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近年来,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对于促进收入结构多元化,带动存贷款业务的发展,培育核心竞争能力,改善金融服务,提高综合经营效益,降低银行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树立商业信誉,展示商业银行良好的社会形象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中间业务发展受到金融创新、收费、产品、风险、人才等因素的制约,为更好实现中国银监会提出的收入占比目标,使商业银行尽快转换经营战略,开展中间业务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中国加入WTO之后不久,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之间的中间业务之战已经打响。虽然我国商业银行纷纷采取措施开拓创新中间业务,但我国商业银行与外资银行的差距仍很明显。发展中间业务不仅需要商业银行自身努力,更需要外界创造中间业务发展的条件。本文拟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认识、创新机制、定价规则、法律风险、合理监管、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加快中间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3.
徐莹莹 《现代经济信息》2016,(4):280-281,283
在金融全球化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推进过程中,银行业面临巨大的挑战。传统的存贷业务利润空间逐步缩小,各大银行必须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这个利润增长点就是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如果能在中间业务有所突破,必将会占据这个利润制高点。本文将从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开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中间业务创新存在的问题、如何应对这些问题以及开展中间业务带来的新的风险等角度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金融创新的不断发展,中间业务由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金向商业银行垫付资金转变,由接受客户委托向银行出售信用转变,由不承担风险向承担风险转变,这些趋势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正逐步涉足较高风险的中间业务,促使我国商业银行在发展中间业务上必须尽快提高认识,从防范风险,到控制风险,实现中间业务的跨越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经营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任延 《经济研究导刊》2009,(11):151-152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虽有长足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的大型商业银行相比仍然严重滞后,中间业务作为现代商业银行三大业务之一,具有收益高、风险低和收入稳定等特点,在商业银行的经营战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创新发展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杨应群 《经济论坛》2002,(18):20-20
我国加入WTO之后,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而竞争的主要焦点是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以其低风险、低成本、高收益等特点,受到国外商业银行的普遍重视。统计资料表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其全部收入的50%左右,而国内商业银行仅占5%。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在国内金融市场加快开放的形势下,要抢占市场份额,提高综合竞争能力,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将是战略重点之一,也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一、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金融发展的历史背景不同,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起点较低,…  相似文献   

7.
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加快中间业务的发展也被了国内各家商业银行的重要日程,中间业务无论从量上、质上都有较大的发展。在金融业务中,由于中间业务具有风险小、成本低、获利大的特点,成为基层商业银行拓展生存空间的首选,拓展中间业务迫在眉睫。同时,对我国的银行业来说,中间业务的发展才刚刚起步,无论是在品种、服务范围、还是在收益比重和服务手段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因此,面对外资银行的挑战,各商业银行拓展中间业务,增强综合竞争能力,尤为紧迫。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阐述了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与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条件和优势、中间业务对传统存贷款业务的影响、中间业务蓬勃发展的原因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进行了分析,提出应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行业监管、提高商业银行内部管理的方式增强中间业务的风险防范,从多方位、多角度渗透风险防范,并结合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状况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0.
银行中间业务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新兴的业务,但是在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中却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状况,得出当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特点和风险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和拓展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必要性,探讨制约中间业务发展的原因并提出拓展中间业务的若干意见,最后得出结论即积极拓展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势在必行,除了管理层应当提供积极的政策指引外,商业银行也应该从自身着手,努力提高竞争力,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中国金融体制改革日益深化,商业银行的隐形风险也在日趋增加。根据2008—2010年中国商业银行的实证检验结果显示,中国商业虽然尚处于基本安全区域,但部分指标给出了风险信号。在中国金融市场不断与国际接轨的情况下应尽快建立全面的商业银行金融风险预警体系,并加强对商业银行金融风险的即时检测,以保证中国金融市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3.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监测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成为各国监管机构的工作重点。本文构建了一个反映我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FSIC)。基于此,本文研究不同所有制结构的商业银行将如何调整影子银行业务以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实证结果表明,当金融压力上升时,相较于国有银行,非国有银行的风险承担水平显著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差异与两类银行对影子银行这一风险业务的调整有关。当金融压力上升时,国有银行会显著减少影子银行业务,而非国有银行的影子银行业务不会减少。本文提出了国有银行的双重职能这一观点来解释实证研究的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指导我国金融市场化改革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如何应对挑战,我们通过对经济体制、营销理念、营销模式以及人才四个方面的问题分析,提出了中国商业银行的基本营销对策。即通过对内部员工的营销,以顾客满意为中心,实施差异化的经营策略等,从而产生商业银行服务营销的组合效应。  相似文献   

15.
外资银行进入与中资银行业生态链的调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敏 《经济与管理》2006,20(4):70-72
外资银行进入后会对中国银行业进入带来一定的冲击的,应尽快对银行业生态链布局需要进行调整。通过四大国有银行主攻批发业务,尤其是针对优质大客户的业务;股份制商业银行以零售业务为主,加强产品的创新能力;城市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立足当地,主攻对中小企业的信贷增强其稳定性等办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冲击,增强其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基于对银行业务结构和特征的分析,将银行看做具有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的串联两阶段网络生产结构。第一阶段为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第二阶段为资产业务。基于这一网络结构,本文首先建立具有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的综合网络DEA模型,并证明在此模型下整体网络DEA有效等价于每个子阶段DEA有效,即此模型是打开黑箱的网络DEA模型,并定义网络决策单元的投影。本文以中国16家上市商业银行为样本,测算了2006-2010年各商业银行的整体效率、子阶段效率、关联指数和每家银行的投影。分析结果显示,大型国有商业银行在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阶段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股份制商业银行在资产业务阶段具有效率优势,城市商业银行的两阶段业务关联性最差。本文计算的投影,给出了银行提高整体效率的改进方向。  相似文献   

17.
利率升高和利率作不规则的波动是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的主要风险。本文用实证方法,选取了我国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率、利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率3个关键指标来分析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分析表明,我国的商业银行处于高风险状态。本文最后指出了利率风险的防范和规避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张青枝 《经济问题》2012,(5):121-125
商业银行跨业经营保险在理论上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但也可能带来经营风险的增加。采取模拟合并法,利用2005~2009年的数据对我国商业银行跨业经营保险的风险收益状况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银行跨业经营保险具有风险分散效果,且一定比例的产险业务对于银行跨业经营保险达到最佳效果是必需的,建议通过对保险业务资产比重进行限制来防止银行因追求收益而增加自身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陈斌 《经济与管理》2007,21(12):66-68
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和金融领域的全面对外开放,中国商业银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营环境巨变,脱媒趋势日益显现。金融脱媒只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银行传统中介功能提出的挑战,中国商业银行可从开展零售银行业务、拓展中间业务、开拓网络银行业务、推动商业银行的综合经营等方面进行业务转型来应对脱媒。  相似文献   

20.
从中间业务发展的品种和范围来看,是比较单一和狭窄的。在海南省商业银行开办的多个中间业务品种中,主要集中在传统的承兑、结算收入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约占67%。这些业务不仅品种单一、范围狭窄,而且发展空间限制多、批报程序复杂。而以智力投入为主、技术含量高、盈利潜力大的中间业务如信息咨询、资产评估、租赁、各类担保贷款、投标承诺、个人理财业务等发展还不足,高收益且具有避险功能的金融衍生工具业务刚刚起步,有的甚至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