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3.
4.
农地流转的当下情势与典型模式观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部分地区农民承包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创新的宅基地换房、换社保政府主导模式、集体建设用地市场化流转农民主导模式、确权赋能土地产权综合改革模式、农用地规模化租赁性经营模式、农民承包地股份合作模式等五种典型模式的研究表明,农村土地流转制度的建设应以土地确权为基础,以市场化机制建设为核心;地方政府应改变运动员角色,让利于民,履行好市场管理与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5.
6.
7.
为了分析影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农地流转的因素,为农地流转的定性研究提供量化的依据和支持,项目组通过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3市、38个县(市、区)进行抽样,对156户农户的农地流转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所得数据采用Logistic模型对农地流出与流入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农地流转的行为受到家庭劳动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且影响程度不一。其中非农收入比重是所有10个因子中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子,这说明非农收入比重对农地流转行为的决策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8.
发展农村土地银行,以农地“资本化”解决农地流转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农村土地银行,通过农地"资本化"实现土地流转,推动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是破解目前"三农"问题的必由之路.建立土地银行切合我国实际,符合农民愿望,应当把其作为实现农村重大变革的战略之策.对此我们既应该大胆试验,也需要审慎推进.文章简要地阐述了土地银行的内涵,重点分析了发展土地银行对于解决农地流转的现实意义,并提出了我国土地银行在发展中应该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农地城市流转是城市化过程中普遍现象。目前,在城市化农地流转过程中,明显存在决策失衡、评估失准等问题。城市化农地流转法治化是城市化进程中农地流转治理法治化的必然要求,是保证农地流转各方利益的现实需要。城市化农地流转法治化有合法化和合理化两个方面的要求。本文重点分析了城市化农地流转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城市化农地流转问题法治化的动因,并提出了城市化农地流转法治化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农村土地流转动因、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分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动因的基础上,总结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民就业渠道不断拓宽,加上各级政府对土地流转的重视和支持,农村土地流转现象逐年增加。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是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其流转过程中遇到的如动力不足等问题,可通过完善其经营权权能、管理制度、流转方式、市场体系等来解决。 相似文献
13.
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客观要求和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土地用途改变、有效需求不足、流转期过长等问题,解决的办法就是要依法依规办事、积极开拓市场及加大金融扶持等,以确保农村土地流转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15.
大力培育农地使用权市场是促进农地使用权健康、合理、有序流转和集中的关键。大城市郊区因地缘优势往往成为农地使用权市场的“温室”和“试验田”,对大城市郊区农地使用权流转模式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整个农地使用权市场的培育。文章以成都市为例,通过实地调查,运用分层聚类、对比等方法对大城市郊区两种农地使用权流转模式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对培育农地使用权市场提出了要因地制宜、为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提供制度环境以及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作用并规范其行为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功能转变性宅基地流转对盘活集体建设用地、促进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先分析功能转变性宅基地流转的增值来源,包括资本投入性增值、外部辐射性增值和政策制度性增值;再结合宅基地制度改革现状和功能转变性宅基地流转的特点对上述三项宅基地增值的构成机理进行梳理。基于此,从完善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监管体系、科学测算宅基地流转增值收益、建立共享型增值收益分配机制、灵活采用多种增值收益分配方式四个方面提出有利于合理分配功能转变性宅基地流转增值收益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文章认为,农地所有权虚化现象是农地制度改革的发展方向,有进一步虚化的必要性。强化承包经营权应从明确承包土地的财产内容入手,淡化承包土地的社会功能,恢复承包土地的生产要素性质等方面来进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使用土地存量、资本存量、劳动力就业人数作为投入要素,以城市国内生产总值作为产出变量,使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全要素土地效率,并对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市全要素土地利用效率普遍不高,产业结构和城市建设用地的快速扩张限制了土地效率的提高,人力资本和政府的作用有利于土地效率的提高,土地市场化改革促进了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但不显著。上述因素在不同地区的作用有所偏重。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河北省农居点的现状,对各个地区的农居点整理潜力进行了评价;分析了农居点整理的影响因素,对农居点的类型进行了划分,针对不同的农居点类型提出了相应的整理模式。最后提出在农村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挖掘农居点的内部潜力,同时对其组织方式、融资渠道、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