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本文基于“国际货币强权”分析了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过程,认为美国对货币强权的追求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的重要因素,牙买加体系下的浮动汇率制、真正美元本位的形成并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进一步扩张了美国的货币强权。但美国货币强权的扩张又对该系统产生了反身性冲击,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亚洲金融危机。这场危机之后,各国改变了对传统最优储备规模的认识,全球外汇储备迅猛增长。这使得任何单一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安排都具有内在不稳定性,储备的迅猛增长形成了对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倒逼机制;美国的双赤字、美元低利率及美元流动性扩张,都是内生于美元作为单一主导国际货币体系安排之中的,是美国为维护“美元强权”而采取的“刀刃上的平衡”措施,这进一步发展了特里芬难题。因此,国际货币体系的多元化是提高其稳定性的必然选择,国际货币权力重新分配的依据就是国际贸易与资本流动格局的变化,这是顺应全球经济多元化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和摆脱单一货币强权控制的内在要求,也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基于此,本文最后从国际货币体系演变的历史视角探讨了人民币国际化,并由此促进国际货币多元化的现实条件。  相似文献   

2.
由某一种或几种主权货币承担国际货币职能,不可避免会形成货币特权,进而出现“货币陷阱”问题.继英镑之后,美元确立了其国际货币地位,将美国利益凌驾于全球利益之上,继而引发美元“货币陷阱”与“被美元化”问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元“货币陷阱”及国际社会“被美元化”问题受到更加广泛的关注,并催生了以“去美元化”为主题的构建国际货币新秩序浪潮.人民币国际化应积极顺应历史潮流,为构建国际货币新秩序作出相应努力.本文以“货币陷阱”分析入手,从美元的国际货币特权—金融话语强权—国际金融霸权的逻辑思路,对现今国际货币陷阱及被美元化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提出“去美元化”进程中规避美元“货币陷阱”、推进国际货币新秩序构建的策略选择.  相似文献   

3.
货币学派和后凯恩斯学派关于货币供给内外生争论已持续半个世纪,近年来陷入了“贷款创造存款还是存款创造贷款”的迷局。本文基于货币和信用的关系,试图破解这一迷局。货币(银行信用)与商业信用都是经济主体之间结成的借贷关系,但货币的信用级别要高于一般商业信用。货币供给内生性的根源在于,由于不确定性的普遍存在,经济主体之间的商业信用需要通过信用级别更高的银行信用来代替和清算,通过信用升级来降低风险。当货币供给与一般商业信用的升级和清算需求不一致时,货币支付职能和价值储藏职能的转换、金融产品等准货币与货币的转换会缓解甚至消除货币供求之间的不平衡。在当前货币金融制度下,货币供给的内生本质也不能否认其外生性,货币供给兼具内生和外生两个创造渠道。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了 “债务—美元” 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 并量化测度了美元的货币金融优势, 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 当代法币 (包括美元) 已经完全摆脱了黄金等个别使用价值的束缚, 在此情况下一国货币与国债等虚拟资本发行从宏观上必须要与本国实际资本积累规律相适应, 否则一国会出现通胀或金融危机, 但美元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使得美国突破了这个规律; 第二, 1971 年美元与黄金脱钩, 由于国际货币的使用惯性, 石油出口国和日本、 西德等国不得不将美元作为其出口计价、 媒介和储备货币, 这些国家持续购买美国国债等虚拟资本, 从而构筑起这些国家实体经济经常账户出口、 美国金融账户出口美元和美国国债等虚拟资本的 “帝国循环” 机制, 这巩固了美元国际货币地位, 也使得美国对外债务总规模脱离了其国内实际资本积累的能力; 第三, 美联储实施货币政策无需为世界上其他国家经济目标负责, 其通过美元长期持续贬值战略降低其实际外债价值以及利息支付; 第四, 美元国际货币地位以及美国政府控制的国际金融机构使得美国能够控制全球流动性流动方向和调整全球流动性层次结构, 从而为其国内宏观 经济目标服务; 第五, 当前 “债务- 美元” 国际货币体系与美国虚拟经济主导的经济结构是无法长期维持, 各国应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做好预案。  相似文献   

5.
当前的华尔街金融危机,从根本上来说是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弊端的集中体现。改革现行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各国所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提出的“超主权货币”是对其进行的一些探索。但现行国际经济秩序下,“超主权货币”是不现实的。在此情况下,加速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使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本文基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货币金融思想和后凯恩斯货币经济学存量—流量一致模型(SFC)分析方法,考察债务—美元国际货币体系的本质,梳理了支撑其霸权地位的六个主要支柱,阐述了影响其主要支柱变化的因素与机制;考察了其霸权性质的具体表现,即美国国债国际实际利息支付下降与美国国际投资头寸中资产端相对负债端的超额收益率现象。进一步测算出美国从2006年一季度至2022年四季度,超额收益率在国际收支总头寸平均值为0.397%,直接投资头寸平均值为0.999%。当前,美国实体经济弱化、美元和美国国债国际使用度下降等关键因素的变化使得债务—美元体系的国际货币霸权地位发生动摇。未来我国应该持续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升我国在国际货币和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7.
超主权储备货币的发行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的爆发与蔓延暴露了美元独大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即以主权信用货币作为国际储备不利于保持全球金融稳定和促进世界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在: 首先,把国际货币体系建立在一国的经济地位基础上,一旦该国经济地位发生变化,国际货币体系也必然随之动荡.  相似文献   

8.
运用博弈论的方法分析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的稳定性问题可知,在信用本位的背景下,建立在对称竞争基础上的国际货币多元化体系具有内生的稳定性。欧元、日元、英镑和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虽在其背后均存在不同形武的发展障碍,但其均具有成为与美元并重的对称竞争性国际货币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中的货币霸权更替反映了国家实力的此消彼长.随着国际货币体系的不断演进,处于货币金字塔顶端的货币的霸权不断增长.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问题之一是缺乏有效机制制约美元霸权.鉴于在短期内无法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根本性的改革,中国应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美元霸权对中国的负面影响,维护中国的利益.  相似文献   

10.
《经济研究参考》2014,(9):24-34
国际货币体系应促进世界经济发展、保持全球金融稳定,但近年来国际货币体系并未随经济全球化深化而同步优化,在金融危机爆发频繁、破坏升级背景下,各界对于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诉求愈加迫切。国际货币体系短期内难以突破主权信用货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格局,未来通过大国主权信用货币竞争、推动国际货币多元化,仍是国际货币体系最主要的发展方向,人民币通过市场竞争充当国际货币是未来方向所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化视角,分析了主权信用货币与超主权货币充当国际货币的稳定性,以论证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必要性。本文还试图给出一种未来可能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化路径。现阶段,积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促进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发展,将有助于缓解“新特里芬难题”,增加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与公平性,并为创建超主权货币奠定基础。为此,首先应持续保持中国经济相对增长优势,不断增强自身在政治、经济与军事等方面的国际影响力,稳步有序开放国内资本市场,打通人民币国际循环渠道,并进一步获取大宗商品人民币定价权;其次应借助“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亚欧非大陆经济一体化发展,并加强与欧洲的货币政策协调;最后应坚定维护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发展,并呼吁各国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与单边霸权主义。  相似文献   

12.
国际美元作为货币形态已经发生深刻的变化,但其运动规律发挥作用的社会经济条件依然存在。在信用货币时期,由于美国拥有国家信用和强大的国家竞争优势,美元保持了长期稳定。进入现代货币时期,随着美国的国际地位的相对削弱,美元已经变得十分不稳定,贬值趋势十分明显,美国政府的信用根基已经动摇。长期以来,美国奉行低储蓄、低利率的负债消费模式,经济上已经破产,世界货币价值稳定的基础已经丧失,美元风险急剧攀升。我国政府要未雨绸缪,降低美元储备,调整对外发展战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提高防范世界货币体系风险的能力和分享世界货币利益的水平。  相似文献   

13.
当前存在明显的国际货币竞争态势,突出表现为美元与欧元的竞争。从决定国际货币地位的经济总量、金融市场发达程度及币值稳定性等因素看,欧元已取得与美元一较高下的资格,但在网络外部性与政治因素上,美元明显优于欧元。欧元与美元在国际货币职能上仍存在较明显的差距,特别是在交易媒介、价值贮藏职能上美元优势明显,相对而言二者的计价单位职能地位较接近。  相似文献   

14.
国际货币体系在经历了金本位制、金汇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实践后,迎来了它最辉煌的时刻——美元本位制。在二战大发横财的美国确立了霸权地位,经济上的一枝独秀使得美元本位制大放异彩。然而,由于美元流动性过剩和全球性通货膨胀的积累,2007年美国的金融泡沫终于破损,次贷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被提上了日程。在简单分析了欧元、日元和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缺乏可能性之后,提出在目前国际环境下,任何一国主权货币作为国际储备货币都无法避免"特里芬难题",建立一种超主权货币成为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人民币成为亚洲储备性货币现状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民币初步具备了区域性货币的条件,但由于其现有国际货币地位低下、影响力不足,人民币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将处于国际货币竞争格局的弱势地位,要使人民币成为亚洲主要储备性货币,我国必须首先加强自身的轻济实力,这是一国货币国际化的基础;其次,必须考虑和亚洲尤其是东亚形成更紧密经贸关系,在东亚金融合作中,我国应该发挥主导作用;最后,必须完善我国的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结构,形成由市场决定的汇率及利率机制。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离不开货币。在现代社会中,绝大多数人几乎每天都与各种各样的货币打交道。但是,到底什么是货币?货币的本质是什么?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把货币当作一般商品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马汀认为货币的本质是它背后的由信用账目和清算体系所构成的机制。笔者认为把货币的本质看成是一种可转让的债或可转让的信用,这是对货币本身最深层的理解。从支撑经济交易的可转让信用和债务来认识货币,也并非否定货币是人类社会市场交易的一种媒介,而只是让人们在更深的层面上认识人类社会的经济运行,尤其是认清国家与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这些才是我们的经济学家应当认真思考和需要弄清楚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开始提速,这标志着国内、国际金融领域进入一个新的时代。然而,人民币国际化还面临一些现实障碍:中国经济规模足可支撑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但中国不是经济强国;30多年改革开放,中国现代金融体系业已形成,金融大国初见端倪,但中国也还不是金融强国;中国经济实力逐年增长,但是中国政治军事的全球影响力还有待提升。最终,只要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的繁荣稳定,人民币国际化就能成功。在2020年左右,人民币将取得日元、英镑的国际地位;建国100周年前后,人民币将加入美元、欧元及人民币的三极国际货币大家庭。  相似文献   

18.
笔者研究了2000年10月~2011年3月美国货币互换市场的发展与美国货币国际化程度的关系,结果发现:货币互换市场价格变动的冲击短期内对国际金融市场中美元国际化带来的冲击是难以界定的,而从长期的角度来看,货币互换市场促进了国际金融市场中以美元计价的金融产品的推出,推进了美元国际化.美元的国际化在短期内会扩大美国国内货币互换市场规模,但是,从长期的角度而言,货币国际化的推进不会对货币互换市场带来任何影响.笔者认为中国需要优先发展人民币的货币互换市场,这样,可以有效地抵御海外金融市场的冲击,以达到人民币成为国际经济往来中储备货币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深入发展,目前处于“无制度”状态的国际货币体系已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欧盟在一体化进程中率先提出建立经济货币同盟的目标,经过30年的努力实现了这一目标,欧元正式启动,形成欧元区。欧元区、欧盟和中东欧地区将形成以欧元为中心的地区货币体系。美洲一些国家提出了美元化主张,考虑到美国的经济实力和美元的特殊历史地位,以及北美自由贸易区和整个美洲自由贸易区的发展,以美元为中心的美元化地区货币体系将成为现实。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政府和学术界都在积极探索建立亚洲地区金融货币合作机制问题。日本政府首先提出的建立“亚洲货币基金”的构想,2000年初,“东盟 3”的财政部长会议提出建立“亚洲外汇储备基金”,并达成一致协议,这是朝建立亚洲地区货币体系迈出的重要一步。随着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一体化程度提高和经济合作的加强,亚洲有可能形成亚洲或东亚)地区货币体系,但比欧元区和美元化地区货币体系的发展需要难得多。21世纪前半叶,区域性货币同盟或体系将是维系世界货币金融稳定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欧元区货币体系、美元化地区货币体系和亚洲(或东亚)地区货币体系,将形成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三套车”架构。这将是一个比目前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高得多的货币体系。  相似文献   

20.
次贷危机和美债上限问题再次将各国目光聚焦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问题,反思当前经济的发展模式和监管模式,以及其中的弊端. 金融危机前 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成效 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金本位制崩溃后国际货币体系问题的国际谈判成果,其固有缺陷是国际收支调节机制不对称(王华庆,2010),依靠美元这一主权货币对世界经济进行调节,由此美国的经济稳定性直接关系到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牙买加体系诞生,将解决美元本位制存在的问题和僵化的汇率制度.但美元的国际本位和国际储备货币地位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领导地位和国际储备货币职能仍得以延续,因此牙买加体系并未根本解决"特里芬两难".1999年欧元诞生,发展成唯一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但是在所谓的"后牙买加时代",储备多元化同时也意味着各国货币协调难度和运行不确定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