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如何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全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让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与发展的成果?如何以更加优质、充实的民生"大礼包"奉献给人民群众?2012年12月,记者走进西安、渭南、商洛三市,感受他们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谋划实践民生事业大发展的独特思路和创新做法.  相似文献   

2.
民生关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生存大计,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的热点。文章从基本服务均等化的视角,阐述了基层政府制定和落实民生政策要注意的几个问题。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运用多种有效手段,统筹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3.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力量。因此,我们要将广大的人民群众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坚持"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思想路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将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作为我们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4.
刘金荣  朱晓芸 《黑河学刊》2015,(1):41-42,45
古人云"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变革社会的重要力量。可见,国家发展之根本在于安民。安民者,在于民生。中国有着十三亿多的人口,关注民生,重视民生建设,才能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从而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徐亭 《魅力中国》2013,(19):281-281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党的十八大报告奏响了幸福民生的时代最强音。提升民生幸福,不仅是社会问题、政治问题。而且是伦理问题。从伦理角度分析民生幸福,为提升民生幸福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民生科技是涉及民生改善的科学技术,是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社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的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和科技服务。党和国家十分重视发展民生科技。党的十七大、十八大提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把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今年5月中旬,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强调,要稳中求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持续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  相似文献   

7.
《重庆与世界》2017,(29):21-22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明确要求我们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工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要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要求,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切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8.
《重庆与世界》2017,(20):21-22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明确要求我们扎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民生工作、像落实发展指标一样落实民生任务。要深刻认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贯要求,深刻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丰富内涵,深刻把握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的辩证关系,切实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相似文献   

9.
从毛泽东到党的十八大,再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群众路线像一条红线,贯穿在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之中。新时期,全党开展的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对群众路线理论的创新。而在理论创新发展中始终保持不变的,是抓住了群众理论的精髓。这是一个始终把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这是我国首次提出居民收入倍增目标。这一指标的提出,是顺应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热切期盼,是树立以民生为导向的社会发展理念,让人民群众更有幸福感的紧迫要求,是实现小康社会的最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年的风风雨雨,我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任务就是巩固政权,发展经济,而改善民生与其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从新中国民生理念的演进,到胡锦涛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中国共产党这种"以人为本"理念的创新,正在引领着我们高度关注民生,解决民生问题,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入构建和谐中国的崭新阶段。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立足我国国情,高度重视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为独立的部分提到了党的大会上,十八大报告又一次凸显了改善民生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胡锦涛民生思想的丰富内涵,包括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就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医疗卫生制度,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共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的民生思想,提出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助力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彭蔚旻 《老区建设》2014,(13):54-54
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适时制定了有关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和反“四风”政策,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府,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立场,是广大人民群众十分关注的政治问题.如果贯彻落实不到位,就会失去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望,失去民心.因此,农信社各县级基层社的反腐倡廉工作必须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大三中全会和中纪委会议精神,脚踏实地真抓实干,把反腐倡廉和反“四风”工作抓出成绩来,给党和人民一份满意的答案.  相似文献   

14.
正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南京市以动迁拆违治乱整破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既是落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办好青奥盛会、创成率先大业、建设人文绿都的具体举措,也是实践十八大精神,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宜居环境、造福广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发展过程中一直强调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及其历史作用,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其历史演进中始终存在着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两个对立的观点。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内涵在于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但在创造历史活动的过程中会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而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真正创造者,要求掌握人民群众和历史本身的辩证关系,即其具有一定历史条件性和历史局限性。针对于其现实意义,我国在进行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建设过程中,注重在思想层面上树立人民群众的主体性观念,强调其引领作用;注重从制度层面上对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及肯定其历史作用方面加以保证,积极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及肯定其历史作用毫不动摇,从根本上真正激发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积极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观点。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同步性,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是通过人  相似文献   

17.
作者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新形势下的反腐工作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不动摇,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历史和现实作用,坚持反腐败工作依靠人民群众,坚定不移地走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18.
时值隆冬,寒气袭人,但《当代陕西》记者随"十八大精神在三秦"采访团在宝鸡、咸阳、铜川三市和杨凌示范区的采访中,却处处能感受到各地学习宣传十八大精神的持续热潮,各级干部认真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的似火热情,以及饱含着浓浓民生关怀的十八大精神带给群众的阵阵暖意.  相似文献   

19.
启洪  林岩 《走向世界》2008,(1):24-27
"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中共十七大对民生建设的精确的概括把改善民生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社会建设与人民的幸福安康息息相关,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使经济发展的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是社会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0.
民生问题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事关党的执政基础。我们的执政思想是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终极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着力点,大力实施生态立县、特色富民战略,走生态化、特色化、民本化发展路子,不遗余力改善民生,连续打出一套民生"组合拳",构建起关爱一生、保障一生、服务一生的系统民生保障体系,走出一条欠发达山区县独特的"民生之路",让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好,幸福指数越来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