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营视界》2004,(3):1-1
中国真的成为世界的制造中心了吗?中国离世界制造中心还有多远?2001年世界500强中,中国无一家制造企业上榜。2002年中国制造业的产值占全球GDP的3.7%,是美国的11.5%,日本的20%。中国并未成为世界制造中心。  相似文献   

2.
中国应该成为怎样的制造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杰 《西部大开发》2002,(12):26-28
对于我国究竟要不要、能不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问题,人们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即:从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看,我国应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而且从我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来看,我国也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是,我国究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世界制造中心,如何实现我们所选择的世界制造中心的目标?两种不同性质的世界制造中心 任何一个国家要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都必须要在下述这样两种比较优  相似文献   

3.
"制造中心"依稀可见 一个中心,世界汽车制造的中心,正在中国缓缓形成. 无论是中国政策的计划,还是外国战略家的预测,中国都将在20年内成为世界最大的汽车市场.为了这个大市场,世界上所有的汽车巨头依次登陆,设店建厂,抢占地盘;而WTO对中国的开放,一些至关重要限制的解除,使跨国公司更攻势如潮,一场大战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4.
世界经济史上先后出现过英、德、美、日等4个世界制造业中心。世界制造业中心或称"世界工厂"有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征标志,网络时代世界制造业中心有其新的内涵和特征。中国虽然还称不上"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但其发展趋势是制造业各产业在由"加工型"和"生产车间型"的制造业中心向"全球配置型"的世界制造业中心高级形式转变。装备制造业已成为国际转移的重要目标产业。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全球化进程,中国已经逐渐成为世界制造大国,并很有可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但是以劳动力成本优势为主要支撑的制造比较优势,使中  相似文献   

6.
中国要打造什么样的制造中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于我国究竟要不要、能不能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问题,人们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即:从我国自身发展的需要看,我国应该成为世界制造中心,而且从我国所具有的比较优势来看.我国也能够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在这个基本认识的基础上,我们现在要讨沦的问题是,我国究竟应该成为  相似文献   

7.
喻猛国 《新财经》2006,(3):48-50
多因素合力,使中国提前成为世界加工制造中心,由此导致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进口猛增,并与制成品低价出口形成巨大落差……随着世界制造业中心的转移,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产能使得中国制造的产品源源不断输出国外, “中国因素”和“中国力量”受到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8.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标有"中国制造"的商品以其低廉的价格征服了世界,但是"中国制造"的商品却很少具有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绝大部分利润都被国外品牌商和技术商赚走了,国内制造商只有微薄的利润。这种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9.
世界产业资本转移与"长三角"制造业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世界产业资本向我国大幅转移和集中的态势下,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引起世人的关注,也成为学术界争论的焦点。本文研究表明,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国际分工方式已发生根本的变化,“世界制造中心”的内涵也发生了改变,在以要素分工为主特征的国际分工格局下,中国已具备了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条件。文章还认为将长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建成世界产品生产重要基地,是中国建成“世界制造中心”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2004年的时候,全世界都在讨论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的话题。如今,10年已过,这个问题有了肯定的答案。  相似文献   

11.
2007年,"中国制造"因一系列风波而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中国制造的产品被一些国家制造商大量召回,甚至有的中国制造的产品被打上"毒食品"、"毒玩具"的恶名,国际媒体对中国制造的负面新闻也是屡屡见诸报端。"中国制造"以及中国经济面临入世以来最重要的一个关口。"中国制造"真的出了大问题吗?世界经济界的普遍共识是,中国制造的价廉物美的产品让一些国家百姓少花了不少货币,同时维持了比较低的通货膨胀水平。那么,在那些专门针对"中国制造"连篇累牍负面舆论的背后,有多少是一些小事情经过渲染后的"蝴蝶效应"?有多少是怀着偏见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制造"的眼光?还有多少是由于东西方信息不对称造成的脱离实际的报道?告诉世界一个真实的"中国制造",正是央视举办中国经济年度人物世界巡讲(四海论道)的宗旨所在。作为中国的商界精英或者顶尖的经济学者,这些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获得者从各自的视角,从不同的层面,尝试为外界重建一个完整的"中国制造"形象。沿着全球制造发展的轨迹,"四海论道"全球巡讲先后落脚英国伦敦、法国巴黎、美国费城、新加坡,最后抵达香港,寄托着世界制造中心转移到中国的深层次含义。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历史上,英国、美国、日本等工业化国家都依次扮演过"世界工厂"的角色。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制造已逐渐崛起,呈现出令人惊喜的局面。我国有100多种制造产品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在世界各国都可以见到"Made in China"。国际上相当数量的知名品牌和知名品牌的零部件都在中国加工制造。中国要想真正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必须确立自己的发展战略,探索发展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的应对措施。为此,国家经贸委经济研究中心于2002年7月下旬在北京举办了"世界制造业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会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陈锦华提出了五点意见,希望能引起大家认真地思考。  相似文献   

13.
梦萦百年,斯夜成真。当奥林匹克圣火点燃"鸟巢"主火炬,东西方文明以至整个世界实现了一次伟大的拥抱。一万多名运动员不断超越自己,超越纪录,使北京成为全球的"快乐制造中心"。世界看到了体育的奇迹,看到了北京的微笑,读懂了中国的"和"字。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标志着奥运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也标志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相似文献   

14.
中国离"世界工厂"称号还有较大差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经济信息》2003,(24):36-36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增长迅速,工业品出口贸易额飙升,一些国外经济学家和部分国内学者认为,中国目前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中心.在日前举办的2003中国经济增长论坛上,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吕政指出,用这种说法来描述中国制造业的生产规模和能力是不确切的,也是不负责的,中国离"世界工厂"的称号还有较大差距.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制造"正成为中国的一个国家品牌标签,其在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当今世界,没有"中国制造"的生活难以想象。 自今年入夏以来,国际媒体关于中国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的负面报道愈演愈烈,从农副产品、宠物食品、牙膏到玩具等,"中国制造"似乎在一夜之间成为廉价低质的代名词。与此同时关于中国企业道德、监管缺失的报道也是随处可见,虽然其中的报道有些偏颇,政府也做了有力反驳,但是它无疑给中国敲了一次警钟,"中国制造"面对世界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品牌"信任危机。  相似文献   

16.
<正> 如果对中国制造业作一番全景扫描的话,目前中国已有100多种制造业的产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已经在世界上逐渐崛起,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生产国。如今在国际市场"Made inChina"已经成为普遍可见的标识;"中国制造"也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成长的引擎,具体表现在:一是制造业增加值在我国 GDP 中基本维持在40%以上;二是我国的财政收入的50%来自制造业;三是制  相似文献   

17.
9月29日,"天宫一号"成功发射,中国跻身世界第三大航天强国。中国航天制造再度让世界侧目,中国航天产品质量功不可没。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一出口大国,中国制造承载着中国形象行销全球。但中国是制造大国,不是制造强国。由大国变强国,我们还要走多久?"中  相似文献   

18.
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向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宾建成 《亚太经济》2013,(1):121-127
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国际社会更加关注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动向,认为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或"世界制造业中心"的呼声与日俱增,保持中国制造业持续增长可能对中长期全球经济政治格局演变产生重大影响。本文探讨了新国际分工体系下"中国制造"的地位及未来发展方向与对策。文章认为,就目前的产业发展状况来看,中国的制造业主要处于产业价值链中附加值较低的下游生产部分,只能算是"世界加工厂"。"世界工厂"仍然只是我们努力的目标,而"世界代工厂"则是我国短期内合理的选择。欧美国家当前主张制造业回归,我们更应充分发挥我国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借鉴欧美发展制造业的历史经验,促进我国制造业实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份权威的分析报告认为,虽然标有“中国制造”字样的产品已在世界范围内占到了相当的份额,但这些产品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制造;无论中国能否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如果想在世界制造价值链中占据高端的位置,就必须依靠和重视科技创新。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小组完成的《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认为,尽管近几年“中国制造”开始逐步崛起,但科技实力却没有显著提高,创新不足已成为中国制造的制约因素。一个明显的事实是,在中国制造的所有技术来源中,国外技术占了一半多,而且继续呈现迅速上升趋势。报告认为,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之所以没有随着制…  相似文献   

20.
谁逼死了中国中小企业?要回答这个问题显然没有"百度知道"那么简单。世界还没有真正进入"中国制造"时代,"中国制造"的突破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一方面从制造到研发,从制造到品牌;另一方面从一般的制造到卓越的制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