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因资产托管业务在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沉淀部分低息负债、提高商业银行ROA(资产收益率)指标等方面的优势,已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随着国内资本市场外延内涵逐渐丰富,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在托管规模、产品种类、数量及其收入上呈现出迅速增长的态势。商业银行应从管理、创新及培养人才等方面多措并举,大力发展资产托管业务。  相似文献   

2.
资产托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转型发展的重要通道,在经历"大资管"发展的时间窗口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目前金融行业进入强监管周期,托管市场参与主体不断扩充,托管业务经营面临不利。在守住金融底线、让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的大环境下,本文探讨如何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以促进资产托管业务高质量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随着融资渠道多样化和"互联网+"时代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资产托管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托管业务也以拓展客户、开拓业务领域、增收创收、控制风险等强大作用,成为各大商业银行抢占的主要业务之一。本文从托管业务基本情况介绍、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下一步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发展几点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资产托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新兴中间主要业务之一,也是商业银行日益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它也为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极大可信赖的居中便利。但是,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从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运营风险管理现状出发,对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详细探究,并积极寻找有效措施降低资产托管业务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5.
资产托管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新兴中间主要业务之一,也是商业银行日益重要的利润来源之一,它也为人们从事社会经济活动提供了极大可信赖的居中便利.但是,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在运营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风险,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开展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从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运营风险管理现状出发,对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进行了详细探究,并积极寻找有效措施降低资产托管业务的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托管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托管银行队伍逐渐扩大,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并借助金融科技逐渐融入全球资本市场。但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在规章制度建设、风险控制机制、监管体系控制、人员素质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完善。本文梳理了国外先进托管银行在风险管理和科技发展方面的管理经验,主要包括:成熟的金融市场发展、完善的风险管控、先进的技术;对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在安全审查、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科技赋能方面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资产托管业务作为驱动我国“大资管”业务发展的生态场景平台,为国内银行业贡献了近一成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所带来的资金沉淀利差收入更高达托管手续费收入的两倍以上。当前,我国资产托管业务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存托比、托管系数达到较高水平,梯队发展格局初显,跑马圈地阶段行将结束,预计“十四五”时期托管规模持续扩张,业务日趋多元化、专业化、国际化、数字化,行业集中度进一步上升。托管机构必须紧扣转型和创新,基于自身基础推动差异化发展,以全能发展型、利基市场型抑或专业极致型之一为目标,对内走“功能完备、重点突出、协同联动、科技引领”的发展道路,对外进一步提升辐射和外包服务能力;同时强化监管制度守正创新,保障业务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8.
资产托管行业是现代金融市场的重要基础设施,资产托管银行,作为独立第三方,在维护资本市场安全、推动市场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商业银行发展托管业务的战略意义,梳理了当前托管行业的发展现状与挑战,并对新发展阶段商业银行如何更好发展托管业务给出建议.  相似文献   

9.
经过十年的发展,商业银行资产管理业务在推动完善融资结构、服务实体经济、满足投资者需求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推动利率市场化、资产证券化有直接的实践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资管业务在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制约了其持续、健康发展。本文从国内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发展历程出发,在全面分析国内商业银行资管业务发展现状、特点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资管业务发展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十年的探索,商业银行托管业务从无到有。未来十年,托管业务将呈现五大发展趋势。针对托管业务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文提出了市场定位、体制定位、业务创新和优化服务等四条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资产托管业务是一项新兴的商业银行轻资本中间业务,在我国发展迅速。资产托管业务的主要风险是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本文主要从业务实操层面探讨资产托管业务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探索,逐渐成熟的过程,本文对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完善商业银行托管业务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阮红 《新金融》2007,(1):42-43
资产托管是交行和汇丰银行合作的重要领域,从2005年来,双方在亚债二期项目、QFⅡ与QDⅡ托管业务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合作、优势互补。展望未来,在良好合作开端的基础上,双方认为,在企业年金和养老金业务方面,具有更为广阔的合作前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李宇 《现代金融》2013,(10):24-25
所谓交易资金托管是指买卖双方在产权、股权、商品等交易过程中,银行受交易双方的委托,保管交易资金及权益证明文件等,并根据约定条件办理资金支付,促使交易成立的业务。这是一种银行作为交易双方都能接受的第三方,在交易涉及大额资金转移、交易双方互不了解、缺乏信任的情况下提供的一种信用中介服务。交易资金托管业务近年来已成为商业银行十分重视和迅速发展的一项新型中间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随着商业银行资产托管业务日益壮大,商业银行收获利润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风险。本文从资产托管业务的角度出发,阐述了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以及风险管理原则,讨论风险识别与控制方式,积极寻找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并探讨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风险管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托管业务作为风险低、收益稳、创新力强、覆盖面广和活跃度高的战略性新兴业务,在商业银行经营转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逐渐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中间业务之一。近年来,随着国内资产管理行业和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托管业务不论在托管规模、托管领域,还是在产品种类、托管收入上,均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农业银行必须紧盯市场,把握机遇,从产品、领域、创新、营运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入手,加快资产托管业务发展。  相似文献   

17.
杨增亮 《中国金融》2005,(14):45-46
我国商业银行托管业务近几年也呈现出较快的发展态势,已成为国内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一是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到2004年底,国内商业银行共托管证券投资基金161只,托管基金总份额达到3244亿份,办理基金托管业务的托管银行数量也从1998年的3家发展到目前的10家。二是QFII投资托管业务。到2004年底,累计获准进入中国市场的境外机构已达27家,获批投资额度34.25亿美元,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以来,基金管理公司成立、《证券投资基金法》出台和资管规范要求为商业银行托管业务带来巨大发展机遇.对银行托管发展新态势的分析表明,当前市场总体集中度不高、业务尚具备广阔发展空间,且托管业务向智能化、一体化、增值型方向转型的具体路径有:一是迭代手机应用程序,二是研发业务集成平台,三是优化流程管理系统.进一步总结归纳RPA机器人、区块链与人工智能技术在托管业务中的实际应用,提出了通过顶层设计鼓励创新、加强集成平台建设、储备及培养复合型人才助力托管业务数字化发展的三方面建议.  相似文献   

19.
怀文杰  朱文聪  郝敏 《时代金融》2013,(18):273-276
本文在简要介绍资产托管业务之后,阐述了资产托管业务中的两类主要账户:资产账户和负债账户,分析了两类账户的职能、在不同业务场景下的开户要求、可能的开户方式以及两类账户间的关联关系。在此基础上,对资产、负债账户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初步探索,提出两种账户架构体系,并从对客户的影响、对托管银行业务人员的影响、对系统各种业务处理过程的影响、对开发成本和系统运行效率的影响等方面对两种账户架构进行了比较,结合中国资产托管业务发展现状和趋势,给出建议的账户架构。  相似文献   

20.
纵观整个90年代,我国基金业的发展大致上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起步阶段,从90年代初起至1998年初止,自1993年首批基金发行以来,我国在沪深两地证券市场挂牌上市交易的老基金(统称为XX基金)一共有21只(不包括已牌的广信基金)。老基金单个基金份额均在6亿以下,总的基金单位约20亿份,市值40亿元左右。第二阶段即发展阶段,从1998年3月起,以证券投资基金开元、金泰及兴华、(为了与老基金相区别,新基金统称为基金XX)开拓招募为标志,我国基金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至1999年底,证券投资基金一共已成功发行了20只。1998和1999年又成功发行新基金总份额445亿份,分别为10亿、15亿、20亿和30亿份不等,市值已达500亿元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