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艳萍 《经济师》2008,(8):223-224
党的十七大的召开,赋予了信息化全新的历史使命。文章分析了贵州省信息化的现状,并对近三年贵州省工业化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贵州省走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必须依托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快贵州省新型工业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在新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强调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相似文献   

3.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必须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议。亚宝药业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 ,以信息化工作推进企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4.
新型工业化要解决好工业化与信息化四个方面的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新世纪实施以空间换时间的赶超战略的新举措。所谓以空间换时间的战略举措就是将发达国家分阶段完成的工业化和信息化压缩同一个空间进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如何成功地实现传统工业化与信息化结合,就成为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理解新型工业化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5.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城市战略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继续完成工业化任务与在工业化进程中走新型发展道路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益的状况,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的路子.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在十七大报告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作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决定。这是党中央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深刻认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探索走有河北特色、符合河北省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等特点。这种工业化道路的最显著特征和主要要求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同时以工业化来促进信息化,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化的特殊要求使其更需要强大技术支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对企业技术进步包括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强调把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就是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民营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民营经济的信息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庆峰 《广东经济》2005,(1):99-100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强调把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就是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民营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1.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实现工业化和加快建设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以及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等特点.这种工业化道路的最显著特征和主要要求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实现,同时以工业化来促进信息化,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新型工业化的特殊要求使其更需要强大技术支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我国加快工业化、实现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对企业技术进步包括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2.
乔榛 《生产力研究》2003,(6):180-181,223
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我国在资源和环境约束越来越强 ,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所做出的选择。但是 ,应该看到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还有许多艰巨任务我们必须面对 ,在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如何保持经济高速增长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能否使落后地区的贫困问题立即达到解决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不能回避各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如何使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效地互动起来  相似文献   

13.
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进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核心和基础。  相似文献   

14.
新型工业化思想的历史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 ,没有什么固定模式可以借鉴。党的十六大提出 :我国要走一条以信息化为基础的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新” ,体现了中国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前苏联走过的工业化道路而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其思想的立足点就是全球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的中国国情。而这种具有“中国特色”工业化思想一直体现在建国以来的工业化道路探索之中。本文试从产业间关系、传统产业与现代产业间关系、科技与人才的作用、对外开放等几个方面对新型工业化所蕴涵的战略思想进行探析 ,得出这些思想具有很强的历史继承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和全国人民提出了实现工业化、推进信息化的任务 ,提出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核心就是要抓住信息技术突飞猛进发展的机遇 ,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道路 ,从而缩短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一、加强信息化建设 ,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供基本的管理技术基础。信息化的快速推进 ,使企业在企业制造、科研开发、经营销售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与此同时 ,也自然要求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可以说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是推进信息化过程中企业管理的基本特点。信息化管理即在…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国内流行的第二次现代化理论入手,分别就信息化对于我国各省市区第一、二次现代化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相关实证分析,阐明了我国现阶段以信息化促进现代化、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论意义及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温庆峰 《广东经济》2005,(2):99-100
党的十六大确定了我国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的目标,提出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强调把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举措.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就是促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以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新型工业化的建设离不开民营经济的发展壮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民营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王淑娟 《经济论坛》2003,(11):90-90
一、新型工业化的特点新型工业化是相对于发达国家已经走过的传统工业化道路和我国过去的工业化道路而言的,新型工业化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新型工业化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早期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基本上是在第一次技术革命的影响下开始的,其特征是由手工生产转向机械生产,在那个时期,电子信息技术还远未出现,他们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的。而中国是一个后发展的国家,这些年信息化发展很快,我们完全可以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进程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未来20年中国的GDP要翻两番,只有走新型…  相似文献   

19.
谢仁寿 《技术经济》2005,24(1):9-11
党的十六大把我国要走的工业化道路称之为“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并指出新型工业化,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要实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这一要求显然是把新型工业化建立在科技进步及其先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基础之上,是要以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动力,  相似文献   

20.
针对皖江城市群未来的产业布局主要是发展重化工业和制造业等传统产业,提出要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妥善处理工业化和信息化、现代化的关系,并对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