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会计信息生成与质量保障的基础 :契约力量从广义上来说 ,企业是由一系列契约组成的 ,包括资本的提供者 (股东和债权人等 )和资本的经营者 (企业经理人员 )、企业与供贷方、企业与顾客、企业与员工的契约关系。委托代理理论涉及的主要内容是企业的资源提供者和资源使用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因此 ,我们只讨论两个主要契约关系 ,即雇佣契约和债务契约。委托代理理论认为 ,当经理人员不是企业所有者时 ,经理人员工作越努力 ,付出的代价就多 ,企业的收益就越大 ;但由于剩余索取权由企业所有者所控制 ,经理人员努力工作的成本由自己承担 ,而努力…  相似文献   

2.
一、防范代理冲突的一般分析代理冲突是指企业所有者(委托人)与经营者(代理人),在企业发展与利益分配上存在的利益冲突。经理人员在代理过程中,可能发生败德行为,即经理人员可以借助信息优势谋取私利(如增加在职消费、选择不利于所有者的投资项目、贪污等),或者利用任职所获的信息和技术资源自立门户,挖走原企业的核心员工,抢夺原企业的业务,或者为谋取私利而恶意跳槽,削弱原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防范代理冲突是所有者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委托代理关系本质是一种交易关系,代理冲突则是经理人员的背叛行为。青木昌彦(2001)对如何防范交…  相似文献   

3.
一、公司治理理论 伯利和米恩斯在其《现代公司与私有财产》一书中,对所有者主导型企业和经理主导型企业做了区分.提出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理论,从而为公司治理的基本理论——“代理理论”奠定了基础,引起了人们对股份公司存在的代理问题可能引起公司管理效率缺失的怀疑。学者对于如何通过对经理实施有效的激励和约束.使其行为能符合所有者的利益,并在无法避免的情况下如何减少代理成本.有着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4.
总体说来,国有企业的问题主要有经济效率低,各级政府仍然通过各种方式干预企业的重要决策(如任命重要管理人员),的主要管理层在职消费惊人(包括各种腐败)等。当然还有诸如职工下岗和企业经营的短视现象。实际上,从程度上讲后者并不一定比前者轻,但是我们说前者是国企主要的问题是因为前者正是造成后者的原因。国企的所有者是国家(各级政府是具体的代表),即各级政府的角色是委托人;国企的管理者(本文假设为经理),其角色是代理人,其职责是向委托人负责。不难看出,国企的主要问题可以归结为国企委托代理这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各级政府会命重要管理层人员(经理或厂长)和干预企业重大的投资决策的行为属于委托人方面的问题。其次,企业经理的职消费行为则是各类文献讨论得很多的代理人问题。本文利用公司治理理论的部分成果来具体诊断国企的这两方面问题,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执行权和使用权的委托,内部委托代理一般不涉及产权。最早委托代理理论的提出,主要是产权所有者为了更好地使资产实现保值增值的目的,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具有管理才能的经理阶层,让他们进行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然而,企业内部层级组织的委托代理并不涉及产权的概念。企业经理阶层将企业  相似文献   

6.
刘进 《现代企业》2008,(5):22-23
现代公司的两大特征是公司所有权结构的广泛分散和只拥有少量股权的经理人员对公司具有控制权。在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的情况下,公司资源可能被用来最大化经理人员的利益而不是股东的利益。为解决高级经理人员激励问题,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企业就开始把一定的股权授予经理人员,将经理人员的收益与公司的长期发展计划联系起来,对股权制度安排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从理论上来讲,企业经理人股权激励约束机制的基础主要是经济学中的契约理论、委托——代理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以及管理学中的激励理论。  相似文献   

7.
李海绒 《企业导报》2012,(20):55-56
代理成本是企业所有权结构的决定因素。由于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企业的管理人员不是企业的完全所有者。在管理层人员对企业产权部分所有的情况下,其工作积极性不高,但却热衷于追求额外消费,于是企业的价值也就小于企业完全所有者时的价值,两者之间的差异即被称为代理成本。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规模逐渐扩大,代理成本的控制成为企业重要的一项任务。本文旨在研究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代理成本的构成内容,分析代理成本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控制代理成本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8.
雷璟思 《现代企业》2007,(2):48-50,66
4、国有企业与现代企业的代理制度的关系。要从理论上彻底说清国有企业所有人不缺位的问题,必须对现代企业的代理制度进行分析研究。现代企业的代理制度是在企业的规模超过了所有者个人的管理能力的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股份公司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得到升级和完善。在小商品生产时代,由于企业规模较小,依靠所有者个人的管理能力就可以管理好企业。随着近代工业革命的来到,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以至超过了企业所有者个人管理好企业的能力。这时企业的所有者将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委托给专业管理人员。即管理权的代理制度就产生了,最终形成了职业经理人阶层。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企业中,所有者和经理通常是分开的,经理是职业化的直接从事经营管理活动的高级管理人员。在西方国家存在着两类企业家,一类是企业所有者企业家,作为所有者他们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即经理人员。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本文所指的企业家有别于以上两类,而是指在企业中直接从事经营管理工作的高级经理人员。  相似文献   

10.
如何协调经理人员与股东的利益取向,限制经理人员自利行为产生的代理成本,是现代公司治理的普遍难题。解决代理人问题,应从企业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代理成本的控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人持股。所谓管理人持股,就是公司的高级管理人以购买或接收赠予的方式拥有本公司发行的部分股票,从而使他们在获得了一般的固定收入之外,还获得了剩余索取权。  相似文献   

11.
当前通行的公司治理理论主要是建立在“两权分离”及“委托代理”理论的基础之上。根据该理论,(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是企业的最终所有者,对企业拥有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经理人员受聘于资本所有者。在“两权分离”的前提下,企业经营者的目标函数与所有者的目标函数存在差异:前者的目标在于经营者利益和权力最大化,而后者的目标是股东财富最大化及其  相似文献   

12.
作业预算对企业内部契约的改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委托代理理论下,预算管理是实现企业外部契约的内部契约保障机制,可以较好地协调各级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冲突。但传统的预算管理模式重点研究所有者对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经济权衡,忽视了企业治理结构下权力的分层授权控制理论,造成了高层管理人员对中低层管理人员及操作人员控制与考核的理论与实务缺失。本文认为,采用作业预算可以填补传统预算管理存在的空白,对企业的内部契约进行有效改进,设计出可靠的业绩合同和业绩评价体系,能降低契约中的代理成本和博弈成本。  相似文献   

13.
自詹森和麦克林提出代理成本理论以来,理论界对代理成本理论的研究,全部集中在股东与经理之间的股权代理成本和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债权代理成本。而关于经理和债权人之间的代理成本问题,几乎是空白。本文通过对经理作为“合同收益者”与“剩余收益者”双重属性的分析,提出了关于经理和债权人之间代理成本问题研究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一、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博弈行为描述(一)在股权结构集中的情况下,由于所有者(股东)与经营者(董事会、经理)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所要求的是股东权益的最大化,而经营者所追求的是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他很有可能利用在公司的地位和职权为自己牟取私利。如果经营者认为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股东的监督使其收益  相似文献   

15.
现代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应尽可能的匹配。在国有企业中,经理人员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对企业的实际经营权,但并不是剩余索取者和风险承担者,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大可能对企业尽心负责。因此,经济学者提出产权问题,对国有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革逐渐获得了社会的认同,企业迅速翻牌成为公司,但效果也不甚明显。其实,不管是明晰产权还是公司制改革,最终的根本问题都是解决委托代理关系。  相似文献   

16.
正一、经理人行为一般描述在现代股份制公司中,存在着众多所有者(股东),通过选举将所有权委托给董事会行使用权,形成所有权代理。董事会通过契约将经营权交由经理人员,形成经营权代理。现代企业理论认为,股东(或其代理者——董事会)与经理层之间存在着委托代理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经理层可能做出违背所有者利益的行为,这就是所谓的"委托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张伟 《电子财会》2005,(6):28-31
一、导论。根据代理理论,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经营者和下属管理人员之间、管理人员与一般员工之间存在着代理关系,为了防范因代理所产生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现代公司必然需要公司治理(所有者角度)和内部控制(经营者角度)。而公司治理把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价值的最大化作为企业的主要目标,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存在这么多的受托经济管理责任的情况下,如何保证这些受托经济管理责任得到有效的履行,进而保证公司治理价值最大化最终目标的实现?一种有效的措施就是内部审计,通过内部审计来检查最终促使这些受托责任的有效履行。  相似文献   

18.
一、正确认识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 财政支农资金绩效审计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委托代理理论。当财产所有者不直接经营自己的财产,而是赋予代理人在满足特定利益的前提下决定财产运营的权利时,就形成了委托代理关系。在“委托——代理”理论下,囚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到代理人采取的行动,只能获取代理人提供的不完全信息。作为有限理性的代理人并非总是按照委托人的利益来选择自己的行动。他更倾向于利用自身优势为自己谋“福利”。因此代理人的目标与委托人的门标经常不一致。委托人有必要建立监督制度来降低代理成本,实现其效用最大化。我国财政支农资金在管理和使用过程中存在多层次的委托代理关系。首先,从纳税人与政府的关系来看,财政支农资金归全体纳税人所有,纳税人实际上将自己的资金以税款方式提供给政府,委托中央政府和地方各级政府进行管理,作为经济人的纳税人存在着将委托代理成本降到最低的倾向,希望获得政府使用和管理资金的效率和效果等方面的信息,虽然可以通过对政府支农资金的支出行为进行群体监督而达到目的,但是现实中监督成本过高,需要依靠审计机关,以实现其监督目的。  相似文献   

19.
股权分散的股份公司为什么要对其高级管理人员实施股权激励计划呢?按照公司法理论的经典解释,股份公司财产的所有与财产的支配是分离的,财产的支配者即公司的管理人是接受财产所有者即股东的委托,作为其代理人为其利益而管理和经营公司财产,但是代理人的利益与委托人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当代理人为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了股东利益时就产生了代理问题,由此对股东产生的损失就是代理成本。股权激励计划能使管理人的收入与公司的股价或业绩捆绑在一起,使其利益与股东利益趋于一致,解决固定薪酬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从而减少代理成本。  相似文献   

20.
基于EVA的管理层激励机制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爱青 《财会通讯》2008,(2):123-124
委托-代理理论认为,要解决代理问题,使代理成本降到最低,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关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如何分享经营成果的一种契约,其目的是吸引最佳经营人才,最大程度地调动其积极性。有效的激励机制能使管理层与所有者的利益趋于一致,实现所有者追求的企业市场价值最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