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80后”“90后”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调整或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对于发展壮大我省劳务经济具有重要意义。近期,我们会同天水市政府有关部门,对天水市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相似文献   

2.
李义敏  沈蕾 《改革》2013,(1):93-101
新生代农民工正成为重要的消费群体。采用AIO量表测量技术,对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进行测度的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可从生活、兴趣和观念三个维度展开。新生代农民工逐渐形成"工作休闲并驱"的多样化生活方式,兴趣也出现多元化的倾向,乡村部分的传统仪式已转化为其内在的精神坚守。因应新生代农民工生活方式发生的新变化,企业应实施针对性的策略,对新生代农民工市场进行细分,实施品牌营销策略,选择合适的营销渠道。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农民工的新生主力军,进城务工的越来越多,他们的市民化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文章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及现状的分析,找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破解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社会、经济、制度及自身身心素质等深层次障碍,提出一些合理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4.
当前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两后生”(农村初、高中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又不愿再复读的学生)或“80后”,数量超过1亿人,已逐渐成为农民工群体的主体。  相似文献   

5.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为横亘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一个严峻的现实化问题.这一特定群体的生存价值趋向和社会的接纳性考验着我们的政策制度.破除阻碍因素。让新生代农民工生存的更有尊严,值得社会的忧思。新生代农民工特征概述 “新生代农民”,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  相似文献   

6.
李晓阳 《特区经济》2010,(9):279-281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了农民工群体中的主力军。而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有其自身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不同于上一辈的困境。通过农民工"回流乡村"的这一独特的视角,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主要存在自身障碍、组织障碍以及制度障碍等"三大障碍",而解决这些障碍的根本措施是发展乡土工业,繁荣乡镇经济,促进乡镇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数说教育     
《中国西部》2013,(33):9-9
3.8%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社会数据中心发布中国城镇化调查数据。数据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城市流动务工主体,而“90后”农民工群体仅3.8%愿意回乡务农,75%的人“选择经商、开办工厂或去企业工作”,相关数据为进一步了解中国城镇化进程中教育的作用和需求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白洁 《重庆经济》2009,(4):52-56
经过20多年的变迁,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城市特定的社会群体和新兴的社会阶层。当“民工荒”、“讨薪”、“农民工维权”等现象被当作社会问题备受关注的时候,一直处于失语状态的农民工已经悄悄完成了更新换代和结构转型——这就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崛起。重庆在建设统筹城乡过程中面临着一个突出问题,即农民市民化的进程非常缓慢,每年仅有20多万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为此,重庆应当以新生代农民工为抓手,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实现城乡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9.
国务院于2010年1月,发布的《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提法纳入中央正式文件,并明确指出:"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全社会要关注他们,支持他们,平等发展,有序发展,为四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因此,全社会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代波 《魅力中国》2010,(35):398-398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国的农民工群体中出现了代际更替和群体分化。尤其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后,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我国农民工群体的主体,这一群体的生存状态和发展走向对我们当前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至关重要。在新生代农民工诸多现实问题中,其就业则是根本性和关键性的问题,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状况的分析和就此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不仅对时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建设小康社会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私企对"新生代"农民工管理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民工潮”,如今在一些沿海城市居然变成了“民工荒”。归结起来,民工权益受损是出现“民工荒”的主要原因。而发起这场“用脚投票”的隐性反抗的正是变化了的“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在社会特征上存在很大的差别和不同。正是这些不同警示拥有大批“新生代”农民工的私营企业必须正视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积极转变管理理念,实施人性化管理。[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是目前我国城市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户籍制度等条件限制,其处于"双重边缘化"的尴尬境况。2010年中央明确提出"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十二五"规划强调"要把符合落户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逐步转为城镇居民作为推进城镇化的重要任务"。新生代农民工的根本出路是市民化,本文拟对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行SWOT分析,并进一步探讨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措施和路径。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老一代农民工的退出,新生代农民工开始进入到城市,他们逐渐成为城市中农民工的主体。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在市民化的进程中,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社会网络等方面受到了城市居民的社会排斥,他们享受不到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社会排斥成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一大障碍。从社会排斥的视角分析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认识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阻力,为国家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由于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中的主体。而在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正在成长壮大,并逐渐成为我国农民工的主体,这使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压力。文章试图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视角出发,分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各种问题,以及由此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所产生的影响,提出进一步尊重和维护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以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相似文献   

15.
刘华 《理论观察》2014,(10):96-97
城镇化是十八大提出的"四化道路"之一,关系到我国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是我国城镇化最大量的潜在对象。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促进他们顺利实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思考,提出相对的建议,推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城镇化进程。  相似文献   

16.
刘华 《特区经济》2014,(10):156-157
城镇化是我国的必由之路,是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所占比例还在不断增加,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我国城市劳动力的主要来源。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就成为我国最大量的潜在的城镇化的对象,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是否顺利直接影响我国城镇化的进程。新生代农民工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障碍,加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对消除这些障碍、推动城镇化的进程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坚持以人为本 关爱新生代农民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80年代后农民工,也称新生代农民工正大量地流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文章主要分析了新生代农民工和父辈农民工相比较而具有的新特征,同时指出他们在城市发展中正面临的问题。最后,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从制度、法律、教育、资金等各方面给予其关爱。  相似文献   

18.
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与小城镇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面临着诸多矛盾和问题。依据现实国情,针对他们的实际困难,实施小城镇战略,让具备条件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小城镇安居乐业,才是最现实和科学的选择。为此,应积极发展城镇经济、畅通融资渠道、改革管理体制,努力将小城镇打造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美好幸福新家园。  相似文献   

19.
目前,在我国1亿多外出就业劳动力中,1980年后出生的新生代农民工超过50%。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中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新生代农民工的核心利益诉求是渴望社会尊重,最终融入城市社会,实现市民化。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关键。为了让新生代农民工更快地融入城市,政府、企业及培训机构必须关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规划,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规划培训与职业指导工作。  相似文献   

20.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新生代农民工1500多万人,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劳动力资源,并已迅速成长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和能力,不仅关系到他们能否体面地工作、有尊严的生活,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将上亿农民工由普通工人培养为技术工人。因此加快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是推进河南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文章立足河南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现状,提出进一步健全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