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3.
技术能力、吸收能力都与企业研发创新存在密切的联系,论文结合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和现有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观点,分析了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的差异,提出了企业技术能力与吸收能力协调发展的理论模型,初始技术能力构成了吸收能力的基础,吸收能力的不断增强,是提升技术能力的重要支撑,双方的互动协调增长是两种能力发展的保证,企业长期持续的研发活动是技术能力和吸收能力互动增长的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国际清算银行公布的合并银行业统计数据,以金融危机期间14个发达国家银行对38个新兴市场国家或地区的本地本币债权为样本,通过平衡面板数据模型,实证研究了发达国家流动性危机对新兴市场国家外资银行贷款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母行"去杠杆化"的行为和风险厌恶程度的提高会导致外资银行减少贷款供给,但是母行在东道国本地化经营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减少信贷收缩的程度。 相似文献
5.
本文把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及其影响因素和孵化企业绩效融入到一个分析框架之中,提出了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相关理论假设和概念模型.本文主要观点认为,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受到企业知识基础、企业研发投入、企业学习强度和方法、企业学习机制的影响,同时,企业知识吸收能力对孵化企业绩效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公司客户贷款结构为切入点,从市场总体情况、上市企业银行借款、商业银行信贷行业结构等维度,对比分析了2009年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信贷结构变化。研究发现,在贷款占GDP比值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对公贷款增速有所加快。企业短期贷款在经济下行期增长较快,而基建和房地产投资对中长期贷款依赖较强。各行新增信贷集中度高,行业投向有所差异。在此基础上,为进一步优化银行业信贷结构,本文建议:商业银行在行业信贷方面,强化宏观环境和行业经营研究,进一步提高信贷结构调整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实施服务轻资产行业的有效经营模式;重点关注房地产行业的未来走势;调整优化传统信贷投放聚集的部分行业;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优势行业企业;关注行业信贷结构变化所蕴含的风险。 相似文献
7.
本文利用中国银监会发布的商业银行在各城市的分支机构数据,结合2005-2007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实证分析企业所处地区银行竞争度对企业研发创新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业竞争性的市场结构对企业研发创新行为具有积极作用,且该作用在中小企业中表现更加显著。同时,相比国有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研发创新行为。这些结论丰富了银行内部结构对企业创新行为影响的研究,为支持我国区域金融市场的均衡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商业银行依赖传统存贷业务发展的路径越来越窄,因而加快产品创新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银行业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行业,知识作为核心资源,是商业银行发展和创新的基础,银行对内、外部知识的有效管理和吸收会直接影响其组织绩效。吸收能力是一个组织识别获取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公众和学术界存在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在金融体系中:"大银行服务大企业,小银行服务小企业"。认为要真正解决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只有大力发展小型金融机构。而在美国,绝大部分的小微企业贷款是由大银行提供的。尤其是富国银行,通过金融创新把小微企业贷款变成了极具价值的投资和风险相对较低的业务。我国小微企业融资难的真正症结在于银行金融创新的不足。本文分析了富国银行小微企业贷款零售信贷模式,提出我国银行应认真研究富国银行经验,为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当前,数字化转型已日益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新动能。相应地,经济税源的形式与范围理论上也得以拓展,但国内外实践表明,数字行业的平均有效税率远低于传统行业。为此,本文基于2010—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税负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技术、经营流程与商业模式的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升,是数字化转型影响企业税负的重要路径,且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税负的影响随企业规模、地区互联网普及程度与数字普惠金融支持力度的上升而增强。本文为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税负的影响提供了经验证据。因此,有必要对现行税制的基本要素进行适应性改革,以提升数字经济时代的征税效能与税制公平性。 相似文献
11.
经济新常态下,产品创新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至为重要.分析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现状和当前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存在的问题,探索客户知识吸收过程对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影响机理,进而提出产品创新的对策建议,为商业银行产品创新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对商业银行的客户知识进行了界定和分类,探索性地提出了商业银行客户知识吸收能力的五维度模型,从仿生学视角阐述了吸收能力的构成,并基于仿生学吸收能力模型提出了均衡吸收知识、培养客户知识主管、构建和谐“内环境”、发挥“知识鲶鱼”作用等四项客户知识吸收能力提升策略,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3.
采用2000~2010年相关数据,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利用外资对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都产生了正向技术创新溢出效应,且西部地区溢出效应最明显,其次是东部地区,而中部地区最小。考察不同区域研发机构内生增长机制后发现,东部地区的动态效应最显著,其次是中部地区东、中、西最小。研究同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贸易开放度、科研投入水平和人力资本水平对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存在区域效应。 相似文献
14.
15.
透过国际保理业务看中外资银行的差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际保理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融资结算方式,以其独特的应用优势顺应了当今贸易发展的趋势。中资银行应正视差距,提高竞争力,大力发展国际保理业务,在满足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同时,开辟一项赢利能力较强的中间业务。 相似文献
16.
International Banking Centers, Geography, and Foreign Bank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Adrian E. Tschoegl 《金融市场、机构和票据》2000,9(1):1-32
This essay reviews much of the recent literature o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from both economics and geography and critiques the thesis of an "end of geography." Banks have dispersed from traditional centers those activities involving frequent routine, standardized, and small-scale transactions. At the same time, the banks have kept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those activities involving innovative, customized, and large-scale transactions. In all of this, place still matters, but different places matter for different activities. Finally, foreign banks make their greatest contribution to their host center when the presence of foreign banks enhances domestic competition and innovation. The innovation that the rivalry between institutions induces makes the environment in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enters a turbulent one. 相似文献
17.
中国银行业经营现状和各国银行经营管理模式相比较,结合我国监管法规、人力资源等方面的实际,我国银行业在国际业务创新的工作上仍大有可为。在此,笔者就国际业务营销理念、体制模式、产品设计等三个方面作一比较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中外银行专利及其战略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花旗银行、大通银行等外资银行专利"抢注"事件在中国银行界引起轩然大波,表明中外知识产权争夺已经蔓延到金融领域.外资银行以"商业方法专利"为代表的专利申请来势汹汹,并向证券、保险、信托等其他行业渗透,意在实现专利"卡位",获取专利授权收益及产品垄断优势,打造电子商务战略,对中资银行造成强大压力.本文梳理总结了中外银行专利申请的现状,剖析了中资银行在专利竞争中存在的问题,归纳提出了国内银行业专利保护的策略及措施.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153家中国制造企业的问卷调查,对全球价值链情境下的结构性嵌入、关系性嵌入、知识距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并利用Johnson Neyman法对知识距离的调节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在低知识距离情况下,制造企业全球价值链结构性嵌入可显著促进企业创新能力;在高知识距离下,结构性嵌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显著;全球价值链关系性嵌入对创新能力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随着知识距离的降低,关系性嵌入对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可见,知识距离在全球价值链网络嵌入与企业创新能力关系间起负向调节作用,降低与全球价值链合作企业间的知识距离,可充分发挥全球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中国股市与汇市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上证综合指数和人民币兑美元名义汇率为指标,运用多元GARCH模型对中国股票市场和外汇市场之间的波动溢出效应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汇率制度改革后,我国股市与汇市存在显著的双向波动溢出效应,汇市对股市表现出较强的波动传导,而股市对汇市的波动传递相对较弱,存在着波动传导的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