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金融部门与实体部门回报率差距逐渐扩大,套利动机驱使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从事具有高额回报的影子银行业务,然而非金融企业的"脱实向虚"可能会影响其主营业务发展.鉴于此,本文选取2010-2019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年度数据,实证检验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主营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主营绩效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且实物资本投资在其影响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即存在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实物资本投资减少→主营绩效下降的传导机制.本文的研究可以为规范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提供一定参考,引导企业资金合理配置,并对政府制定振兴实体经济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
研究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与杠杆率的内在关联问题,对于保持金融稳定和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2007-2019年中国非金融类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实体企业脱实向虚对杠杆率的影响,并考察供给侧改革对上述影响的作用效果。研究发现:实体企业脱实向虚会促进其加杠杆,尤其是提高短期杠杆率;与国有企业相比较,非国有企业脱实向虚的加杠杆效应更为显著;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弱化了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的加杠杆效应,尤其对非国有企业效果显著。研究结论意味着微观企业层面脱实向虚会恶化杠杆风险,并找到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改善金融与实体经济内在关系的经验证据,对制定金融监管政策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国企业“脱实向虚”和上市企业债务违约事件频发,对金融市场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本文以2009-2020年中国A股非金融类上市企业的数据为样本,基于投机性目的下的金融化行为视角,实证考察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倾向造成企业“脱实向虚”进而对其债务违约风险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显著提高了其未来所面临的债务违约风险,并且这一影响主要存在于当期毛利率较低或内部控制水平较低的企业中,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显著加剧了企业的投资不足。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为切入点,考察实体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企业产业资本盈利能力,以期理解微观实体企业“脱实向虚”现象。结果显示,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显著降低其产业资本收益率,该负向影响在持股金融机构后5年内仍存在。机制检验发现,实体企业持股金融机构后,企业内部配置更多金融资产,挤出用于产业设备更新的固定资产投资,拖累实体产业资本收益率。此外,持股多类型金融机构和持股非银行类金融机构能有效缓解实体企业金融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实体企业金融化是经济“脱实向虚”的重要微观表现形式,其经济效应是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本文采用2007—2018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样本,从成本加成分布的视角研究了实体企业金融化对行业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显著影响成本加成水平及其分布状态,金融资产投资份额的上升不仅降低了企业成本加成,而且扩大了成本加成分布离散度,进而加剧行业资源错配。从机制看,金融化主要通过弱化产品市场竞争和延缓低成本加成企业退出市场两种渠道降低行业资源配置效率。本文为评估企业“脱实向虚”的经济后果提供了新证据,对于如何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减速换挡的新常态下,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发展出现了背离:实体企业金融投资率持续增加而实物投资率却在不断减少。本文以我国企业金融投资为对象,以经济增长理论和企业投资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广义矩(GMM)模型,实证分析了现阶段企业金融投资持续增加所形成的资金配置"脱实向虚"对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结论表明:第一,我国企业金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相较于经济上升期,在经济下行阶段企业金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负向作用显著;第二,相较于技术资本投资,企业金融投资对物质资本投资的挤出效应更强,且金融投资收益增加会加剧该挤出效应;第三,企业资金配置脱实向虚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在我国东部地区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实体企业金融化是资本市场的普遍现象,本文以奥马电器为例,考察制造业上市公司"脱实向虚"现状.研究发现:制造业上市公司"脱实向虚"表现为金融投资增加;金融投资虽然能促进资金增值,但也会提高投资风险;过度金融化倾向可能影响企业实体投资,降低财务绩效;聚焦主营业务、减少金融投资是有效治理"脱实向虚"的重要举措.实体企业金融化的根本在于企业自身,关键是技术创新与产品升级.文章丰富了制造业金融化的经验证据,拓展了企业金融化的研究方法,不仅有助于完善金融投资监管体系,也有助于推动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8.
本文采用2007年-2020年深沪A股实体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从心理学视角探讨了财政补贴对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的影响。研究发现,财政补贴显著提振了企业家信心、抑制了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企业家信心在财政补贴与过度金融化之间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深入三者内在的作用机理发现,财政补贴通过提高主业业绩、提升企业风险承担水平和缓解融资约束来激励企业家信心,企业家信心的提升会促使企业增加实体资产投资和创新投入,对金融资产投资产生“挤出”效应,进而有效抑制了过度金融化。考虑产权性质、创新依赖性以及财政补贴类型的异质性,发现企业家信心在财政补贴与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的中介作用仅在非国有企业、非高技术企业中具有显著性,仅有创新类财政补贴通过激励企业家信心显著抑制了过度金融化。本文对优化宏观经济政策、治理实体经济“脱实向虚”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脱实向虚”成为我国实体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企业金融化问题抑制了实体企业对实业资产的投资,融资约束困境作为中介变量,进一步加剧了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负向影响。研究以2011-2021年我国A股上市企业相关财务报表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探讨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的影响,分析融资约束作为中介变量在两者间起到的作用,并构建门槛模型,进而探讨企业成长性起到的非线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企业金融化对实业投资具有挤出效应;(2)企业金融化通过增强融资约束进一步加强了对实业投资的负面影响;(3)对成长性较好的企业,企业金融化在一定区间内促进了实业投资。基于此,研究提出针对性建议:一是优化金融结构体系;二是健全金融监管体制;三是加强政府有效引导;四是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我国制造型企业上市公司2008-2019年数据,实证检验制造型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的影响;并检验企业存在经营绩效异质性时,制造型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产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实证结果表明:制造型企业金融化整体上对创新投资产生了抑制效应;而企业的经营绩效在两者之间发挥了调节作用。本文研究重点关注制造型企业金融化对创新投资影响的动态效应,研究结论为制造型企业优化金融化行为、提高创新投资水平及提升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提供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宏观审慎政策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宏观审慎政策通过限制银行信贷影响企业从事投资活动的资金来源,进而抑制企业的金融投资。这一过程可以概括为"宏观审慎政策-银行信贷-企业金融化"。本文以2000-2016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行业上市公司的年度财务数据为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宏观审慎政策能够显著降低非金融企业的金融投资增长率,有利于抑制企业金融化趋势,回归主营业务,避免经济脱实向虚。考察不同的宏观审慎工具,本文发现,相比于准备金要求,贷款价值比工具对降低企业金融投资增长率的作用更显著。本文通过中介效应检验,验证了银行信贷是宏观审慎政策影响企业金融化的部分中介变量,其中介效应在总效应中占比约为20%。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实体企业偏离主业,将资金投入金融等收益率高的部门,出现经济的“脱实向虚”现象,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实体经济的发展。本文基于2009—2018年我国非金融类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融资约束与企业金融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与企业金融化之间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受融资约束越小的企业,配置越多的金融资产,提高了企业金融化水平。进一步研究发现,融资约束与短期、长期金融资产之间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关系,但与长期金融资产之间的负向关系更加明显。在受融资约束小和非国有企业的样本中,融资约束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程度更大。作用机制检验表明,企业业绩是融资约束影响企业金融化的中介变量。  相似文献   

13.
韩珣  李建军 《金融研究》2015,482(8):93-111
当前,我国一些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本文利用2004-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金融错配程度的提高整体上会提高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并且这种效应仅在金融深化程度较高、经济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偏低的地区显著;僵尸企业和盈利性较差的企业,分别受到“利润追逐”和“投资替代”机制的影响,金融错配对其影子银行化趋势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水平的上升通过提高融资约束程度从而降低企业实体投资水平,这种效应在资产专用性较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金融错配主要通过融资约束程度和实体投资规模,而非资本回报率渠道作用于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本文研究对于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防范经济“脱实向虚”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珣  李建军 《金融研究》2020,482(8):93-111
当前,我国一些非金融企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事影子银行业务。本文利用2004-2015年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发现,金融错配程度的提高整体上会提高企业影子银行化规模,并且这种效应仅在金融深化程度较高、经济资源市场化配置程度偏低的地区显著;僵尸企业和盈利性较差的企业,分别受到“利润追逐”和“投资替代”机制的影响,金融错配对其影子银行化趋势的正向作用更为明显。机制检验发现,金融错配水平的上升通过提高融资约束程度从而降低企业实体投资水平,这种效应在资产专用性较强的企业中更为明显;金融错配主要通过融资约束程度和实体投资规模,而非资本回报率渠道作用于企业影子银行化行为。本文研究对于提高信贷资源配置效率,防范经济“脱实向虚”具有较强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5.
基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和经济“脱实向虚”两大重要现实问题,本文利用中国上市非金融企业样本,研究了人口老龄化对经济“脱实向虚”(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显示:老龄化显著提高了非金融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比重,并且该效应在非国有、盈利能力较弱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较低的企业中更大。进一步发现,实体经营资产与金融资产的收益率差异、低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丧失,是老龄化诱使企业将资金更多地配置于金融资产的重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我国第二次海外并购浪潮中12个案例为对象,结合我国商业银行并购的特点,综合运用事件研究法和财务指标分析法,从短期财富效应及长期综合绩效角度,对海外并购对并购银行所产生的影响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无论是短期财富效应还是从长期综合绩效变化来看,海外并购都能给我国并购银行带来正的效应。  相似文献   

17.
资本结构通过作用于企业的治理效率对企业绩效产生影响,向投资者传递有关企业经营状况的有效信息。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在任何一个生命周期,都需要各种渠道的资金投入,其资本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资本成本的高低和市场价值的大小。我们通过对沪深两市341家高新技术上市公司2006年~2009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分位回归分析发现,国有股比例、流通股比例、长、短期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绩效有着显著的负向效应,在50%-75%的分位点上企业绩效与股权集中度呈显著正相关,高管持股比例对企业绩效的敏感性缺失。基于该回归结果,我们提出了企业人力资本股权化、建立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速发展风险投资业等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资本结构,提高企业绩效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技术创新投入、社会责任承担对财务绩效的协同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两阶段投资决策模型,理论挖掘技术创新投入、社会责任承担与企业财务绩效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并以2009-2011年的中国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样本,进一步探索技术创新投入和企业社会责任对财务绩效的协同影响。研究表明:(1)企业技术创新投入能够正向促进企业的短期财务绩效和长期财务绩效。(2)企业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能够直接促进企业的长期财务绩效,但对短期财务绩效没有显著影响。(3)技术创新投入调节增强了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长期财务绩效的积极影响;同时企业社会责任也对技术创新投入与长期财务绩效的正向关系发挥了显著的调节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9.
谢众  卢文玲 《投资研究》2022,(10):62-77
本文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脱实向虚”的影响,剖析了母国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调节作用,并利用中国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进行经验分析。研究得出:对外直接投资对企业“脱实向虚”具有显著抑制效果,而知识产权保护会强化这一抑制作用。进一步发现,对外直接投资和知识产权保护能够通过促进技术创新、提升产品竞争力抑制企业“脱实向虚”。对外直接投资的“脱实向虚”抑制作用和知识产权保护的强化作用在东部地区、低生产率企业中更加突出。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02-2017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利用面板固定效应回归分析方法,检验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结果显示: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具有显著的逆周期效应,但受企业异质性影响,不同类型企业金融化行为逆周期效应具有差异性,属于轻资产、国有制、制造业以及非东部的企业,其金融化行为的逆周期效应较为突出.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会抑制固定资产及研发创新的投入,进而挤出实体资产收益.在经济周期不同阶段,实体企业金融化行为的潜在动机表现不同.在经济上行期,企业金融化是套利投资行为;在经济下行期,企业金融化可以起到平滑资金作用,但需防范实体企业过度金融化可能带来的"脱实向虚"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