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指标激励制度的陷阱:反向激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勋 《经济师》2004,(4):154-154,156
文章通过对传统薪酬支付系统中的奖金激励模式的分析 ,指出其背后的陷阱 :反向激励。并分析了导致反向激励的原因 :激励主体与客体之间信息不对称 ,以及激励客体符合理性的假设是产生反向激励的根本原因 ,薪酬支付系统中绩效评价指标与奖金之间固有的联系是造成反向激励后果的直接原因 ,最后给出了规避陷阱的措施。  相似文献   

2.
税收激励作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方式,一直被广泛误解,其主要表现在对税收激励主体、税收激励客体、税收激励目标、税收激励手段等方面的误判。厘清税收激励的认识误区、挖掘税收激励的深层内涵刻不容缓。从激励主体、激励客体、激励目标、激励手段等方面入手,对此调控方式进行阐述及辨证发现,税收激励是"有限政府"为实现明确与检验的目标,多适合采用间接优惠与程序便利的手段激励企业与个人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3.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机制的内涵就是构成这套制度的几个方面的要素。  相似文献   

4.
企业激励机制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中,企业的管理越来越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其实质就是激励员工,创造价值。本文阐述了企业激励机制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作用,针对目前企业管理中人员流动快、激励机制不适应企业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从激励主体和激励客体两方面分别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提出了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需注重精神激励,合理设计薪酬分配制度,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等方面的见解。  相似文献   

5.
知识共享与企业激励制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知识共享是企业整合知识资源的前提。管理不但应该而且能够参与到企业内部知识共享(知识交易)中。企业激励制度的设计要考虑到知识分享主体和客体的特性。  相似文献   

6.
激励理论研究现状及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激励问题的存在,催生了多种激励理论,对激励理论研究现状,可从研究方法、激励对象、激励主体、激励方式等视角进行把握。随着网络化和全球化进程的来临和加剧,已经形成的激励理论已经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激励困惑,促使着适应时代发展的激励理论的构建。  相似文献   

7.
管理的本质是处理人际关系,其核心是激励下属。激励是一种精神力量或状态,起加强激发和推动作用,并且指导和引导行为指向目标。专家提出,任何想长久发展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有效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企业将其远大理想转化为具体事实的手段。人的需求是其积极性产生的心理基础,作为领导者要了解人们心理活动的规律和过程,使采取的激励形式更有针对性,更具有成效。激励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有物质激励、竞争激励、参与激励、责任激励等,而本文着重就物质激励、责任激励、自主权激励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虽然组织内部的激励与约束机制可以对企业经营者发挥一定的激励约束作用,但这种激励约束机制却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偏差。在公司组织与外部相关市场之间,还存在着大量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来自产品和服务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资本市场和声誉机制等的市场力量,透过这些联系作用于公司组织和企业经营者身上,对经营者的行为产生激励与约束作用,诱导真实信息、刺激适当行为。  相似文献   

9.
张为杰 《经济前沿》2012,3(3):94-101
政府分权是实现我国增长的重要制度安排。本文以中央与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微观主体分权为逻辑起点,以制度-结构-行为-绩效为分析框架,从激励与约束的视角研究地方政府行为。研究认为,在分权激励下,地方会展开“中国式的政府竞争”,并过多的保护资本,而忽视劳动力、土地、环境等要素的产权。非均衡的产权制度在经济发展前期能够实现公众与地方政府的共容利益。随外在约束条件的不断变化,在原有的激励模式下,“包容性增长”被“排斥性增长”所替代。在缺乏公众的约束下,地方政府带来激励偏差会加大。因此,作对地方政府的激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企业所有权的激励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所有权规定了其主体可以从企业的剩余中获取与其努力程度相适应的收益,因而对主体追求和实现自身利益具有激励功能。企业所有权的激励功能是通过两个方面实现的:一是引导企业所有权主体的行动方向,二是为企业所有权主体提供持续的动力。企业所有权主体可以分出资者(或股东)、经营者和生产者三类,由于他们各自的责权利不同。所以,企业所有权对他们所起的激励作用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激励机制与股权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激励在管理过程中处于十分关键的地位,寻求和设计一种科学的激励机制是组织管理的核心内容。股权激励模式是对我国激励理论和政策的重大突破,将对我国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产生巨大的推进作用。一、激励与激励机制激励就是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地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之间通过激励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激励是以人本理论为基础,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活动,它追求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与其他契约一样,作为一种契约的激励机制是不完备的.行动与结果间关系的不确定性、量化和质量确认问题、多种活动或产品的加总、团队产品的分解、被激励者目标的多重性以及激励机制执行中的问题,都会造成组织内人工设计的激励机制不完备.激励机制越不完备,由激励机制产生的行动偏差就越大.在激励机制不完备的情况下,激励强度与激励偏差正相关:激励强度越大,则产生的激励偏差越大.因此,在设计和执行激励机制时,应谨慎从事,尤其要慎用较强的激励机制,在组织内一般应采取较弱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3.
管理是一种文化,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通过管理者的设计去规定、协调、激励人的行为,形成一种特定的环境,从而达到组织约定的目标。管理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管理的范围也十分广泛。但综合起来说,由于管理的主体是人,管理的客体虽然包括人和物,但主要还是取决于人。所以。无论是行政管理还是企业管理,都是人的管理。当今企业竞争的焦点是科技竞争,科技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竞争,  相似文献   

14.
企业激励机制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人员激励是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问题。激励机制的设计涉及到企业的内外部环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科学的管理学理论和模型作为基础,辅以对企业员工激励的深入调查及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激励机制的整体框架模型,并分别从信息交流过程、工作行为过程和评估分配过程的角度提出了激励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5.
基于政府管理的技术创新扩散激励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政府与技术创新扩散企业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表现出若干激励冲突。政府通过政策组合和优化市场环境管理手段可以有效地抑制或弱化这些冲突的发生。在分析政府与技术创新扩散主体之间的激励冲突的基础上,对政府管理的政策激励机制和市场激励机制进行了研究,从政策激励和市场激励两方面构建了基于政府管理的技术创新扩散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6.
政府与企业家创新的进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政府与企业家为一对创新进行决策的博弈主体??政府制定是否激励创新的政策,企业家确定是否实施创新行为.博弈的进化性均衡是政府从制度上确保降低企业家创新的外部成本以激励企业家创新,企业家则选择持续创新以追逐创新利润.  相似文献   

17.
王健  庄新田 《技术经济》2015,34(3):105-111
基于行为金融理论,建立了投资者表现为损失厌恶情形下的开放式基金业绩激励模型,并考察了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偏差对开放式基金业绩激励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开放式基金的业绩激励机制下,损失厌恶型投资者在面对失败的投资结果时会低估基金经理的投资管理能力,进而低估投资的期望收益;在一定条件下,与完全理性型投资者相比,损失厌恶型投资者会导致业绩激励效率损失增大。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力资本价值的日渐升温,如何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充分发挥和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日益成为企业集约化经营、“挖潜增效”的亮点。本文作者提出了成功激励这一概念,并论述了成功激励的两个必要条件,激励方案的使用应建立在与激励客体的充分沟通及对其工作状态和需要的动态监控的基础上,必须满足激励因素空间上的并存性和激励方案组合使用在时间上的继起性的观点。  相似文献   

19.
内在互惠动机与外在激励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学传统假设认为人们是完全自利的,只关心自己的物质收益,而不会关心他人的行为动机。但是,大量经济博弈实验结果证明,人们具有内在互惠动机,会牺牲自己的物质收益去报答他人的善意行为或报复他人的敌意行为。这种内在互惠动机会影响外在激励制度的激励效率。对具有内在互惠动机的员工,正面激励的激励效率高于负面激励,不完全合约激励的激励效率高于完全合约激励。因此,企业制定激励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员工内在互惠动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罗向菲 《时代经贸》2007,5(11X):115-117
组织激励是组织管理成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一直以来,组织在考虑激励问题时,倾向于对各种激励手段与措施对组织成员的作用予以更多的关注。也即是说,一直以来,组织的激励主要是为了体现其对组织成员积极性、主动性或创造性地调动和影响。而事实上,组织激励的作用应该是双向的,即,激励应是针对组织成员及组织本身而言的,它一方面要影响成员的行为、态度、认知、价值观等,另一方面也需对组织的存续发展产生积极意义。本文将就组织激励中这种双向作用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使激励这种管理手段的潜在内涵——对组织的促进作用能够引起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