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从"民工潮"到"用工荒"直面地反映了我国的经济形势好转,更彰显了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的农民工诉求在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地位不断地提升.他们不再是以前投向城里目光短浅的父辈们身背蛇皮袋,盲目闯荡城市只求一般温饱的状态,而是为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用脚投票"选择生存发展的途径.所以,社会各界必须理性地看待这一社会现象,还农民工的正式名分和尊严,使之与城里的人们享有同城待遇,共同迈向富裕的小康社会.  相似文献   

2.
元宵节过后,不少企业和用人单位又将遭遇"用工荒"困局.记者最近在湖北、云南和四川等地调查发现,目前我国群众正在出现三大转变:主体从"农民工"到"民技工",诉求从"吃饱饭"到"要体检",发展从"讨工资"到"要身份". 地方政府和企业如果不应对这些新变化,忽视农民工权益维护与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将有可能遭遇农民工"用脚投票".  相似文献   

3.
广州市社科院于7月初发布广州经济蓝皮书,据抽样调查显示,近七成企业面临"用工荒"、招工难,企业计划招聘规模连续下降.从今年年初开始,包括广州在内的沿海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用工荒,因宏观经济增速放缓、薪酬缺乏足够吸引力等原因,不少农民工开始离开大城市,企业"用工荒"状况仍将持续.  相似文献   

4.
据《新华日报》4月9日载:时下的经济发达地区,许多企业出现了“技工荒”,而其主要原因都是身怀一技的“农民工跳槽”引起的。出现“技工荒”固然值得重视,但“农民工跳槽”现象更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的社会权益是农民工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工作环境、社会保障、子女教育、利益诉求等各方面的权利保障。维护农民工社会权益对于保障其合法权利,缓和劳动关系双方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社会权益保障的实现既需劳动者本身提高维护权利的思想意识,更需政府和社会创造保障农民工社会权益实现的机制和环境。  相似文献   

6.
金融危机以来,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出现了严重的企业"用工荒"问题,给区域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浙江省台州市是我国重要的民营经济制造业集聚区,本文通过对台州企业"用工荒"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其成因,并提出若干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7.
黄江泉  钟莎 《农业经济》2018,(12):86-88
随着中国城镇化深入推进,农村劳动力无限供给局面发生了巨大转变,"民工荒"呈现出地区、产业、工种等全分位爆发态势,基于大量廉价农村劳力所推进的中国经济由此遭遇极大瓶颈,其背后浅因是中国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给予的警示,深因是民工在城镇应有权利的缺失,其实质是一种权益荒与制度荒,为此,创新各项制度建设,全面提升农民工人力资本、赋予民工人力资本权益价值回报,是当今缓解"民工荒"的必然取向。  相似文献   

8.
不能忽视双重城乡"二元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在我国城乡存在双重"二元结构",有静态与动态两种形态.静态的二元结构就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基于农民与市民两种不同的户籍身份,以此建立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两种权利不平等的制度体系,实行"城乡分治".动态的二元结构是基于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主要是农民工,但不只是农民工)两种不同的身份,以此建立城市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两种权利不平等的制度体系,实行"城市分治",使外来人口处于"二等公民"的不平等地位.静态二元结构与动态二元结构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的双重二元结构.  相似文献   

9.
《农家致富顾问》2011,(1):31-31
2011年春节未至,南方一些地方的“用工荒”已提前到来。据国家统计局对农民工输出入省河南部分地区进行的专题调查显示,老一代农民工主要还是反映工资低、生活不稳定、消费高、牛活保障低等问题:而年轻的新生代农民工对生活有着更高追求,除一些与传统农民工共同的问题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经历危机冲击下的被动返乡.在经济缓和后,部分经济发达区域又出现"用工荒"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反复性被供给不足问题替代,但农民工就业的脆弱性仍然存在.为分析劳动力供给波动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本文对劳动力供给现状进行调查,从返乡农民工就业决策、困境与经济考量视角展开分析,进而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开展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基本生存和发展状况的实证调查,比较分析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辈农民工的权利意识、社会认同、主观体验等心态差异。基于新生代农民工对融入城市的强烈愿望和诉求,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诸如制度、经济、社会及自身素质和心理等深层次障碍,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聚焦用工荒     
《江苏农村经济》2011,(3):12-13
现象透视 剖析"用工荒"背后的深层原因 为何用工如此紧张?从表面看,这与外贸需求复苏、一部分外向型企业订单增加,致使劳动力"供不应求"有关.但连年不断的招工难、用工荒有着更深刻的原因.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在沿海地区近年来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劳动需求结构变化与供给相对不足这一矛盾的集中反映,也是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例长期偏低而城市生活成本又大幅刚性上涨导致的必然结果,还跟内地不少省市经济快速发展、就业机会增加、薪资待遇提高,使农民工纷纷"回流"返乡有关.  相似文献   

13.
观点摘萃     
农民工不是用工荒的受益者□张翼中国社科院劳动与社保中心副主任在东西部地区展开的农民工争夺战里,农民工这个群体并不是最大的受益者。表面上看来他们是  相似文献   

14.
经济权利是农民工的基本权利.保障农民工经济权利有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助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有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但由于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认识偏差及新的城市管理服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缺乏组织保障等原因致使农民工经济权利常受侵害.农民工经济权利宪政保障必须系统构建,即构建维护农民工经济权利的制度环境、组织环境、社会舆论环境、系统环境.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理想、职业选择和当前劳动力市场需求的矛盾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特殊的就业困境,也严重地影响到了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和谐。在这种情况下,我国政府应当不断完善现有的就业政策,为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提供更多的政策援助,规范就业秩序,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创造新的有利条件,进而缓解目前用人单位"用工荒"的困境,推动经济社会更加健康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民工荒”问题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引起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民工荒”的连年出现和刘易斯拐点的临近,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将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标志.2011年,“民工荒”现象不仅愈发严重,提前到来,而且扩散到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的不少传统劳动力输出大省.从法学的角度研究“民工荒”现象,剖析农民工的“权利荒”,对于系统构建农民工权益法律保障机制,化解“民工荒”的负面影响,从根本上解决农民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一、三成用人单位未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我省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率略高于全国,但还有三成用人单位未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这主要是一些雇方利用其强势地位,不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以逃避义务躲缴各项社会保障基金.不少已签的劳动合同也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合同不规范,其内容往往侧重用人单位的权益和农民工的义务;二是雇方利用农民工对合同的认知程度低(文化低难了解或不敢多问)乘机抽去工资福利、劳动保险等内容,使得合同徒具形式.调查的签过劳动合同的农民工中,对合同内容不清楚和不大清楚的占38.2%.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和生活的时代正值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崭新的时代赋予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的时代性和新生性特征。作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新生代农民工有着比父辈更为强烈的利益价值观念诉求、高值的职业价值心理预期和美好的幸福价值观念欲求,凸显着"新生代"价值观念独有的特质。阐释新生代农民工价值观念的独特精神特质对于深刻把握新生代农民工在职业、生活方面的现实诉求,促进新生代农民工成长、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便是这些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特殊社会阶层中的典型代表。研究阐述了改开新阶段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分层问题及促进社会各阶层有序流动的意义;从政治平权诉求、经济平等诉求和文化认同诉求等方面揭示了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分层问题;给出保障新生代农民工有序参与政治权,维护其合法经济权益和提振其对城市文明的文化认同感等若干对策来促进社会各阶层有序流动和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开放式问题调查,在全国范围内获取1339名农民工的利益诉求信息,将农民工利益诉求分为个人利益诉求和社会利益诉求两类,建立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从就业视角定量分析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就业待遇、工资拖欠、纠纷、就业歧视感对农民工利益诉求有显著影响,影响着农民工对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需求程度;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呈现出新的变化趋势,表现为农民工对社会利益的关注度在提高,对被关心和关注的需求强烈,重视自己是否被公平对待,关心政府职能和全民福祉问题,农民工利益诉求的多元化趋势明显,且存在鲜明的代际差异。面对农民工的利益诉求及其变化,应该给予农民工更多的人文关怀,创新农民工技能培训机制,健全农民工利益表达机制,保障农民工利益表达渠道畅通和得到及时的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