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俊杰 《改革》2023,(6):83-94
准确把握宅基地资格权的性质是深化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的核心和关键。综合考察集体成员基于身份性资格取得宅基地使用权的生成路径及农户宅基地利用方式变化带来的资格属性的拓展,可知宅基地资格权是一项兼具身份属性和财产属性的独立民事权利,其功能体现为分配请求权、居住保障权、可期待收益权和有限处分权。它在宅基地所有权与使用权之间建立了关键联系,促进了所有权、使用权的权能强化与权益保护。实践中,应从界定权利主体、明确实现规则、完善配套制度等方面构建宅基地资格权运行机制,促进宅基地资格权功能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2.
李怀 《上海经济研究》2020,(4):75-82,127
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通过有效制度供给,优化农村宅基地利用管理,进而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以满足农民居住保障与土地财产权益诉求,成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基于此,有必要将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纳入乡村振兴的背景下探讨。在梳理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宅基地权属从“两权合一”、“两权分离”到“三权分置”历史演进的基础上,指出其遵循权能拓展与适度赋权的基本逻辑。基于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重大理论创新就在于全面拓展“三权”各自的功能定位形成“增量”权能,即分别具有管理功能、保障功能和财产功能的“三重复合功能”定位,进而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张广辉  张建 《改革》2021,(10):41-56
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能有效破解"两权分离"产权制度下的权能困境,提高宅基地要素配置效率,促进其财产权能实现,带动农民收入增长.在厘清宅基地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宅基地"三权"分别通过所有权虚位权能实现、资格权潜在价值显化、使用权多元化流转机制促进农民收入增长,但面临着所有权虚位权能实现"难"、资格权潜在价值显化过程"杂"、使用权多元化流转遇"阻"等现实困境.为推动宅基地"三权分置"对农民收入的促进作用,应进一步激发所有权实现动能,激活资格权潜在价值,畅通使用权流转通道.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就农村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使用权'三权分置'改革做出了方向性部署。三权如何分置、分置后宅基地资源如何盘活、盘活后收益如何分配、农民权益如何保障、使用权如何退出等具体问题,给农村基层留下了巨大的实践探索空间。阳信县温店镇党委政府以创新思维做活这篇大文章,探索出一条综合利用农村闲置废弃宅基地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农民除了可以无偿获得集体经济组织提供的宅基地外,几乎得不到政府在住房方面的任何资助,而且,即便是这种单一的以宅基地福利为基础的居住保障方式,亦已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而面临难以持续的困境.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农村住房保障体系,不仅是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的现实需要,而且也是贯彻住房机会平等,切实保障农民住房权利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文章立足农村宅基地改革的逐步推进,首先对学术界的各类探讨做了简要观点梳理,并参照最近几年在宅基地改革试点中发现的典型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将理论争鸣和基层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为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顺利开展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在社会变迁和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时期,土地征收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做出了很大贡献,但由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缺位、监管缺失、公共利益界限模糊、农村集体农民成员权被架空、司法救济制度不完善等原因,征地中土地纠纷不断,乱象丛生;保障征地农民权益,理顺土地乱象,需要从完善农村集体土地出资人制度、严格公共利益、保障农民成员权等几方面多管齐下,才能使农民权益的保障落实到实处。  相似文献   

8.
付云飞 《中国西部》2014,(10):90-93
<正>农民作为集体的一员,有使用集体所有的一定土地建筑房屋的权利;对该特定宅基地,农民取得一项用益物权,即为宅基地使用权。我国现行的农村宅基地制度,是一项福利制度,也是农民相较于城市居民的唯一一项优越制度。同时,这项制度也具有其的特殊的地位和重要性,它关系到9亿农民的切  相似文献   

9.
宅基地是农民赖以生活的重要物质资料,使用权是使其得到利用的法律表现形式。宅基地的使用权是用益物权的一种,但《物权法》的规定并未架构起独立的宅基地使用权规范体系。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存在诸多问题,如权利主体的局限性与不科学性、宅基地闲置、资源浪费严重、宅基地权利变动登记制度不健全。我国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应当重新界定宅基地使用权主体、推进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建设、完善农村宅基地权利登记制度。  相似文献   

10.
人的价值是权利与义务、享受与贡献、消耗与创造的统一。而彰显人的价值的劳动力权在权利的发展过程中却一直被忽视,从而导致劳动者应享有的剩余价值权得不到有效实现,出现剩余权冲突的问题。保护劳动力权,促进劳动力权由自然权利转化为法定权利最后成为现实权利,对解决剩余权冲突、促进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从当下民商立法实践与权利构成分析,民(商)事表决权尚未发展成一项独立私权。然因其已具备权利构成的利益、意思、国家保障和确权必要性四大要素,随着未来团体法的发展和私法主体对其在民商事不同团体决策中意思表达自由的日益警醒与重视,该“权”有发展为一项独立私权之趋势。而在现代私权谱系中,表决权当属成员权中涉及非财产性权益的一项子权利,并具有一些区别于其他权利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有流转农村住房和宅基地的需求.却由于在流转问题上有种种制约而无法顺利实现.本文在分析流转现状、流转中存在的矛盾的基础上,提出解决流转问题的对策建议.从而促进农村住房和宅基地的流转,保障农民权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转变为城市国有土地,进而出让给用地企业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土地红利,这些红利通过地方政府、用地企业和村集体三者之间以及村集体内部两个层次进行分配.村集体内部的分配主要涉及到成员权和收益权之间的冲突,成员权的界定是获得收益权的前提.本文首先对土地红利的概念进行界定,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对村集体内部的土地红利分配进行分析,而村委会在村集体内部分配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因长期城乡二元化及户籍制度的限制,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不能普遍享有城镇人口享有的各种社会保障福利,导致该成员的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生存安全缺乏必要的保障。其社会保障权权利,社会中还未实现福利权和救助权,中国城市流动少数民族人口社会保障权实现状况面临困境,本文从社会福利视角出发,分析社会保障权实现难的原因,从现状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明晰责任体的责任和完善多方协调机制,建立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多元化内容以及增加流动少数民族的人口社会支持网络。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保障农民宅基地用益物权,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宅基地是农民重要的财产,必须切实保护农民土地财产权利,促进人的城镇化。文章根据对正余镇的问卷调查,发现宅基地领域存在的法律法规不完善、运行机制不健全和征收补偿不到位问题,原因是宅基地立法缺失、农民权利意识不强和农村土地规划不科学,因此,完善宅基地法律制度、提高法律实效和加强维权意识是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6.
现行的宅基地政策设计趋向于保障农民住房需求,形成了以强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为特征的无偿申请宅基地分配取得机制,一旦取得便可无限期使用,在政策层面严格限制了宅基地的对外流转,只允许在集体内部进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和土地到城市寻求新发展,使得"人地不对应"的矛盾愈加尖锐,进城农民也难以彻底退出宅基地融入城市生活.基于"内卷化"理论视角,在两权分离的制度框架下,重点关注进城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相关政策的变化,从而提供一种针对进城农民土地权益"内卷化"现象的解决途径,力求通过理清相关政策机制的演变逻辑从而建立起与进城农民市民化相配套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目前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流转机制,即转变公权角色,构建主体性均衡,激发农民参与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公权主导性"与"农民主体性"的有效协同.  相似文献   

17.
现行的宅基地政策设计趋向于保障农民住房需求,形成了以强调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为特征的无偿申请宅基地分配取得机制,一旦取得便可无限期使用,在政策层面严格限制了宅基地的对外流转,只允许在集体内部进行,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家乡和土地到城市寻求新发展,使得"人地不对应"的矛盾愈加尖锐,进城农民也难以彻底退出宅基地融入城市生活.基于"内卷化"理论视角,在两权分离的制度框架下,重点关注进城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相关政策的变化,从而提供一种针对进城农民土地权益"内卷化"现象的解决途径,力求通过理清相关政策机制的演变逻辑从而建立起与进城农民市民化相配套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目前亟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流转机制,即转变公权角色,构建主体性均衡,激发农民参与内生动力,从而实现"公权主导性"与"农民主体性"的有效协同.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一种新型的财产权利,空间权并未在我国《物权法》中单独出现,这也给现实生活中的空间利用带来一定困扰。科学界定空间权,明确空间权的权利性质,并在司法实践中准确运用,对我国空间权的立法工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失地农民是因土地被征收而失去土地上包括财产权利、基本生活保障的权利、就业机会的权利以及与土地相关的一系列相关权利的一类特殊法律主体.文章在分析当前"城中村"失地农民的保障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四方面的完善建议,即完善法律规范,健全法律体系;明确界定"公共利益",避免侵犯农民合法的土地权益;确定合理的征地补偿标准,按时兑现补偿款;以保障农民权益为核心,改革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20.
石峰  孙丽丽 《北方经济》2007,(12):58-60
在我国,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是维系几亿农民基本生存权利的基础,具有浓厚的福利性质和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因而一直以来在法律上禁止流转。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农村宅基地的资产价值不断提升,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隐性转让也越来越频繁,事实上出现了法律规定与实际做法的背离。因而,如何充分保障农民利益,更有效地发挥农村宅基地的经济价值以及正确处理农村房屋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的关系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