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生态文明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观是在对人类中心论及其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行为的深刻反思过程中逐渐成熟的,它的根本点就是要求人类重建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目前主要有三种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自然的能动性和谐、人与自然的社会性和谐。从生态文明的本质特征和基本原理分析中可以看出,生态文明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目标和本质特征都是一致的,基本原理是相通的,生态文明观能帮助人们科学全面地理解“以人为本”的内涵与外延。寻找一种适应新的社会发展背景的生态文明观,有利于积极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2.
先秦儒家理想人格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先秦儒家从人的道德性出发来构建其理想人格,主要有圣人、君子、士人三种。这些理想人格的本质特征是"内圣外王",即内在德性与外在事功的统一,其典范就是"圣王"。实现理想人格,关键要靠道德实践,还要突破自身,推己及人,"大学之道"就是实现理想人格的具体途径。先秦儒家的理想人格对中国传统社会影响巨大,对塑造现代社会的理想人格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罗仁之 《河南经济》2003,(11):95-95
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中,儒家与法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儒家所倡导的是“性善”论,而法家所倡导的则是“性恶”论。这两种对人的本质特征截然相反的假设,在管理实践中体现出两种不同的思路。探讨其中的差别,对我们如何进行科学的企业管理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4.
王云峰 《魅力中国》2013,(28):290-292
儒家孝道伦理思想是儒家学派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精华部分.孝道思想不仅维系促进了我国古代社会家庭的稳定,而且推进了中华民族的文明与进步。本文对儒家孝道思想的内容、发展、形成、借鉴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魏德平 《魅力中国》2013,(11):360-360
文明。是人类共同的期盼,不懈的追求。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战胜野蛮。从不文明走向文明,由低级文明走向高级文明的发展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地体现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凝聚全民族的力量,努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文明观,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和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6.
科学发展观理论既坚持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核心价值,又具有中国特色,展现出生动的民族色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科学化和系统化。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是科学发展观又一理论创新,胡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再次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到了新的高度。我们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协调物质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7.
全面领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科学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要按照中央《建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建设全面体现小康社会发展水准、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和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文明和谐共富的新农村。[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王坤伦 《黑河学刊》2010,(11):29-30
先秦儒家重构了"礼"的合法性基础,赋予了"礼"丰富的思想内涵,礼学思想是儒家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它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传统制度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秩序的构建。以"仁"为核心内在地包含差异性平等性精神和和谐理念的先秦儒家礼学思想,为构建现代社会秩序和中国人的心灵秩序提供了精神动力和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9.
儒家把礼乐教化看作人之为人以及社会文明最重要的标志,认为礼乐教化可以使国家、社会、家庭达到一种有序的和谐,从而实现稳定与繁荣。但儒家为礼乐教化所确定的目标过于理想化,表现出一种虚伪性;把礼制所规定的"君臣父子"的结构模式绝对化、永恒化,成为中华古代文明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王陈 《黑河学刊》2005,(2):44-46
“全球化”是现存于人类社会中锐不可当的强大历史趋势,面对这一趋势,中国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相对于市场经济的内在机制,社会主义和儒家资本主义这两种路线各有利弊,中国应充分利用各自所长走与儒家资本主义进行区域合作的道路。就根本性而言,中国具有与西方文明相抗衡的资质和潜力,但应坚持自己的民族独立性,而最终形成具有鲜明色彩的强势文明。  相似文献   

11.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包括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两个方面。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缺少任何一方,都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实,两个文明建设并非社会主义的专利。作为一种口号和构想,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古已有之,并在近代已初具规模。一、两个文明建设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就主导的价值取向而言,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文明而轻视物质文明,典型的代表是儒家重义轻利的观念。义,即  相似文献   

12.
绿色技术创新,以生态保护为中心,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取向,本文从生态层面分析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内涵,阐明了绿色技术创新的本质特征,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剖析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从企业、政府、科研机构、社会群众的角度研究企业绿色技术创新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3.
李笑笑 《老区建设》2013,(16):39-41
中国古代文学传统最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偏重于写意、抒情、言志,由此,"表现"理论自始至终都是文论体系中最核心、最生动的部分。在中国"表现"理论视野的观照下,陆机于《文赋》中所提出的"诗缘情而绮靡"的文艺观点,第一次简炼而明确地揭示了诗歌的本质特征是用精美的形式表达真挚的情感,突破了儒家"礼义"之束缚,具有开一代文风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儒家交往伦理既有内在一致性,又超越了儒家交往伦理中蕴含的解释性理念,展现出更强大的生命力。“天人合一”理念是儒家人与自然交往伦理的核心内容,强调人与自然共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此基础上将生产力因素纳入人与自然关系的考察范畴,致力于实现生态环境与生产力动态平衡发展。“和而不同”理念是儒家人际交往伦理的核心内容,蕴含对和谐交往状态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宽了这种追求的范围,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天下大同”理念是儒家国际交往伦理的核心内容,蕴含对不同国家交往中大同图景的追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倡议等举措,致力于将大同图景转化为现实。  相似文献   

15.
非洲,炫目的风景、广袤的土地、友善的人们,拥有灿烂的文明、丰富的资源,逾8亿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是孕育过我们人类祖先的大陆…… 孔子,齐鲁大地上诞生的先贤圣哲,是影响中华民族2000多年的儒家学派创始人……  相似文献   

16.
儒家思想作为我们的文化遗产,孕育着民族的文明和发展。儒家思想中诸多尊重人、关爱人、发展人、完善人等"人本"思想至今仍具有其与时俱进的魅力。本文从儒家"人本"思想出发,围绕大学生精神家园面临的危机,作了构建大学生精神家园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儒家文化是以儒家学说为指导思想的文化流派,儒家学说是春秋时期的孔丘所创,他倡导血亲人伦,现世事功、修身存养,道德理性.其中心思想是恕、忠、孝、悌、勇、仁、义、礼、智、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传承儒家文化精华,对于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儒家文化的传承,可以有效推动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五位一体建设,我们每个人都要做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者,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和道家、儒家的生态伦理观是当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渊源,为现代生态伦理学提供了哲学基础,为制定现代环境保护法规提供了有益参考。我们应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和环境法制建设进程,正确处理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9.
栾小惠 《走向世界》2014,(28):48-51
他是台湾大学首位哲学博士,也是当代大儒牟宗三先生的高足,对儒学及世界文明的多元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在与世界各国学者的文明对话上,他反复强调"教出多源,道通为一"。在他看来,儒学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儒家所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教义影响了中华民族两千多年,时至今日,儒学应该随着时代的变化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20.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海西州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以绿色发展理念扎扎实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本文梳理了中国式现代化视角下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实践,并从厚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加快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四个方面,探讨推动海西州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