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昊  邱丘 《生产力研究》2007,(4):106-108
现代企业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从不同的角度,为企业家以其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提供了理论依据。文章在企业家人力资本可以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财务指标指数和用非财务指标指数模糊测算出的国有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价值的发挥程度确定综合评价乘数,构建了修正的期权综合定价模型,试图解决国有企业企业家人力资本实际价值的评估问题。  相似文献   

2.
国有企业双重效率损失研究   总被引:75,自引:4,他引:71  
本文基于企业效率最大化要求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相对应这一企业理论分析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损失和创新效率损失问题。国有企业的公有产权属性决定了国有企业中存在着生产效率和创新效率的双重损失。国有企业改革通过监督和激励机制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生产中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从而提高了国有企业的生产效率。然而,由于创新具有不同于一般生产的特殊属性,已有国有企业改革措施并不能实现创新中的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的匹配,因而无法改善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由此,本文提出了国有企业的创新效率损失大于生产效率损失的理论假说。基于中国省级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工业行业数据,统计分析和计量模型估计结果都稳健地支持了该假说。  相似文献   

3.
企业家人力资本出资的风险性和收益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流的现代企业理论中,企业家所扮演的角色往往局限于职能性的管理者角色,随着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和发展,企业家还承担着人力资本出资者角色,基于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作为投资品的风险性与收益性分析,可得出双重角色于企业家主体的统一不仅使其拥有了企业的控制权,还应享有与其人力资本价值和风险相对称的剩余索取权,从而实现劳动收益权和资本收益权于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主体的内在统一。  相似文献   

4.
企业家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它既是企业得以发展的核心,又受到与企业缔约的约束,在拥有剩余控制权的同时,剩余索取权受到限制,这使得企业中的企业家同其他劳动力相比复杂许多,了解企业家这一角色有益于发挥企业家核心作用,促使企业发展。  相似文献   

5.
严闻广 《经济师》1995,(2):23-24
<正> 一 凡人们的合作劳动都可以产生剩余产品,但剩余产品归谁?这就有一个剩余索取权的问题,剩余索取权(RESIDUAL CLAIM RIGHT)这一概念是对企业利润分配的一种收益权,这是产权理论的核心。 今天,我们的公有制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也遇到这个绕不开的严肃问题,即剩余索取权如何让企业、让企业职工来分享?如何量化这一权利?这些问题的出现,似乎有国有企业和企业职工同自己的国家政府“争权夺利”之嫌,但在向市场经济体制迈进的今天,事实就是这样地发生了。的确,国家政府确实是需要向企业和职工还权还利。  相似文献   

6.
“年薪制”是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的产物,是在产权明晰,委托一代理关系规范的企业治理结构中,承认经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是一种生产要素,具备剩余索取权,企业经理人员根据经营业绩,参与到企业经营利润分配,从而建立起来的能对经理人员产生激励一约束机制的一种企业分配制度。实行“年薪制”的前提是:①产权明晰;②委托一代理关系规范;③企业家市场选择制度;④公平、平等的企业竞争环境(包括市场环境、政策环境、资源环境等);⑤相对完善的企业家市场,该市场除提供可供选择的经理人之外,至少能形成企业家均衡价格。我国国有企业改革…  相似文献   

7.
企业技术创新激励制度的核心是保护创新者的利益,产权激励制度是一种合理的方式。企业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制度设计原则是保证创新收益与风险的均衡。知识产权激励是产权激励的重要内容。对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不仅仅是企业内部人员的激励或者外围环境的激励,本文力图建立一个以企业作为分析边界的产权激励模式。对技术创新的产权激励从产权形式角度划分为虚拟和实体产权。企业主体虚拟产权包括以品牌价值增值权为体现的声誉收益权,企业内部成员虚拟产权体现为以影子股票或者股票期权等形式的远期剩余索取权。从企业边界角度,内部产权激励中股权激励包括虚拟股权激励和现实股权激励,外部产权激励包括政府的知识产权制度。此外,企业技术创新的产权界定与保护制度是虚拟与实体产权激励制唐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一、国有企业中的道德危机国有企业改革已经进行多年,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但由于国有企业改革中没有处理好剩余收益权与剩余控制权之间的关系,出现了一系列困扰国有企业发展进程的道德危机问题。在这里,道德危机是指在国有企业中,从事经营决策的高级管理人员在最大限度地增进自身效用时做出不利他人和企业的行为。这里,笔者将国有企业改革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道德危机归纳如下:1.产权安排中控制权与收益权不对称而引起的道德危机。具体表现在:高级管理人员利用手中扩大的控制权为自己或企业工人谋取更多的福利,而不是追求企业盈利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劳动分工达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使用专门的管理者。代替资本所有者担负企业的监督和指挥工作。剩余索取权开始在资本所有者与管理者之间进行分配。剩余索取权的分配归属成为问题。其研究也逐渐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剩余索取权作为一种具体的权利,其权利标的物为公司企业剩余。文章对该权利进行了具体界定,并且将剩余索取权与利润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10.
产权改革的突破口是劳动,即人力资本的产权明晰。劳动产权中劳动剩余索取权最为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中,企业剩余即 M部分的积累资料,应该被分割成社会积累资料和个人积累资料。在理论上承认和在量上界定个人积累资料,就是劳动产权中的剩余索取权的适当实现。怀有偏见的传统理论否定了劳动剩余索取权,引发了国家垄断国有企业剩余。这种现象,通过数学模型分析表明,否定劳动剩余索取权,在经济上是低效率的;而给予适当劳动的剩余索取权,经济效率则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界普遍忽视或否认马克思对企业家理论的贡献,文章作者则认为,在马克思的《资本论》中蕴涵着丰富的企业家思想作者在文章中,首先探讨了企业家的形成和企业家的概念。接着研究了企业家劳动价值论,马克思认为企业家的劳动性质是复杂的人类劳动,论述了企业家的劳动创造价值,其中指挥劳动和监督劳动(企业家劳动I)再生产企业家自身的劳动力价值,创新劳动(企业家劳动Ⅱ)创造超额利润。企业家自身的劳动力价值是有界限的,而创新劳动(企业家劳动Ⅱ)创造的价值无法限量。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企业家的创造热情,促进企业家创造最大的价值量?马克思认为,可以通过几大机制的设置来激励企业家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企业网络理论的四大流派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化的经济环境中,企业组织结构也随着分工合作范围的扩大而突破了传统界限,这进一步深刻地影响了市场结构。在全球市场的兴起与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单一组织对于产品的生产越来越多地依赖外部资源,其中由合作伙伴所形成的企业间网络,日益成为组织取得外部资源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企业网络的形成是战略管理领域众多学者讨论的问题,研究学者从不同的研究视角对企业网络的形成机制做出了解释。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学者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企业网络形成机制从资源基础学派、组织学习学派、制度经济学派、经济社会学派四个视角对其进行理论综述,深入探讨了学术界对企业网络本质认识上存在的分歧,尝试对当前企业网络理论在逻辑上做出清晰的梳理。  相似文献   

13.
张斌  兰玉杰 《技术经济》2007,26(4):70-73
股票期权作为企业家人力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典型模式在国外企业中普遍实行,国内也有近百家上市公司进行了试点。股票期权多大程度上激励了企业家人力资本,多大程度上带来了企业绩效的提高,是中外研究者实证研究一直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在对国内外学术界有关股票期权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对相关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4.
夏雪花  谭明军 《财经科学》2010,(12):100-106
关系资本是企业在再生产过程中,基于互惠、协作、承诺等原则,在企业内部以及企业外部构建的关系网络,通过有效的投资、管理能给企业带来超额价值的无形资本。关系资本也是一种资本,关系资本能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是其成为企业资本的必要条件,而马克思的分工协作理论为关系资本的形成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基础。本文在探讨了关系资本的内涵与形成的理论基础上,初步构建了关系资本财务理论框架。将关系资本纳入财务研究领域,是对企业财务理论的丰富与拓展;同时,有利于企业加强关系资本管理、提升企业绩效。  相似文献   

15.
企业利润对工资差距的影响究竟来自效率工资还是来自租金分享,这是理论界和政策制定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文章利用2004年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实证分析发现:(1)企业利润是解释我国企业工资差距的重要因素,这主要由效率工资导致。(2)国有企业存在租金共享,但它不是通过企业利润实现的,而是利用行业垄断地位直接将职工高工资转化为企业成本实现的。(3)集体企业存在着租金共享。(4)外资企业也存在租金共享,但存在租金共享的外资企业同时具有更高的效率。(5)私营企业存在效率工资。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不同的是,对私营企业而言,行业垄断不但不能提高反而会降低职工工资水平,或反过来说,产品市场竞争有利于提高职工工资水平。最后,文章针对性地给出了一些缩小企业工资差距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社会分工是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产关系 ,它的产生和发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服务业的产生可以称为第四次社会分工。社会分工形成的机制是市场 ,在当前条件下 ,政府也参与社会分工的调节。企业内部分工是社会分工的产物 ,产生于工场手工业阶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 ,企业内部分工是资本所有者的一种生产安排。社会分工与企业内部分工存在替代关系 ,二者的替代取决于这两种分工的生产效率。企业网络分工是介于社会分工和企业分工之间的一种分工 ,适合于具有密切联系和相互依赖的企业。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社会分工、企业分工和企业网络分工将不断发展和深化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员工培训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员工培训是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内容,有效的员工培训能够帮助国有企业发展人才并留住人才。目前中国国有企业已经逐步重视员工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各类问题抑制了员工培训的效果。提出"从意识上重视培训的效率、从体制上保障培训效率、从培训技术上提高培训效率"多方面解决中国国有企业员工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升员工培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8.
于斌斌  胡汉辉 《经济前沿》2013,4(5):105-118
本文从技术、市场、社会三个维度建立了一个理论框架来分析企业家核心能力在市场势力构建中的作用和机理,并运用浙江省绍兴市的201份企业家调查问卷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企业家的技术获取能力、市场渠道控制能力和社会关系网络能力对于企业市场势力的构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企业家核心能力的各个子能力与市场势力的各个子能力的关联强度和影响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将企业家的出身、年龄、学历、行业等作为控制变量引入模型后,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企业家的社会关系网络能力对于市场势力构建的影响程度和解释力。  相似文献   

19.
国有资产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巩固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国有资产管理运营体制的改革是实施国有经济战略性改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国有资产运营效益,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保障.国有资产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使国有企业的改革进入新的阶段.但是,日渐突出的国有资产流失问题,却在制约着国有资产退出的进程,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形成了障碍.  相似文献   

20.
在党中央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有经济战略调整的决定》指导下,国企改革取得的成就是:减少了国企数量,提高了质量;国有经济和民有经济两个轮子共同驱动,促使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的快速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把股份指定性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目前,在国企改革方面至少还存在四大误区:一是继续维护已经过时的宪法第六条。二是国有经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三是国有企业是宏观调控的物资基础。四是企业经营好坏与所有制没有必然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