎顾之争"是资本市场理论层面的"热"点的话,那么资本市场实践层面也有一些"热"点让人难以忘记,其中伊利数名高管被捕的事件无疑是很有代表性的事件之一,这些事件与"郎顾之争"暗相呼应,反映出我国企业和我国资本市场在发展过程中还要经历很多的风雨,才可能最终见到美丽的彩虹.  相似文献   

2.
如今,郎咸平已成为各大媒体纷纷关注的焦点人物。他是怎么“走红”的呢?郎氏乃“炮轰”德隆系扬名股市,“炮轰”顾雏军引起企业界和经济学界的轩然大波。“郎顾之争”并非只是停留在学术和企业层面,而是吸引了数以万计的网友、股民以及普通百姓的参与,并由此演变为一个“公共事件”。  相似文献   

3.
2008 顾雏军     
《中国报道》2008,(10):77-77
关键点 与顾雏军有关的最著名事件之一是“郎顾之争”。 2004年,经济学家郎咸平教授发表了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盛宴中狂欢》的演讲,直指顾雏军使用多种伎俩,  相似文献   

4.
一直存中小股民中有“郎监管”之称的郎咸平,近期卷入了“郎顾之争”的漩涡中。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坚持经济学家就是要为老百姓负责任,为国家负责任。公司治理的最主要目标就是要让中小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5.
王杏君 《特区经济》2005,(4):133-134
<正>2004年8月,香港中文大学郎咸平教授以一篇题为《格林柯尔在”国退民进”的盛宴中狂欢》的演讲,引发了一场与格林柯尔董事长顾雏军之间的“郎顾之争”。围绕“郎顾之争”,媒体以及学术界也引发了一场关于国企改革问题的激烈争论。郎咸平教授的观点并不是反对国企改革,只是  相似文献   

6.
顾雏军的被拘,使人们又想起了去年的“郎顾之争”,“郎顾之争”表面上看是关于国企改革过程中国有资产出售的定价问题,但其本质则涉及到我国自改革开发以来一直备受关注的国有资产管理问题。目前,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角,正是2003年初成立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国资委)。自2000年以来,国内企业掀起了“管  相似文献   

7.
哈尔滨天价医药费事件曾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深圳天价医药费事件紧随其后,人们对公立医院存在问题的反映层出不穷,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讨论络绎不绝。而曾一度掀起“郎顾之争”热浪的郎成平教授则以“看病先看钱”的评论直指市场化导致中国医改正面临严峻考验的现状,即正是有了医疗体制的市场化改革,才有了医生看病开药惟“铜板”是瞻的不义之举,笔者根据事实,认为市场化改革确实加剧了医疗体制的混乱。  相似文献   

8.
鲁宁 《上海国资》2005,(11):14-15
国内经济学家们的名声似乎越来越臭。一年之内,连续三场风波(事件)令原本(计划经济年代)声誉就不佳的经济学家们“屋漏偏逢连日雨”。三场风波梯次出现:先是郎顾之争一些经济学  相似文献   

9.
从一年前的“郎顾之争”到如今的“严顾之争”,顾雏军遭遇的不再是来自单枪匹马的经济学学术良心的挑战,而是法律专家试图以法律武器进行合法维权的群起而攻之了。这次严义明的胜算将有几何?  相似文献   

10.
2004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字显示,上市公司MBO披露的事件达到8家,大大超过以往年份,加上“郎顾之争”引发的中国经济学界对包括MBO在内的国企改革模式的争论,上市公司的MBO遭到了更多的质疑。  相似文献   

11.
自从“郎顾之争”以来,有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的争论就未曾停止过。虽然顾雏军已经东窗事发,但围绕郎咸平教授对产权制度改革的批评而展开的再批评,似乎愈发激烈。[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国有资产转让过程中,管理层收购(MBO)“自卖自买”现象目前已得到较好扭转。在8月份出现“郎顾之争”以来,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李荣融近日首次在公开场合就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发表意见。  相似文献   

13.
在2004年发生的这场“郎顾之争”中,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再次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于在“国退民进”过程中席卷国家财富的新国有资产流失浪潮,人们表示了愤懑与忧虑。建立一个适合公有企业的公司治理结构,不仅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也是中国公有企业目前最为迫切的。  相似文献   

14.
2004年前三个季度的统计数字显示,上市公司MBO披露的事件达到8家,大大超过以往年份。加上“郎顾之争”引发的中国经济学界对包括MBO在内的国企改革模式的争论,上市公司的MBO遭到了更多的质疑。  相似文献   

15.
陈玉良 《特区经济》2005,(12):103-104
十六届三中全会以后,国企改革真正进入了最后的攻坚阶段。两年来,最引人瞩目的事件是,国有产权转让过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国有资产流失,“郎顾之争”由此而生,并引发了一场产权改革大争论。这场争论是意义重大的,它最终影响了中央的政策调整,遏制了国有资产进一步流失的势头。但是  相似文献   

16.
肇始于2004年年中的“郎顾之争”到现在已经一年了,虽然这场争论以顾雏军被拘而暂告一段落,但这场争论所引发的社会各界对国有产权改革更广泛的思考却并没有因此而尘埃落定。在这个背景之下,《新财经》杂志与乌有之乡网站(http://www.wyzxwyzx.com)于2005年8月12日举行了一次“顾雏军现象”深化国企改革与健全法制研讨会,作为“郎顾之争”一周年纪念和总结。由于篇幅有限,《新财经》杂志只能节选部分与会专家学者的发言,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林海平  尹涛 《珠江经济》2006,(11):77-83
一直以来,国企改革的理论研究和学术争鸣十分活跃,特别是去年由“郎顾之争”引发的声势浩大的“国企改革大辩论”更是席卷神州,影响巨大,辩论的焦点是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并由此促使国家和国资委加快出台了多项政  相似文献   

18.
今年以来对经济趋势的讨论出现“防热”和“防冷”两种不同的意见,冷、热之争原因在于所依据的数据不同。从上半年统计数据来看,主张防热的人会提到投资增长了25%,消费也比去年高很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1.8个百分点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宋立 《首都经济》2004,(8):21-23
实践证明,为保证股票交易所市场发展“秩序”而抑制柜台交易市场发展,为保持“主板”市场资金和股价“稳定”而推迟创业板推出的丢卒保车思维;担心可能产生市场风险而放慢市场的发展,担心监管效率和能力不足而人为控制或限制资本市场创新的因噎废食做法,等等,已经到了需要认真反思并坚决放弃的时候。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心应当从以技术为主的微观层面转移到资本市场体系结构的健全与完善方面来,这既是处在十字路口的中国资本市场长期制度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资本市场当前发展中面临的迫切任务。  相似文献   

20.
张雄文 《浙江经济》2022,(11):28-30
诗路文化带建设还存在“政府热、市场冷”“研究热、转换冷”“点上热、线上冷”“主角热、配角冷”“省内热、省外冷”等“冷热不均”问题,要通过强化顶层设计、创新机制、统筹协调、资源整合来破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