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文 《企业家天地》2007,(8):156-157
本文从朱生豪的生平入手,分析了朱生豪的写作风格以及他翻译莎剧的中译本的语言实例,得出了朱生豪翻译的语言特色在于他着重文笔的流畅,志在翻译的"神韵"。  相似文献   

2.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安全、爱、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朱生豪翻译莎剧动力在于其在各个层次上的需要的交替作用,并最终表现为自我实现的需要。朱氏的翻译莎剧过程也就是他成为自我实现的人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与翻译研究的多学科性一样,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的研究同样需要采用跨学科的方法。本文选用朱生豪的译本(1995)和梁实秋的译本(1996),拟从诗学象似性角度对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做个例分析。笔者认为,译者在翻译的同时应将诗学象似性融汇于心,竭尽全力在译作中重现与原作中相同或相似的象似效果,以准确地传递出原作中被人忽视的细微情愫以及隐藏于形式中的意义。本文试验性地将莎剧翻译同诗学象似性相结合,希望能为以后莎剧翻译的研究开辟一条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跨语言跨文化的一种交际活动,其中意象的处理尤其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往往造成文化意象的错位,这种错位给跨文化信息的传递带来了困惑。由于文化意象的错位,使得中国的"龙"与西方的"dragon"之间存在着千差万别。本文以中国"龙"的翻译为例,为兼顾忠实原语和正确传达原语文化意象这两个方面,笔者认为将中国"龙"翻译成"loong"才是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舞台式"莎剧教学模式是对莎剧课程教学创新的积极探索,采用戏剧演绎的方式讲授莎剧,通过学生舞台的观摩、设计、表演和思考,寓教于乐,在潜移默化中唤醒学生对经典戏剧的渴求感。这一教学策略在促进传授与习得同步双赢的同时,也触发了学生的科研热忱。  相似文献   

6.
意象可以作为文学、文化翻译及其研究的重要切入点.中国翻译界与文艺理论界一样,对“意象“的概念和类别存在不同程度的模糊、相互矛盾、甚至错误的理解.为此,必须继承、发展相关研究成果,澄清错误或片面认识,正确认识意象的语义流变、多义性及其对翻译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英若诚先生对莎剧《请君入瓮》(Measure for Measure)的翻译充分考虑了戏剧诗歌翻译的特殊性,重视再现原剧本诗歌的口语化特征和音乐美感,其译诗既现代化,又具有浓郁的民族化色彩,照顾到观众的感受,保持了诗歌语言的简练特点,从而满足了舞台演出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从对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翻译不同策略的比较,可见埃兹拉·庞德等的异化翻译最能体现中国古典诗歌在意象运用上的特点,因而也最能体现中国诗歌的特色.因为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异化翻译,意象派找到了诗歌创作的同谋,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和诗歌在美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9.
俄汉两个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生存环境、社会制度、宗教信仰、文化传统和风俗习惯,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意象。在翻译过程中,必须认真分析和比较俄语与汉语词汇所包含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象,并对其进行立体整合,全方位解读,进而准确翻译。  相似文献   

10.
在外语教学中,翻译占有一个特殊而突出的位置,无论在本科还是专科阶段都设有翻译课程。全文以翻译教学为主题,讨论文化意象错位对翻译教学任务、目标实现的影响,阐述了翻译教学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探讨了文化意象的错位对翻译课程教学的鞭策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译论历史悠久,影响深远,但没有形成不同的流派。中国传统译论对有关翻译的许多重要问题如:直译与意译、翻译标准、科学与艺术等存在很大分歧,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求同存异”、“和而不同”。  相似文献   

12.
Babel被看作是翻译的始源。在汉语语境里,Babel的常用译名是“通天塔”或“巴别塔”,而翻译知识的建构,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沿着这两个译名所隐喻的思维路向展开的。把翻译看作通天塔式的建造活动,是传统翻译理论的运思之道,翻译的目的在于对“同”的寻求与回归;把翻译看作巴别塔式的“散落”与交流,是当代翻译研究的主流,翻译的主旨在于对“异”的沟通与维护。从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看,“通天塔”与“巴别塔”就不仅是个译名问题了。  相似文献   

13.
转类形名化的产生动因大致分为三种:强调实体人际意义;强调实体语篇意义;强调实体人际意义和实体语篇意义。三类转类形名化隐喻式的意义区分在翻译中具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译者、文本和译文读者三者关系中,传统翻译理论偏重于译者的能动性而轻视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而接受美学则确认了翻译传播中译文读者的主体性。读者主体性的觉醒与变迁直接影响着译者的创作和文本选择。  相似文献   

15.
亲属称谓语隐含着丰富的文化特性。汉英亲属称谓语在语义和语用上折射出的文化底蕴的差异正是各自不同的社会历史文化的真实写照。文学翻译活动的根本目的在于进行文化交流,传译亲属称谓语时对于文化因素的处理应该尽量"异化",以达到"文化传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论关照下的广告翻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论将翻译看作有目的的交际行为,认为翻译过程应以实现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预期功能为首要原则,从而突破了对等翻译理论的限制,使得翻译标准多元化。广告翻译也应以目的论为指导,从译语的文体特征、译语读者的反应和译语的文化背景来探讨可行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不同英语水平学生的问卷调查表明,学生普遍认为"心译法"在外语学习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外语学习者不管外语水平高低在外语学习中无法完全脱离母语思维。因此,在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正确引导学生利用母语思维促进外语学习。  相似文献   

18.
研究翻译过程就是探讨双语转换的认知心理过程,以揭示其思维规律。拟建的翻译模式整合Van Dijk的话语宏观结构理论和Neubert与Shreve的“虚构译本”观点,将七个语篇特征视为译者在解码与构码过程中作调整和变通的参数,旨在动态描述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9.
采取何种翻译策略才更有利于汉语熟语的传播,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有很多汉语熟语,两全译本的译者杨宪益和霍克斯采用了不同的翻译策略,分别归属于诺德提出的纪实翻译和工具翻译范畴。实践证明,纪实翻译是汉语熟语翻译的较佳策略。  相似文献   

20.
翻译历来是中国学生的弱项,除了汉英翻译中大家常提到的“Chinese English”现象外,英汉翻译中也存在着“English chines”的现象。该文针对这一现象,从文化差异、翻译技巧和汉语文化修养三方面分析了原因,提出了一些解决的办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