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西藏壁画艺术以其鲜明的东方美术特色和特有的艺术魅力傲立其间。从西藏壁画这个特定的视角,我们可以看到西藏历史的投影,从中领略西藏古老文化的殊胜风彩和藏民族独特的精神世界。佛教在西藏的传播与发展对西藏壁画艺术的直接影响西藏壁画艺术是随着佛教在西藏的传播而发展起来的。公元7世纪初,佛教正式传入西藏。由于上层统治者崇佛兴佛,佛教在民间广为传播,藏区修建寺庙和殿堂之风极盛。拉萨的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等都兴建于这一时期。为了宣扬佛教教义,营造神秘的宗教氛围,寺庙壁画和悬挂于经堂的绘画便成批地  相似文献   

2.
作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中华民族团结和睦、奋发向上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其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取向,主要是通过寻求社会思想共识来凝聚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合力,从而建设和实现小康西藏、平安西藏、和谐西藏.  相似文献   

3.
缅甸的宗教     
缅甸是一个著名的佛教(小乘教)国家,全国有80%以上的人是佛教徒,约有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据考证,公元四世纪时佛教就由中国传到缅甸,而在公元七世纪后,自印度传到我国南诏的佛教密宗,则又是经过缅甸传入中国的.在缅甸自古以来佛教徒使相信造塔建寺功德最大.因此,从大小城镇到穷乡僻野,几乎处处都可见到寺庙和佛塔.佛寺是人们进行宗教和节日活动的中  相似文献   

4.
一、印度对藏政策的形成及其背景研究印度对藏政策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首先要了解印度独立之前英国对西藏的侵略政策。英国的西藏政策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它与俄国在中亚的“大角逐”(The Great Game)向西藏扩展过程中形成的,其核心是反对俄国或中国控制西藏,以侵略和控制手段来保持西藏的缓冲状态,以保障英属印度的安全。当时的英属印度总督寇松  相似文献   

5.
张露元 《黑河学刊》2013,(8):64-65,84
公元八世纪时,从汉地传入吐蕃的禅宗顿悟派也即是顿门巴,与印度传去的渐门巴在经过三年的辩论挣扎却悄然消失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腹地。这其中到底是何缘由让盛行于唐帝国的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顿悟派不能够在吐蕃有一席立足之地?本文分别从顿门巴的源头、吐蕃时期的社会背景以及各派佛教思想相对比来详细分析顿门巴在吐蕃消失的实质原因。  相似文献   

6.
吉卜赛人 ,又称茨冈人。他们是居无定所、能歌善舞的乐观民族 ,语言属印欧语系新印度语种。他们原先居住在印度北部 ,于公元10世纪前后开始向外迁徙 ,成为了到处流浪、四海为家的民族 ,他们的足迹几乎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人则已结束流浪生活 ,有了自己的家园 ,印度南部安得拉邦的西卡瑞帕利雅穆村 ,就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吉卜赛人定居点。尽管吉卜赛人很早以前就居住在印度次大陆上 ,但却从未进入过印度的主流社会。因此 ,千百年来 ,印度的吉卜赛人也沿袭着传统的游荡生活方式 ,即白天游走四方 ,以卖艺、狩猎或乞讨为生 ;夜晚则聚集…  相似文献   

7.
思想道德建设一直是我们党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面向新的世纪,如何加强领导干部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值得重视和探索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种纯然不是金佛、铜菩萨、麻尼石刻的造型艺术——察扎,在西藏是非常普遍的。任何一个经塔、麻尼堆、山口、大道边无处不是它生存的世界。它是雪域高原泥土的再生,是最接近人民大众的艺术品。它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永远散发着高原泥上的芳香,闪耀着藏族人民艺术智慧的光芒。察扎源于印度,公元10世纪传入西藏后形成了自己的风貌,成为佛教徒和百姓大众护身,祭供之物。察扎有模具,用泥制成,也有焙烧成陶者,底部或背面放入舍利、五谷或六字真言咒语,借以赋予它神灵之比。察扎品种数以千计,在方寸之间精雕各类显宗、密宗佛像,传承祖师像,金刚、护法神像……刀法细腻,线条流畅,人物面部表情生动。其它还有的作成曲登(佛塔)曼陀罗等。  相似文献   

9.
西藏封建农奴制度脱胎于吐蕃灭亡的纷争分裂格局中,以农奴主对农奴的残酷剥削为主要表现形式,以政教合一制度为最显著特征,以宗教对农奴的精神钳制为主要控制手段。自公元10世纪形成到公元13世纪确立,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西藏封建农奴制度经历了萌芽形成期、发展鼎盛期,虽然在一定时期内推动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但后期愈发成为西藏发展进步的桎梏,最终随着西藏民主改革走向了灭亡。西藏封建农奴制度走向灭亡有其必然的历史逻辑,即落后的社会制度,如果固守不变、排斥变革,就必然落后于时代,也注定被人民推翻、被历史埋葬。  相似文献   

10.
张敬全 《西部大开发》2010,(5):78-78,80
净土信仰始于印度大乘佛教时期,约在公元一世纪印度大乘佛教兴起时,贵霜王朝的犍陀罗地区就流行过净土信仰的经典。佛教传入西域后,净土思想随之传入并且在西域获得较大发展。东汉时净土信仰的经典经西域传入中原并取得空前发展。本文以弥勒信仰与弥陀信仰二者的兴衰为主线,分析了西域净土信仰向中原净土宗转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胡艳丽 《魅力中国》2010,(19):108-108
我国在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变革。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推进思想道德的进步,是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新课题。本文就谈一谈市场经济对思想道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郭秀 《黑河学刊》2010,(3):46-47
高句丽墓室壁画绘制于公元4世纪至7世纪,壁画主要描绘了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民俗等各方面的生活场面,内容相当丰富。高句丽墓室壁画的形成历史背景主要受高句丽政权的建立、汉文化的影响和传入、战争因素、汉民族的介入等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3.
印度阿旃陀石窟建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六世纪,后来由于佛教的衰落而逐渐湮没,直到1819年被一位狩猎的英国殖民军人偶然发现,才得以重见天日。阿旃陀石窟位于德干高原英德亚里山的山谷里,游客从贾尔冈市南下约60公里便可到达。公元640年前后,我国唐朝高僧玄奘曾经到达阿旃陀石窟,并在《西域记》中留下简约的史料。阿旃陀石窟是展现印度古代文化的壁画宝库。按照一位印度学者的说法:中国有敦煌的“千佛洞”,印度有阿旃陀石窟的“千佛图”。阿旃陀石窟凿于石山一处新月形的陡崖上,共计29座。这些石窟建于不同时代,先后历…  相似文献   

14.
印度幸福之柱距离印度新德里市中心南16公里处,有一座5层高的石塔,是印度最高的石造建筑之一。石塔近旁有一根7.2米高的铁柱(如图)。这根大约于公元4世纪时竖立起来的铁柱,虽然历经了1600多年的风雨侵蚀,却丝毫没有锈迹和蚀痕,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  相似文献   

15.
区雪贞 《魅力中国》2014,(18):343-343
未成年人是指18周岁以下的青少年,是未来承担祖国建设的接班人。因此,我们应该注重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本文主要从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出发,阐述了社会管理视野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制度的基本定位,并提出了如何在社会管理的视野下完成对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完善其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16.
大力进行文化建设,充分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不仅是西藏发展与稳定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西藏发展与稳定的有效途径。这些路径和政策措施主要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西藏发展与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加强文化传播建设,为西藏发展与稳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加强文化事业建设,为西藏发展与稳定创造有利的文化条件:加强文化产业建设,为西藏发展与稳定夯实更牢的物质基础;加强改进党的建设,为文化助推西藏发展与稳定提供组织保障。  相似文献   

17.
郑理 《世界通讯》2001,(5):24-28
阿富汗地处古代丝绸之路的交叉点,是多种明的交汇处,巴米扬地区也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佛教化中心。名的巴米扬佛像位于巴米扬佛像谷,坐落在距阿富汗首都喀布尔西北230公里处。建成于公元3世纪和5世纪的两座千年大佛,分别高达j3米和37米,规模极其宏大壮观,既有希腊又有中亚古印度的雕塑风格。这两座佛统称巴米扬佛像,始建于公元2世纪,是当时的能工巧匠在石崖上雕刻出来的,然后被涂上颜料,是世界最高石雕立式佛像。53米高的那座呈红色,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西藏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文明建设的成败关系到我国、亚洲乃至北半球的气候变化,本文从生态文明的内涵和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入手,对如何大力推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在几千年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道教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它奉老子为鼻祖和最高天神,张道陵为教祖。老子是我国古代的一位伟大的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教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公元十四世纪时传入了欧洲,对欧洲古代文化和思想也有深远的影响。鲁迅曾说:"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英国汉学家李约瑟认为:"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大树的根在道家。"道教与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和深远的。  相似文献   

20.
高校教师价值观多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识分子是我国社会中受教育层次比较高的群体,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和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知识分子队伍不断壮大。他们的价值观如何,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和未来。特别是高校教师,他们不仅是我国知识分子最集中的群体之一,而且担负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任务,又是知识分子的培育者。高校教师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