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服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重要内容。基于国家、政府、市场、社会的治理视野,促进公共服务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治理体系完善和治理能力提升,需以公共服务基本理论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全覆盖、治理主体多元协同供给、一体化机制与制度为主体框架,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水平动态提升的供需均衡机制"为治理目标,以期从本土化特色理论构建、公共服务治理实践经验总结、公共服务价值内涵贯穿及合理确定公共服务治理的基本范畴和制度安排等方面探索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2.
发展基本公共服务是基层社区治理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手段。而且基本公共服务不足必然对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完善与治理能力提升产生影响。本研究以深圳一个街道作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了基本公共服务与治理能力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要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发展、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完善基本公共服务考核评价体系等来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从而实现基层社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传统意义上,公共服务是政府通过垂直管理或者横向合作的方式来提供的。随着公民需求的日益多元化,面临的社会事务越来越复杂,仅仅依靠政府就不能提供有效的公共服务,这样,公共服务的网络治理应运而生。网络治理是一种全新的、通过公私部门之间的合作,政府、非营利组织、盈利公司等多元主体广泛参与提供公共服务的治理模式。本文通过研究合作性网络治理理论与公共服务供给中网络治理的应用,着重探析了我国现阶段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将网络治理发展为政府提供高效率公共服务的有效途径,这对于建立以公民和社会为本的公共服务型政府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新农村公共服务的提供是目前我国全面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问题。文章对国家治理现代化两个重要组成内容即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介绍,分析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历史发展及存在的问题,并探讨国家治理现代化对我国新农村公共服务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崔晶  毕馨雨  杨涵羽 《改革》2021,(10):145-155
面对日益迫切的流域生态治理需求,依托"科层制"的纵向流域治理体系已经难以满足流域发展的需要,横向府际和部门间协作逐渐成为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中的重要议题.然而,流域协作治理中依然面临着地方政府间和政府各部门之间利益分配难以达成共识、流域协调机构难以履行协调职能等治理困境.以黄河最大的支流渭河为例,探讨流域内"条块"关系的调适对流域协作治理机制的影响,分析如何对流域横向协调机构进行权力与资源的合理匹配.应从赋予流域协调机构更多的权力和职能、完善"条块"协作的法律体系、保障协作制度的自我更新能力三方面来调和"条块"关系,推动流域协作治理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田萍 《改革与开放》2016,(13):57-59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作为社会治理创新的一种新理念、新制度和新方法,近年来已被中国各级政府广泛应用于社会公共服务的各个领域,逐渐成为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面临着缺乏先进的治理理念、缺乏独立的资金保障、缺乏统一的管理平台、缺乏科学的评估机制等困境.化解困境的策略有政府要积极进行理念的更新、明确购买公共服务的财政资金、设置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管理平台、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第三方评估机制等方面.  相似文献   

7.
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生态问题具有广域性、整体性和时滞性,其治理是一个动态、多维的时空概念。网络组织是基于合作机制的新型组织模式,网络化协作生态治理有助于从整体景观保护的视角建立多元化主体、多层次推进的治理路径。基于美国景观保护LCC网络的经验启示,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治理进程的成效与问题,提出网络组织模式下的中国生态治理路径建议。目前中国生态治理主要为自上而下驱动的过程,建议立足于景观尺度,通过跨部门协作制定网络化协作生态治理国家战略、建立基于人大立法的网络化协作生态治理政策制度、建立和共享景观尺度的生态治理数据库以及探索建立基于合作网络的生态治理改革试点等治理路径,提升新时代我国生态治理能力。  相似文献   

8.
境外公共治理的经验表明,在攸关民众切身利益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服务对象的参与以及多方合作制衡有助于更好地维护公众利益。国内公共服务的管理一直强调政府与服务提供机构之间的博弈,而忽视了公众方的参与。近年来一些部门和地区开始探索建立公共服务机构的治理机制。我们建议,在完善公众知情权和评议权基础上,中央政府应该着力推进公共服务法人治理结构的试点。近期可由政府主导政策过程,其他利益相关者参与监督和咨询;远期应赋予社会公众代表平等参与决策等核心职权。  相似文献   

9.
整体治理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整体治理理论主张通过功能整合来为公众提供无缝隙的公共服务,但在实践中面临组织整合的技术困境、组织冲突的协调困境以及合作治理的问责困境。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对整体治理进行改进和提升:要从注重机构整合转变为注重机构协作,营造整体行动的柔性机制以及建设学习型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0.
"村改居"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既有别于传统的农村社区,也有别于现有的城市社区,其治理机制亟需创新,公民治理理论提供了路径参考。"村改居"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创新,需要确立公民治理的理念,培养具有"积极公民资格"的社区居民,不仅要为社区居民在公共服务中表达意见提供各种渠道,更要引导社区居民直接参与公共服务的提供。  相似文献   

11.
社区治理现代化是党和国家首次提出的重大策略。当前城乡社区治理存在居民参与有限、缺乏财力支撑、职能不清等三个突出问题,要实现社区治理现代化,需要在积极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大力倡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为社区治理提供稳定的财力保障,社区治理以社区公共服务为主要职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政府公共服务的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彼此相互依存度提高,政府与社工商界、第三部门、以及公民在内的合作越来越多,单纯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提供公共服务已经不再是明智的选择,网络治理也应运而生。网络治理视域下的公共服务有系列新特点:服务主体多元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客体复杂化、服务对象理性化、服务环境国际化等,  相似文献   

13.
林宏 《浙江经济》2014,(5):42-4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标准化是现代生产的重要组织手段,也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社会治理体制有效性的重要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4.
智慧城市已成为各级城市开展社会服务和治理的关键手段.本文从智慧城市提升群众幸福感、获得感的实际案例入手,分析了智慧城市促进民生发展的路径,提出智慧城市要进一步统筹政府和社会力量、构建统一数字支撑体系并实施数字普惠化改造,推动实现更加高质、高效、普惠的民生服务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为天津农村社会管理发展带来了积极的推动效应,为推动地方治理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会。识别当前天津市农村社会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是未来提升公共服务与社区治理的关键和前提。文章系统梳理了当前天津市农村社会管理中所面临的问题,并归纳了六个方面,为下一步社会治理提供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地方治理的治理活动根据其政治、经济、法治三个维度形成其不同的治理逻辑。地方政府的三重治理逻辑与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天然的契合性。其对于整治当前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和需求之间存在的供给"错位"、农村基层政府公共财政能力与公共服务职责不对称、"自上而下"供给与"自下而上"需求之间存在的矛盾等问题作用突出。在地方治理三重逻辑的整合图式下,创新构建出多元主体合作构成的合作"魔方"、信息融通共享构成的信息高保真"魔方"和以合作共赢为基础的非线性协同"魔方"则成为整治当前我国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供需诟病的"良药"。  相似文献   

17.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公共服务与制度逻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文钊 《改革》2012,(6):133-147
事业单位一直是我国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要提升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必须将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与公共服务供给主体与方式改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形成政府、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企业、公民个人等多主体参与、多种机制并行的多中心公共服务供给体系。体制理论、组织理论、制度理论和治理结构理论构成公共服务供给多中心体系运行的核心理论基础,而非营利是公益事业单位运行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张荣昌 《宁波经济》2004,(10):34-36
本文界定了公共服务政府概念与公共服务的涵义,并以宁波市为例,分析公共服务创新案例,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及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高速发展,该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各地方政府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方面的协作,但成效不显著。可以通过强化"利益共同体"理念、将环境绩效评估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建立生态环境协调管理机构等手段来构建健全有效的长三角区域生态治理政府间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20.
随着长三角区域经济高速发展,该区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各地方政府积极开展生态环境方面的协作,但成效不显著。可以通过强化“利益共同体”理念、将环境绩效评估纳入地方政绩考核、健全和完善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建立生态环境协调管理机构等手段来构建健全有效的长三角区域生态治理政府间协作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