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静  高鑫 《北方经济》2011,(14):77-79
本文分析了当前绿色金融的发展历程与现状,指出我国当前绿色金融主要是限制污染项目的资金融通,但受外部环境、发展动力、支撑体系等的制约,未能为绿色项目的发展施以更加积极直接的牵引力。为此,本文提出要更加重视发挥绿色信贷的撬动作用,通过改进现有信贷授信评审体系、完善利益平衡机制、加强社会化中介服务平台的参与等制度设计,增强正向激励,激发绿色信贷对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张静 《科技和产业》2020,20(4):154-158
推动区域经济生态化发展,绿色金融的支持尤为重要。对三明市绿色金融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虽然近几年该工作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仍存在内生动力不足、供给结构过于集中、绿色产品创新度低、绿色直接融资发展滞后等问题。因此,应该建立长效的激励补偿机制、健全绿色融资担保体系、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以及完善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通过加快绿色金融发展助推区域经济生态化发展。  相似文献   

3.
当前我国绿色信贷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并且作为绿色金融的最传统并且最重要组成部分,其融资规模占据我国绿色金融总融资规模90%以上。商业银行作为绿色信贷开展和实施主体,成为各国推动绿色金融的聚焦点。本文通过对比研究法研究国际典型"赤道银行",分析履行赤道原则的商业银行的激励约束机制、风险管理机制、信贷审查机制以及专业支持系统;并结合我国绿色信贷发展的现状和不足,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在重视绿色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商业银行绿色金融的发展一方面可以促使其履行自身的社会责任,在环保领域贡献一份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获得经济利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但是,商业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面临着缺乏经验、制度政策不健全、专业性人才短缺和绿色金融市场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商业银行可以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且不断培养专业性人才,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加强绿色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推动辽宁省绿色金融市场的建立与发展,真正发挥商业银行的作用,推动环保产业与金融产业的融合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绿色金融成为了国内外金融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其本质在于正确处理金融业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目前随着我国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绿色金融理念在中国得到了推广,要在中国成功发展绿色金融,必须以可持续发展观为指导,从树立绿色金融理念、加强制度建设、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信贷机制、支持环保企业直接融资等方面积极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6.
发展绿色金融是当前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模式的必然要求。在绿色金融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业务种类不断丰富的背景下,“漂绿”现象逐渐成为绿色金融稳定发展的巨大阻碍。政府为引导绿色发展而对绿色金融业务设置的激励政策是融资方进行“漂绿”的直接动因;信息不对称则为“漂绿”打开了缺口;绿色发展意识的缺失放大“漂绿”风险。日本是较早探索绿色金融的国家之一。针对绿色金融发展过程中的“漂绿”现象,日本在强化信息披露、降低主体间信息摩擦的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降低“漂绿”风险,同时长期以来日本政府对国民绿色发展意识的培育事实上也促使经济主体形成自我约束。这进一步启示我国未来应紧紧围绕弱化信息不对称、促进金融科技创新与业务改良、培育国民绿色发展意识3个方面推动绿色金融事业规范发展,从而真正发挥绿色金融对绿色发展的赋能作用。  相似文献   

7.
完善绿色金融体系能够助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而金融中介机构是绿色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债券承销商这一金融中介机构的视角出发,利用2016-2021年中国发行的绿色债券样本,研究了绿色债券发行对于承销商的溢出效应。结果发现,绿色债券发行显著提高了承销商在发行人所在省份和行业的未来债券承销业绩。机制分析表明,绿色债券发行通过传递承销商业务能力和绿色形象的信号产生溢出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债券发行还能够让承销商获得更加积极的股票市场反应,并有助于提高监管部门对承销商的评级。本文揭示了绿色债券发行对于承销商具有积极的溢出效应和经济影响,从提高承销商激励的角度对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媛 《特区经济》2014,(8):216-217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的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赋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金融业更多的使命和责任,要求金融业以"绿色金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主要探讨了在"生态文明"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法律制度的完善,针对我国绿色金融法律制度的不足与完善,提出了完善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绿色信贷业务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总量不断提升,但绿色信贷占信贷总额的比重依然很低,商业银行发展绿色信贷的动能不足。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绿色信贷风险较大而利润较低、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组织机构和技术人才、制度保障机制和相关法律建设滞后以及绿色信贷的信息沟通机制不完善。因此,需要完善环境风险管理体系,提高绿色信贷产品的创新能力,建设相应的人才培养机制,健全绿色金融法律保障制度,同时,完善商业银行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逐步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我国创造性提出建设"绿色之路",我国对沿线国家的绿色投资也引起较大关注。文章首先从投资规模、投资区域、投资领域和金融机制四个方面系统评价了我国对沿线国家绿色投资的现状,之后分析了绿色投资面临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区位选择、建设绿色产业园区和打造信息技术平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马文科 《发展》2016,(6):57-58
本文以甘肃省为例,考察了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省内自身情况,提出了优化绿色金融发展的具体途径,即完善法律法规,加大绿色金融政策引导;增强“绿色信贷”,助推节能减排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快金融机构改革;健全信息共享机制,加强监管,减少绿色金融风险等.  相似文献   

12.
绿色创新是助力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重要战略工具, 绿色金融如何作用于企业绿色创新是学术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以2011—2022年全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影响,并从风险承担视角出发验证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能显著提升企业绿色创新绩效,作用机制在于地区绿色金融的发展可以通过提高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增强企业创新动机和意愿,进而促进企业开展绿色创新。异质性分析表明,绿色金融对企业绿色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在国有企业和东部地区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与基础,绿色金融作为支持国民经济绿色转型发展的一种金融创新,能够合理配置且最大限度地引导有限资源向环境保护的方向倾斜。引入耦合协调度模型,以西部区域生态屏障重要省份甘肃省为例,测算了2013—2018年间绿色金融—生态环境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域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在逐年提升,但整体基础依然薄弱;生态环境综合发展水平具有逐年向好的增长态势;二者的耦合从拮抗阶段逐渐接近磨合阶段;绿色金融——生态环境复合系统的协调水平也从中度失调过渡到勉强协调状态,但绿色金融对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程度依然较低。据此结论,笔者从加大金融产品体系创新、实施绿色金融激励政策、支持生态产业和产业绿色改造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在“双碳”目标下,中国经济亟需绿色化转型发展,而绿色金融作为构成绿色经济的“核心”,能够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引导企业经济资源高效利用,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转型升级,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研究基于绿色金融发展现状,通过梳理绿色金融发展中面临的挑战,并从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全方位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积极推广绿色金融试点,完善政策措施及考核标准;加强绿色金融培训,健全人才培养体系;丰富绿色金融产品,优化风险治理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的实践路径,最后,以ESG理念为切入点,提出强化绿色金融风险管控的策略,以期能够促进我国经济绿色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推进经济绿色发展,建设绿色文明社会,已经成为越来越多国家经济发展方向的战略选择。经济绿色发展是经济发展模式的理性回归和必然选择。十三五期间,中国确立了绿色发展理念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的发展目标。走绿色发展之路是发展范式的转换和发展模式的转型,它不仅需要末端治理,还需要源头清理;不仅要制度激励,还需要文化引导。在学者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文章就构建以绿色技术体系建设和运用为基础、拓展产业绿色化发展空间为支撑、绿色文化为引导、绿色制度为保障、绿色文明为目标的中国经济绿色化发展体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辽宁作为工业大省,目前已在绿色转型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其在经济上仍然存在明显的高碳特征,其经济粗放增长与碳排放要求之间矛盾较大,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还面临着巨大挑战,而发展绿色金融对于促进企业节能减排、优化资源配置、发展低碳经济具有明显的激励和推动作用。本文在阐述辽宁主要绿色金融产品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其绿色低碳发展的突出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旨在以绿色金融助推辽宁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相似文献   

17.
马林  王亮 《北方经济》2011,(16):67-68
本文对辽宁省民族地区发展绿色产业的机遇、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在此基础上,从优化绿色农业产业区域布局,扩大绿色农产品基地规模,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注重绿色品牌培育与推广等方面为辽宁省民族地区构建绿色产业体系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绿色金融"是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一场新时代金融革命,是金融、生态、科技等高度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绿色金融,既是深化金融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金融机构推动金融改革创新、实现自身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本文围绕十八大以来金融改革政策和路径,阐述了绿色金融在深化金融业供给侧改革、推动金融改革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效,并就构建和完善绿色金融生态体系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世界绿色经济的兴起以及世界绿色金融业的格局,分析了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认为,要提高我国金融产业竞争力,国家应积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建立统一的交易平台、建立低碳专项基金、开展自愿减排交易试点,完善碳减排定价机制和绿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逐步完善我国的绿色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20.
绿色金融是未来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在我国还没有形成绿色金融统一的概念,主要观点包括如何使用多样化的金融工具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和金融机构在贷款条件和种类、对象等方面,将绿色产业作为重点扶持项目等.发展农村牧区绿色金融服务的对策有培育农村牧区绿色金融需求主体和完善政府绿色金融政策法规体系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