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分析四川省乡村旅游的民俗文化特征,试图找到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衔接及良性互动的实现途径。[方法]文章采用文献综述法、综合分析法对四川省旅游资源发展现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乡村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良性互动机制。[结论](1)四川省乡村有着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并孕育着独特的民俗风格;(2)四川省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二者互动机制有待深入;(3)四川省乡村旅游产业的灵魂在于民俗文化,创新基于民俗文化的旅游产品是乡村旅游的根本出路。[结果]四川省乡村旅游主要以生态农业与农业体验为主,且该省生态农业、农业体验与我国经济较发达地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尤其是该省民俗旅游特点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农村居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其食物消费和膳食结构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四川省是我国西部农业大省,其农村居民的食物消费和膳食结构在中国西部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分析四川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改善农村居民食物消费和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根据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层抽样,选取四川省3市3县(区)156个农户,开展食物消费支出及营养认知问卷调研,采用LASSO方法对调研结果进行回归,筛选出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的关键因素。[结果]在影响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中,家庭食物营养决策人的营养态度、家庭收入和决策人年龄与家庭食物消费支出都存在显著正相关;其中,决策人的营养态度相关系数最大,达到0.886,家庭收入和决策人年龄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043和0.011;而在家就餐人数与食物消费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020。[结论]影响四川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支出的关键性影响因素主要有决策人的营养态度、家庭收入、在家就餐人数和决策人年龄;其中,决策人的营养态度是四川省农村居民食物消费的主要因素,且存在正相关,即决策人营养认知水平高对农村居民膳食结构优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也表明营养知识宣传及消费引导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3.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及其效益实证研究——以四川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文章利用生产函数法分析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影响因素,依据"成本-效益"理论建模,试图为掌握农业发展规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四川省为实证,收集2006~2015年四川省农村居民农业生产基本情况和数据形式,其中数据形式主要包含土地资本、流动资本、固定资本以及劳动资本的投入等,采用软件SPSS分析人均耕地规模指数,并根据数据分析农业规模经营适度范围,寻求四川省农村居民的最佳经营规模点Q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区间[Q_1,Q_2]。[结果]分析得出四川省农村居民人均耕地适度经营范围为:0.227 456~0.412 534 hm~2。[结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通常与土地产出弹性和劳动力工资成正比,与劳动力产出弹性及地租成反比;规模经营效益在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过程中应注重各个方面效益的同时提高,既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以确保整体效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分析什邡市耕地质量现状,充分把握影响耕地质量的主导因素并进行质量提升分区,测算不同质量提升区的提升潜力,以期为全市耕地质量的建设与发展指明方向。[方法]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构建2014年什邡市耕地质量限制性指数评价体系,采用限制性指数模型测算耕地质量限制性指数,结合因素组合法、耕地质量潜力测算法,分别进行耕地质量提升分区及其提升潜力评价。[结果]什邡市耕地质量现状差异显著,地域分布特征明显;因素限制程度以中限制为主,多因素共同主导限制耕地比重大;各质量分区限制特征明显,各区耕地质量提升潜力在时序上和空间上也存在差异。高等别耕地集中分布于南部平原,受土壤酸碱度中等限制和剖面构型高程度限制为主;北部丘陵区以及南部河谷低洼地带主要为低等别耕地,表现为坡度与灌溉因素较高程度限制为主;综合提升潜力较大的耕地集中于北部丘陵区与南部河谷低洼地带。[结论]什邡市范围内耕地质量差异明显,存在普遍限制且分区限制特征明显,各区提升潜力空间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5.
<正>复兴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以下简称"复兴市场")位于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复兴商贸物流园区孙家坪,是塔沱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异地扩能迁建项目。本届农交会期间,记者在中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展区采访了复兴市场总经理王静。"复兴市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民生工程,也是四川省100个重点支持项目,还是达州市乃至秦  相似文献   

6.
[目的]绿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绿色农业的发展水平反映了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的综合水平。因此,通过测度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可以为四川省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方法]文章通过构建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基于农业发展水平等级划分标准,对四川省各市(州)的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权重分析结果表明,生产过程的绿色化水平较高,其权重值为0. 493 4,产品品牌的绿色化水平权重值较低,为0. 195 8。二级指标的权重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农药化肥使用量偏高,森林覆盖率较低。通过对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特征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的发展水平差异较大,成都市发展水平指数最高为0. 610 4,巴中市指数最低为0. 197 2,四川省整体发展水平指数为0. 454 2,与成都市发展水平指数相差两个级别。此外,区域发展的集聚效应较明显,以成都市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结论]四川省绿色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性较大,各地区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现状,从整体上来看,中部和东部的发展水平相对较高,西部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7.
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测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研究,综合分析其生态环境、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之间的发展水平及影响因素,以期对四川省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生态环境质量、资源开发情况、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4个方面20个具体指标构成评价综合层,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系统分析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结果]在综合评价层中,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开发情况的权重值分别为0.426 5和0.328 4,高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0.104 2和0.140 9。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得分为85.48,为2级水平。[结论]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水平处于中等,有较大提升空间;交通开发难度较大和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增加交通便捷性,培养一批高素质旅游服务人才队伍是四川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四川省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由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叠加形成的农业景观复杂多样,具有生产、生活、生态3种功能,随着农业生态环境日益遭受破坏,对其进行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有利于促进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以四川省为例,从压力—状态—响应3方面构建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确定权重和隶属度大小,对研究区农业景观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根据模糊关系评价结果,四川省农业景观生态压力的最大值为0. 111,处于中等风险水平;生态状态的最大值为0. 139,处于中等风险水平;生态响应的最大值为0. 091,处于较低风险水平。[结论]四川省农业景观生态仍有很大的空间需要优化,农业景观生态对于维持农业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四川省未来在农业景观生态方面应保障且降低现有的生态风险等级,确保兼顾农业可持续发展和保护农业生态功能并举。  相似文献   

9.
[目的]农业能否持续发展关系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是资源,因此探讨分析资源的利用情况对于促进农业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方法]鉴于四川省农业资源的特点,构建合理的四川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其进行评价。[结果]四川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的最终得分为62.79,在可持续性利用很好得分范围内;权重结果显示准则层中6个指标的大小依次为水资源(0.284 1)经济资源(0.257 4)生物资源(0.172 6)社会资源(0.168 4)土地资源(0.067 1)环境资源(0.050 4),其中水资源和经济资源对四川省可持续利用的贡献较大。[结论]四川省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水平潜力较大,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应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监管、环境资源保护以及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从而保持并促进四川省农业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生态经济的本质是用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的观点指导社会经济建设,而中国西部农村作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研究其区域之间的生态经济差异尤为重要。[方法]采用时序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尺度,分析1998~2012年中国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经济的时空变化及差异特征。[结果](1)从时序特征上看,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经济整体上波动下降,但各省份存在"稳定型""缓慢增长型""缓慢下降型"的不同变化趋势;(2)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在波动中减小,而相对差异由扩大向稳定的趋势演变;(3)在空间上呈现出以四川为中心向周围逐渐降低的格局,而且农村生态经济等级比例从"中间大两头小"向"头重脚轻"发展,有利于西部地区农村生态经济的整体提高。[结论]中国西部农村生态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空间差异小且发展最好的区域位于西部地区的东南部,并呈现向东、北发展的趋势。空间差异大且等级变动大的区域主要位于西部地区的西北部,并均向更高等级方向变动,说明该区域在西部大开发中农村生态经济的整体上升最明显。  相似文献   

11.
四川省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潜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科学评估和测算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潜力,为实行农村空心化整治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四川省县域为基本单元,构建四川省县域农村空心化评价指标体系,科学评判了农村空心化程度,并定量评价了空心村综合整治的自然适宜性,社会接受性与经济可行性;将获取的农村空心化指数与现实潜力系数作为综合修正系数,测算出四川省各县域空心村土地整治潜力并揭示其分布规律。[结果]四川省县域尺度的农村空心化程度存在明显的差异,农村空心化呈现显著的"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运用SPSS17. 0软件并结合Acr GIS空间表达功能对2010年的增加耕地潜力进行聚类,将四川省各县域划分为Ⅰ类潜力区、Ⅱ类潜力区、Ⅲ类潜力区等3种类型,提出了相应的土地整治对策。[结论]在未来农村空心化土地整治中,政府应根据各区域整治潜力特征,制定差异化的土地整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四川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四川省农业区域经济差异,将四川省划分为西北高原区、西南山地区、四川盆地区等3个农业经济差异区域,并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等4个方面确定11个指标研究其对四川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取2010~2014年3个不同区域内11个指标,分别分析其对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评价指标农业GDP的影响。[结果]3个区域内耕地面积、受灾面积、农业用水总量与农业GDP均中度相关,并且从关联度的结果看,耕地面积、受灾面积、农业用水总量的差异对农业GDP的影响差距不大;3个区域内农林牧副渔总产值、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均与农业GDP高度相关,且对各区农业GDP的影响的差异较小;3个区域内有效灌溉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使用量、农业从业人员、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对农业GDP的影响显著。[结论]四川农业区域经济差异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精准扶贫的有效途径,基于精准扶贫背景对四川省乡村旅游驱动力进行分析和评价,以期为四川省乡村旅游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启示。[方法]文章对四川省旅游扶贫的基本情况进行了概括,并总结出了目前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弊端,然后根据问题和专家意见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精准扶贫的四川省乡村旅游驱动力指标评价体系,确定了指标权重,进行分析。[结果]根据四川省旅游扶贫主要问题和专家意见归纳出影响四川省乡村旅游的驱动力主要体现在政府推广力、乡村旅游吸引力、游客需求力等3个方面。从上述3种驱动不同指标的权重值分析得出,3种驱动力中乡村旅游的吸引力最为重要,其次为游客需求性,最后是政府的推动作用。而乡村旅游吸引力中的区位条件、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完善度是影响吸引力的重要因素;游客旅游动机和信息来源是影响游客需求的主导原因;政府的监督管理与科学引导是实现推动力的主要体现。[结论]四川省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前景无限,潜力巨大。由于四川省乡村旅游经济与发展动力不足,应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明确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力,努力提升驱动力水平。  相似文献   

14.
<正>6.1.2硫酸铜(Copper sulphate)[分子式]CuSO·45H2O[相对分子质量]249.69[性状]本品为深蓝色的三斜系结晶或蓝色透明结晶性颗粒,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具金属味,在空气中易风化,可溶于水(1:3)和甘油(1:3),微溶于乙醇(1:500)水溶液呈酸性(5%水溶液pH3.8)  相似文献   

15.
[目的]有机农业为我国农业绿色发展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但我国有机农业发展中,西部贫困地区较为滞后。针对西部贫困地区有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定量分析,揭示影响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主要因素,旨在提高该地区有机农业生产效率,丰富区域视角下的有机农业生产研究。[方法]采用三阶段DEA模型对2014年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有机农业生产效率进行量化分析,识别环境变量对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有机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显著的影响。环境因素中,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加有利于促使农机、耕地等资源的有效利用,但同时也导致化肥投入冗余增加;城镇化率的提高会降低耕地、劳动力、化肥、农药等使用效率,从而对有机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不利影响;财政支出占GDP比重的增加有利于提高农机使用效率,但同时也导致化肥和农药投入冗余增加;粮食播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对有机农业生产效率产生了不利影响。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后,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县平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有所下降,纯技术效率则略有提升。基于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县有机农业生产效率可分为"双高型""高低型""低高型"和"双低型"等4种类型。[结论]三阶段DEA模型有效剔除了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对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估计的效率值更真实地反映了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有机农业生产效率水平。针对四川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各县有机农业生产效率的不同特征,应结合地方实际,通过扩大要素投入规模或改进要素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提高有机农业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推动农业碳减排既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一环。[方法]文章基于三大类碳源测算2005—2020年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进一步分析其时空特征与动态演变趋势,理清地区差异;构建面板Tobit模型从经济和社会两个层面探讨其影响因素并通过相对重要性分析诠释不同因素的贡献程度。[结果](1)四川省农业碳排放量呈现波动下降趋势,其时间演变轨迹可大致归为“波动下降、持续上升、快速下降、回升”等4个阶段,农业碳排放强度逐年递减;(2)各市州农业碳排放量呈现出明显的“四周高、中间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全省、川西地区、成都平原地区、川东地区农业碳排放强度均呈现递减态势,空间差异缩小,但各自存在一定区别;(4)农业发展水平与农业碳排放呈“倒U型”关系,农业产业结构、产业集聚水平、城镇化水平、农地规模经营对农业碳排放均具有正向影响,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则表现出负向影响;(5)相较于经济层面,社会层面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贡献程度更大,其中机械化水平、农业财政支持、农业产业结构和城镇化水平的贡献程度依次居于前四,其解释力合计达到了80.016%。[结论]研究四川省农业碳排...  相似文献   

17.
[目的]结合福建省湿地概况及其保护现状进行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的构建,试图为构建完整的福建省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提供参照。[方法]采用归纳总结法,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借鉴、归纳总结,从法律机制建立原则、法律机制构建内容和湿地生态补偿法律保障措施等3个方面构建福建省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及分析其效用。[结果]发现当前福建省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立法理念不准确;(2)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3)湿地生态补偿法律保护不完整。[结论]福建省在湿地生态补偿法律机制构建方面尚处于薄弱阶段,无法达到为福建省的湿地保护以及进行湿地生态补偿提供法律保障的程度。并对此提出3点建议:(1)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大执法力度;(2)明晰权责;(3)明确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四川水稻产投特征和技术进步对单产的影响,促进水稻可持续生产。[方法]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四川省水稻产投特征和技术特征变动,并基于索洛余值法测算了1980~2015年四川省科技进步对水稻单产的贡献情况。[结果](1)全省水稻单产水平及物质与服务费用投入均呈现波动增长趋势,人工投入逐年递减,但人工成本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较大;(2)四川省水稻品种选育、栽培管理技术、推广技术、稻作经营方式和农业政策不断变迁,更适应当前以普通家庭生产和新型经营主体共同发展的局面对技术的需求;(3)整体来看,近36年技术进步对四川省水稻单产水平提高的贡献率较低,生产经营较为粗放;(4)分时期看,2005年前,技术进步对全省水稻单产水平提高的贡献率较高,但之后尤其是近5年,技术进步并未对水稻单产水平提高产生影响,要素投入是水稻单产水平提升的主要因素。[结论]提出了加强科技研发及投入水平、"一主多元"联合推广、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和丘区节本增效生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揭示青海省海东市自西部大开发以来农业现代化水平的动态变化,分析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及影响因素,以促使海东市农业现代化发展健康发展。[方法]调查2000—2016年青海省海东市及其2区4县农业现代化发展历程,建立一个包括5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青海省海东市及其各区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动态评价。[结果]海东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各主成分对海东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影响不同;海东市各区县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不均衡。[结论]海东市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提升的对策:(1)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产出水平;(2)平衡区域发展差异,实现可持续发展;(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农业信息化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的规律与演变机制,对于差别化的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协调发展路径的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方法]文章构建了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的关系理论框架,分析了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及其与粮食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并探讨了其时空特征。[结果](1)四川省粮食主产区农业碳排放整体上增长态势明显,近几年增速有所降低。从农业碳排放结构来看,化肥的生产和使用是粮食生产过程产生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空间特征总体呈现西南低东北高的分布格局,农业碳排放主要集中于低值区。(2)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处于较高的水平,且呈波动上升趋势,各粮食主产县碳排放效率差异明显,大多数区县的农业碳排放效率均有较大提升。(3) 2000—2019年四川省粮食主产县粮食安全总体处于安全级别,各主产县粮食安全等级的变化总体较为稳定。从时间维度来看,粮食安全等级的变化处于波动状态,从空间变化维度来看,各粮食主产县粮食安全级别经历了“下降—上升”的过程。(4)四川省粮食主产县农业碳排放效率与粮食安全耦合协调度正向“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