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王红芬 《魅力中国》2013,(17):69-69
“乐之筐格在曲,而色泽在唱。”也就是说好的曲谱,要用演员的嗓音条件唱功来润色。中国戏曲表演讲究的唱、念、做、打(舞)。唱是摆在首位的。豫剧是一个以歌唱为主塑造人物的地方戏,尤其注重“唱”。豫剧的“五大流派”和地域流派都是以“唱”为标准形成而得名的。  相似文献   

2.
中国戏曲的表现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歌舞形式,它是通过"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即"四功五法"的手段来反映历史或现代的人物、生活."四功五法"是一套完整的程式,这套程式是历代前辈艺人在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四种艺术表演功夫和五种技术的合称.也是戏曲演员的基本修养,做为一名演员要想真正掌握它,那是极不容易的,它包括了演员的全部基本功,是无穷无尽的.  相似文献   

3.
非常感谢我的恩师--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王清芬把她艺术晚期的一个代表作<宇宙锋>"装疯"一折传手把手地授给了我.通过学习与演出这部戏,使我在豫剧旦角声腔艺术和表演艺术方面中有了较大的提高,使我学会了用心、用技来塑造与刻画人物,使我懂得了中国豫剧艺术的美学原理.  相似文献   

4.
人常说,当领导的要有“唱功”和“做功”。意思是说,既要会讲,又要能干。笔认为,除了具备“唱功”和“做功?外,还必须有很好的“听功”,即善于倾听各方面的意见和呼声。对群众的想法和要求了如指掌,然后才能有针对性地“唱”和“做”。因此练好“听功”是做好工作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齐巍 《魅力中国》2013,(29):102-102
任何戏剧都是时空综合的艺术。这种时空综合集中体现在演员的形体动作上,因为动作同时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所以任何戏剧本质上都是“动”的艺术。戏曲在动作方面主要是舞,故也有人称四功为“唱念做打”。戏曲继承了古典舞蹈,同时不断向民间舞蹈吸取营养。这类舞蹈不再是插舞,而成为创造角色的手段、“语言”,成为角色本身生活在舞台上的行动,犹如角色的对话和独白,或抒情,或叙事,已经充分戏剧化了。  相似文献   

6.
苗邓 《魅力中国》2014,(15):66-66
在戏曲艺术中.乐队有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它在体现剧种风格、演绎戏剧故事、营造舞台场景、渲染舞台气氛、揭示人物心理、推进戏剧情势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它不仅作为音乐总谱的体现者,是构建和创造舞台音乐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它还是整个舞台艺术的精、气、神,是使艺术表演得以在舞台上“活起来”、“亮起来”的生命之光。本文简单谈谈浅谈豫剧的乐队建设及常用伴奏手法。  相似文献   

7.
李红彬 《魅力中国》2013,(32):70-70
戏曲是中国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是融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一体的综合艺术。它是以写意的程式化舞台表现形式,通过演员唱、念、做、打艺术的再现生活.而在戏曲唱、念、打、的四功五法中,无伦何种表现都是由内向外,其神韵都是通过表演来展现剧中情节,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去传情达意,按照角色情感需要,运用不同的表演手段,表达人物的思想情感,以求得完美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8.
张斌  孙炳乾 《魅力中国》2014,(25):85-85
“生、旦、净、末、丑”是戏曲舞台上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净行是戏剧舞台上不可缺少的的一个表演行当。传统戏曲的净行俗称“花脸”,又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和武花脸,主要扮演性格、品质或相貌有突出特征的男性人物。“武花脸”又称武净。和架子花脸有些相像,是在架子花脸的基础上,着重表现打、翻、摔,重视腰腿功、把子功和身段功,代表人物比如鲁智深、李逵、张飞等。铜锤花脸代表人物徐延昭、包公、曹操、尉迟恭等。我主要以铜锤花脸为主,下面就浅谈一下戏曲中的铜锤花脸行当。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青年演员,我特别崇拜豫剧大师常香玉,特别喜欢常派的戏,尤其是<花木兰>一剧.这部戏唱、念、做、打,四功并重,非常吃功,最能体现全才旦角演员的实力.  相似文献   

10.
要实现中国梦,圆了百姓梦,今天我们要把功夫多放在做的上面,少用在评的方面;多些“做功”,少点“唱功”。  相似文献   

11.
我是河南省偃师市豫剧团的一名音乐工作者,主工司鼓.在多年的舞台演出实践和历届戏剧大赛的观摩当中,对当今我省豫剧界在音乐伴奏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应该引起文艺界领导、专家、演员和乐师们的高度重视了!  相似文献   

12.
梁红 《魅力中国》2009,(18):197-198
我国的戏曲艺术博大精深,是以唱、做、念、打综合表演的戏剧形式。它拥有丰富的艺术表现手段和特殊的艺术魅力。"身段"功是戏曲表演的基本功,是唱、做、念、打表演形式的载体,是戏曲教学中的一门"主课"。身段是戏曲表演艺术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内心活动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3.
王海升 《魅力中国》2009,(16):93-94
有一些专家和观众在看我演出的几部武大戏后戏,好评如潮,纷纷称赞我唱、打并重,把戏演得甚是精彩,甚至认为他我当今豫剧舞台上的精打擅唱的大武生。说句实话,大武生这个称号我真不敢当,是专家和观众在对我进行鼓励与鞭策,希望我能成为豫剧舞台上的一个大武生。  相似文献   

14.
李晔 《魅力中国》2010,(9X):188-188
<正>舞台布景和舞台灯光的主要任务是在舞台上创造戏剧故事发生的环境;而舞台服装和舞台化妆则是塑造戏剧故事中的人物的外部造型。这里所强调的"舞台"二字,因为它是通过剧场舞台上呈现的布景、灯光、服装和化妆;是区别于生活中的建筑和照明,  相似文献   

15.
曹会敏 《魅力中国》2013,(10):75-75
中国豫剧常派名剧《大祭桩》是在豫剧传统旧剧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整理而成的一部经典名剧。我的恩师虎美玲师从于爱国艺人、人民艺术家、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常派艺术创始人常香玉先生。虎老师不仅继承了这个常派代表性演出剧目,而且还有所创新、有所发展,使这部古典名剧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时代更加好看、好听、耐品,焕发出了新的光彩,彰显着新的艺术魅力。作为虎老师的人室弟子、常派艺术的第二代传人,我特别喜欢这部唱念做舞四功并重的吃功戏,所以在跟着老师学这出戏的时候,  相似文献   

16.
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唐喜成在几十年的舞台演出实践中,创立了豫剧生行中独树一帜的唐派艺术,与旦行中的六大流派相制衡,在中国豫剧发展史中占据了十分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7.
刘萍 《魅力中国》2013,(10):77-77
“一个剧的永恒价值在于它塑造的形象。”此话一针见血地指出,经典戏曲的艺术魅力所在就是舞台上鲜活的人物形象。虽然戏曲是集唱、念、做、打、舞等各种表现手段于一体的综合舞台艺术,具有很强的程式性,但这种程式性并不非意味着人物是类型化的、脸谱化的。一个优秀剧目能够广泛流传,无一不是因为它有着令人难忘的典型人物形象。比如,豫剧《花木兰》中妇孺皆知巾帼不让须眉的花木兰,曲剧《卷席筒》中深人人心的善良、纯朴、可爱的小苍娃,  相似文献   

18.
豫剧《三哭殿》是原河南省豫剧二团的看家戏、代表戏,几十年来深为全国各界豫剧观众所耳熟能详。尤其是当年的原班人马——中国豫剧一代宗师、唐派艺术创始人唐喜成饰演的唐太宗李世民,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大家吴碧波饰演的詹贵妃,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张桂华饰演的银屏公主,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杨素贞饰演的长孙皇后,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杨发互饰演的詹太师,豫剧名家谢巧官饰演的小秦英,豫剧表演艺术家轩玉亭饰演的老家院,等等,都永远地镌刻在当代中国豫剧的人物画廊之中,都永久地烙印在了广大豫剧戏迷的心目中。这些大师、艺术家、名家们的强强联合、珠联璧合,形成了一个最佳演出阵容,从而呈现出了最高最好的舞台演出效果。戏已成经典,演员已经换了好几批,虽说现在难以超越,但是观众还是那么喜欢看。  相似文献   

19.
正伴随着川剧变脸、藏族舞、彝族舞、傣族舞、维吾尔族联舞等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以及俄罗斯民族舞蹈串烧、歌舞、乐器演奏等精彩节目"绽放"舞台,俄罗斯萨马拉当地时间7月27日晚,第五届中俄"长江—伏尔加河"青年论坛拉开帷幕。来自中国代表团的150名优秀青年代表与近2000名俄罗斯优秀青年相聚于此,共同开展为期10天的系列文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20.
赵刘敬 《魅力中国》2013,(20):123-123
在社会经济与科技高度发达,为更好的在戏剧表演过程中塑造更加生动、形象、鲜活的戏剧性人物,我们作为与戏剧表演的人员都应该坚持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生活中去,这样才能更好的了解生活、熟悉生活、贴近生活、准确的把握住生活与戏剧表演艺术之间的特定联系,这样就能够是人民的现实生产生活通过戏剧表演舞台表演的淋漓尽致。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就是人民对戏剧表演艺术的审美要求也在慢慢提高,因此穿透的老旧的戏剧表演艺术流程面临着严重的发展困难与挑战,所以,我们作为与戏剧表演的人员一定要认清当前的严峻发展形势,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并不断的寻求开拓与创新。表演是中国戏曲的主要特征之一。它是对生活的模仿,更是对生活的概括、夸张、装饰甚至变形;程式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一方面演员需要经过长期的形体程式技巧训练,形体动作才能完全适应戏曲舞台的需求,另一方面演员必须要向生活学习,运用所学技巧结合生活体验,在舞台上将剧目所要呈现的内容得到准确、生动、鲜明的体现,才能演活角色,服务好剧情需求。试想一个演员不具备腰功、腿功,台步走不了,靴子不听使唤,那怎能叫演戏?演员没有生活,也一定演不好或演不像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