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衍生产品交易合约被认定无效而无法履行,或者合约订立不当等原因导致的风险。一般而言,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存在以下法律风险:  相似文献   

2.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1):F002-F002
11月底,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正式获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银监会于2004年2月初正式颁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对衍生交易的市场准入和风险控制等进行了规范,规定从2004年12月1日起,任何金融机构未经批准将不得从事衍生产品交易业务。  相似文献   

3.
从上世纪90年代国有银行开展的代客债务保值业务,到近年来资产保值业务的蓬勃发展,我国的衍生产品业务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十几年的历史。随着衍生产品品种不断丰富.结构日趋复杂、已从最初为国有大中型企业设计的远期交易、掉期交易、掉期期权、利率封顶、利率封底等产品,以及此类产品的各种组合,发展到今天资产保值产品中流行的“滚雪球”、“聚宝盆”等,  相似文献   

4.
日前,银监会下发了《关于建立银行业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联系机制的通知》,通知称,为构建银行业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交流平台,提高银行业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监管的有效性,推动我国银行业衍生产品业务健康、快速发展,银监会决定建立银行业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联系机制,今后,各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银行将与监管机构建立起定期的沟通机制。  相似文献   

5.
令年2月,银监会发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于2004年3月1日实施。按照《办法》的规定.金融机构申请开办衍生产品交易业务,应当向中国银监会提供衍生产品交易的会计制度。由于一直以来我国衍生产品交易发展受到的限制,所以会计制度设计和规范基本上是空白,这就提出衍生产品会计制度设计的急迫问题。  相似文献   

6.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六条明确指出:“金融机构从事与外汇、股票和商品有关的衍生产品交易以及场内衍生产品交易,应遵守国家外汇管理及其他相关规定。”但是目前涉及衍生金融产品的外汇管理规定寥寥无几,且适用范围很窄,也没有与境内外汇衍生产品场外交易相关的规定,这就使银行和企业在办理相关业务时无所适从,有必要引起管理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深交所》2007,(8):139-141
金融机构衍生品交易须执行授权与止损制度。中国银监会公布修改后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要求金融机构高级管理人员要依照本机构业务的具体情况制定、审查以及更新相关指标和计划,并建立监控和处理程序。金融机构负责衍生产品业务风险管理和控制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与负责衍生产品交易或营销的高级管理人员分开,不得相互兼任。  相似文献   

8.
衍生产品及其交易的历史可追溯到17世纪30年代席卷荷兰和英格兰的郁金香球茎期权交易。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由于衍生产品可以对风险进行分解并适当控制。衍生产品成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工具,即交易的一方可以利用衍生产品将其不愿承担的风险转嫁给愿意接受这种风险的交易对手,该交易对手可以是其他风险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外汇管理》2005,(1):98-100
中国工商银行总行外汇资金部负责全行外汇资金业务的管理及风险监控;全行自营和代客外汇买卖、结售汇、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报价及对外平盘;全行外汇交钱头寸调拨及债券交易和投资业务。外汇资金部下设外汇资金管理处,外汇资金交易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处及香港外汇资金交易中心。  相似文献   

10.
《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颁布实施,引起了业界广泛欢迎,更有业内人士预期,我国的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将就此迎来“花样年华”。然而,通过与多家金融机构的探讨与沟通,我们看到对于衍生产品业务的开展,国内的金融机构还面临着很多的挑战。那么,该《办法》到底能给开展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金融机构带来什么呢?  相似文献   

11.
中国银监会于年初公布的《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适应了我国加入WTO后中外资银行在开拓市场、运用衍生产品交易开展业务竞争的需要是指导和促进中资金融机构开拓衍生产品金融业务的需要是指导我国金融机构规避衍生产品风险健康发展的需要。衍生产品业务,对外资金融机构来说已拥有丰富的经验,而对我国大多数中资金融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金融体系的改革也在不断地走向深入。国际资本流动以及相应的结售汇交易也不断增长。但是,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几乎还是空白,在人民币交易业务中,除了有限的人民币远期业务之外,国内其他人民币衍生产品品种很少而且流动性差。另外,境外的人民币交易,如境外离岸市场上人民币衍生产品的交易,却变得日益活跃而且品种也在增加。这种状况迫使我们加强对人民币衍生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中国金融出版社作为经济金融类专业出版社,肩负“出版金融精品著作弘扬先进金融文化”的责任,为此,我们一直关注着学术界对人民币衍生产品方面的研究并期待出版一本相关的金融精品著作。  相似文献   

13.
梅明华 《城市金融论坛》2005,10(3):45-51,63
本文结合信用衍生产品与保证、保险以及银行风险参贷业务的比较,细致分析了信用衍生产品的法律性质,并就我国商业银行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应注意的法律问题进深入探讨。本文认为:信用衍生产品在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及缓释银行监管资本要求等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我国有必要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为发展我国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创造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及市场环境;商业银行在参与信用衍生产品交易市场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切实防范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存在的法律风险。本文还就我国商业银行在信用衍生产品交易中如何合理参照适用ISDA制定的标准文件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作为一项创新型金融业务,其风险管理和规范发展一直是监管当局和各商业银行十分关注的课题。近期,中国银监会公布《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即将对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的监管准则、市场准入、风险管理等内容作出明确规定。我国各商业银行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重要主体,其产品创新、风险控制、业务管理状况如何,对即将出台的监管办法有何期望和建议,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对中国银行全球金融市场部业务管理处张军勇先生进行了采访。记者:您好!请您先简要介绍一下中国银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  相似文献   

15.
《南方金融》2005,(8):72
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深圳发展银行于2005年7月底获得了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  相似文献   

16.
要闻回放     
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通知》。 为进一步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的管理,有效防范风险,促进衍生产品业务的健康发展,银监会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风险管理的通知》。《通知》共22条,分七个层次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与机构客户交易衍生产品业务进行了规范。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根据通知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落实方案,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并于2009年10月31日之前将落实及完善情况一式两份书面报告银监会。  相似文献   

17.
对亚洲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考察与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全球交易所交易的衍生产品成交量在2001年再创历史新高,成交合约达43亿个。亚洲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也有很大增长,这主要归功于韩国综合股价指数期权(KOSPI 200 Options)的迅猛增长。……  相似文献   

18.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以来,金融衍生工具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期权、期货、互换等业务的活跃,对银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资本流动在数量和速度上都有了空前提高,市场逐渐规范、更严格的金融监管、定价方法透明度增强以及日益熟练的风险管理技术等,使市场上的衍生金融工具由数量型增长逐渐转向质量型增长,防范衍生产品交易带来的新型风险重要性日益增加。西方商业银行在多年的金融衍生交易过程中,形成了相对完善的防范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外汇管理》2005,(9):45-46
政策出台的背景 远期结售汇业务自1997年由中国银行试点办理以来,目前已包括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二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近期结售汇业务的平稳发展.不仅锻炼了银行对衍生产品交易的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而且为管理部门积累了相应的监管经验。近年来,国内银行衍生产品交易和管理能力逐步提高,人民币利率市场化稳步推进,货币市场发展日渐成熟。  相似文献   

20.
金融机构     
《银行家》2004,(12)
中国首家合资银行正式获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牌照 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银行--厦门国际银行,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正式获得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资格。随着中国金融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中、外资银行在开拓市场、争夺客户方面竞争日趋激烈,金融机构越来越多地运用衍生产品交易以规避风险和增加收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