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针对枢纽内多个客运站能力利用评价问题,以枢纽内设施能力利用匹配度指标、列车作业组织协调度指标、城市交通接驳适应度指标的耦合计算值定义多个客运站能力利用协调度指标,根据耦合度理论构建基于改进优劣解距离法的枢纽内多个客运站能力利用协调度计算模型,并结合熵权法求解枢纽内多个客运站能力利用协调度。以沈阳铁路枢纽2018年、2019年运行图为例对给出的评价方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基于改进优劣解距离法的能力利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可以有效解决枢纽内多个客运站能力利用评价和优化问题,提升运力资源配置效率、减少资源闲置、满足旅客高品质出行体验,为方案比选及预先研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2.
组合评价法在综合交通枢纽客运站布局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确定枢纽客运站布局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组合评价法应用于枢纽客运站布局的评价,首先采用层次分析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赋权方法确定指标的权重,再通过基于关联度分析的灰色综合评价方法,计算出备选方案与最优方案之间的关联度,从而得到备选方案的优劣次序。通过实例分析说明组合评价法科学合理、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3.
当客运专线引入铁路枢纽时,为满足运量不断增长的需求,铁路枢纽内需新建客运站或扩建既有客运站,以提高铁路枢纽的客运能力。以枢纽内旅客支付费用和铁路投资建设费用加权最小为目标,考虑旅客运输需求、客运站始发能力、线路通过能力和投资建设资金等约束,建立铁路枢纽内客运站选址的集计模型。该模型为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可利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通过对实际算例的计算分析,说明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铁路枢纽内客运站设置方案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为确定大城市铁路枢纽内客运站设置数量及其布局的最佳方案,研究了评价方案效果的4项指标:建设成本、运营成本、通过能力占用和旅客走行距离。并以这4 项指标总效果最优为目标函数,以供需平衡、能力限制为约束函数,通过求解模型得到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沈阳铁路枢纽客运站能力配置,实现枢纽多个客运站能力均衡利用,在阐述沈阳铁路枢纽客运站能力配置现状的基础上,针对沈阳铁路枢纽客运站能力配置存在问题,结合沈阳铁路枢纽客运站运力均衡配置调整原则、影响因素,分阶段提出2019年一季度、二季度和三季度能力配置调整方案,最后探讨相关对策,即:实施相关配套改造项目、加强市政配套建设、合理调整站段管理机构等优化沈阳铁路枢纽客运站能力配置的措施和建议,为铁路枢纽客运站规划设计、运营管理等方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铁路枢纽解编系统不仅关系到整个铁路路网的运输效率,而且对铁路枢纽所在地区的资源利用、城市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在分析铁路枢纽解编系统布局规划原则的基础上,从枢纽宏观、系统中观、车站微观3个层次构建铁路枢纽解编系统布局规划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铁路枢纽解编系统综合评价模型。以合肥枢纽解编系统布局规划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合肥铁路枢纽内解编系统满足运输需求,规模适应整体路网规划,符合铁路技术发展政策。  相似文献   

7.
为了优化铁路枢纽内客运站布局,系统确定高速铁路客运站的数量及位置,利用整数规划模型,以工程建设费用、日常运营费用、旅客集散费用等总费用最小作为评判标准,并重点分析各参数的确定,以及模型的求解思路和计算步骤。通过该模型将相对比较优的方案作为备选方案,再利用其他数学模型(如AHP-FUZZY模型等)进行甄选,以保证最终方案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基于粗糙集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灰色聚类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价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的布局优劣、运营状况、服务水平,进而优化规划方案,给出5项评价指标,运用基于粗糙集理论的权系数确定方法,建立关系数据模型,通过计算灰色聚类分析模型的权系数的方法对轨道交通换乘枢纽进行评价,并结合实例说明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新建高速铁路引入既有铁路枢纽,客运站如何合理布局及分工,成为修建高速铁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在阐述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和北京铁路枢纽既有概况的基础上,结合铁路枢纽规划概况,以及枢纽客运量预测及车流特点,提出北京铁路枢纽客运站布局调整的思路。北京铁路枢纽作为我国铁路网最大的铁路枢纽之一,衔接多条高速铁路,通过采用分方向把口引入的原则,综合分析枢纽内各铁路的点线能力和主要客运站之间的通路条件,提出北京枢纽新建客运站与既有客运站的分工方案,为新建铁路引入铁路枢纽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针对城市轨道交通与对外交通联运衔接问题,在管理协调、布局设施协调、运营协调3个方面建立联运系统协调度评价指标。通过合理选取评价方法,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给出权重系数,进行联运协调度评价,并以某具体城市为例,通过实例计算,验证模型和评价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为应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高峰期客流压力,限流已经成为常态应对措施,而经常采用的限流策略大多针对单个车站,缺少对相邻多个车站的协同考虑。基于客流在车站间的传播效应,以乘客总延误时间最小为目标,以站台及列车能力为约束条件,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相邻多车站协同限流决策模型,同时为实现实时动态控制,引入滚动时域控制方法,优化多车站动态协同限流流程。以北京地铁8号线为例,经过相邻若干车站运营数据进行限流策略计算。结果表明,该模型限流可以在不造成车站服务人数损失的同时,将乘客总延误时间降低21%。  相似文献   

12.
为提升演练质量与效果,阐述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现状,在构建大客流综合处置演练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AHP与TOPSIS法两者有机结合,建立城市轨道交通应急演练评估模型,以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综合处置演练为例,从协调指挥、信息传递、关键流程控制、运营恢复4个方面综合考虑影响演练效果的评估因素。通过层次分析法得出各指标权重值,采用TOPSIS法进行计算排序,针对参演各班组的演练情况进行排序,实现对城市轨道交通大客流演练的评估。经过实例验证表明,AHP-TOPSIS模型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与合理性,对各种类型的应急演练评估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票额预分是高速铁路列车票额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技术手段,为客运组织实现挖潜提效、精细化管理起到关键作用,但长期存在过度裂解或过度保护的问题,导致高速铁路列车区段运输能力存在虚糜现象。通过分析高速铁路列车票额预分现状,从接续预分、模态内聚预分和复合模态预分顺序优化等方面,构建基于客流模态识别的高速铁路列车票额预分优化模型,以北京西—成都东的G571次高速铁路列车票额预分为例,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模态识别的高速铁路列车票额预分能够更好地实现存量票额在始发站和沿途站的科学预分,有效提升高速铁路列车客座率和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了客观、准确地评价铁路客运服务质量,借鉴SERVPERF模型5个维度的思想,结合旅客感知服务流程建立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提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指标的客观权重,建立基于综合主成分分析的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模型。以西南地区11个客运站和20列旅客列车为例,综合车站、列车进行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评价。结果表明,车站方面昆明站客运服务质量水平最高,资阳站客运服务水平最低;列车方面高速列车服务水平最高,快速列车服务水平最低;综合考虑车站与列车因素,攀枝花站服务水平下降较多。  相似文献   

15.
突发大客流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传播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突发大客流在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的作业性质和特点,将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车站分为发生站、换乘站和中间站。在此基础上,通过站台候车区的乘客密度、到达列车的剩余载客能力、站台候车乘客数和乘客上车效率等因素,构建站台候车区乘客密度影响模型和列车运行延误时间模型,并总结出突发大客流在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传播机理。从车站服务水平和列车运行影响两个方面对突发大客流传播的影响因素及相应的调整措施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6.
旅客列车车底运用优化模型及算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论述旅客列车车底运用模式对客车车底使用效率的影响,建立中心客运站车底周转接续方式优化模型,以及具有双层目标函数指派问题的算法。  相似文献   

17.
对旅客列车开行数量计算公式中有关参数的概念进行了阐述,建议客运专线旅客列车的席位利用率k取0.75~0.8;区间通过能力利用率取0.8或0.75。分析了应用席位周转次数b在概念上的模糊,建议在计算中不引入席位周转次数的概念。同时提出了节假日旅客运输的计算方法及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18.
对铁路客运提速系统的综合评价问题可以依据铁路客运特点确定提速的主要指标,通过一种属性测度函数进行单项指标的评价、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对列车提速方案进行系统评价时,多种指标的选择能使整个评价模型系统充分反映铁路提速与客运需求的互动作用。  相似文献   

19.
旅客出行需求不断提高,需要同时考虑旅客出行时段选择与运输企业效益,来优化调整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针对一条拥挤的高速铁路客运走廊,分时段确定列车停站计划和开行频率,阐述影响旅客出行时段偏好的2个重要因素——吸引度与可达度,据此构建旅客出行阻抗函数,构建双层规划模型,上层规划是以运营成本最小为目标的整数规划模型,用于确定列车停站方案;下层规划是一个用户平衡模型,用于计算客流在停站方案上的分配结果。根据模型特点设计启发式算法,并通过算例对模型和算法进行验证和分析。研究表明,考虑旅客出行时段偏好优化高速铁路列车停站方案的方法,能更好地匹配旅客需求分布,为旅客提供优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