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交通是沟通旅游需求和旅游供给的桥梁,是发展旅游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高速铁路作为一种新型的交通方式,对旅游活动的开展、旅游者目的地的选择、旅游资源的空间整合、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等都产生了重要影响.结合沪宁城际高速铁路的运行,分析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影响过程和作用机制,并为沿线城市旅游业的发展提出完善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加大特色专项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努力打造高速铁路旅游品牌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高速铁路开通有助于提升市场可达性,进而助推民族地区经济繁荣。基于2009—2020年民族地区7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匹配差分和工具变量法实证估计高速铁路开通对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借助三重差分从市场可达性进行机制检验,同时考察不同地势起伏度的异质性影响和滞后效应。研究表明,高速铁路开通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提升效应约为6.6%,高速铁路开通带来的市场可达性提升是解释民族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机制,高速铁路开通主要促进地势相对平缓的民族地区经济增长,而对于高起伏度的山地地区影响不显著,并存在2年左右的滞后效应。最后,从高质量交通供给、产业结构调整、融入内外部市场、优先考量经济性等方面,提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启示。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高速铁路在城市空间格局演化中的作用,利用夜间灯光数据和LandScan人口分布数据构造了表征城市空间结构的城市蔓延指数,运用多期DID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检验了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高速铁路开通显著促进了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化,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异质性分析表明,高速铁路对城市空间结构的重塑作用在中小规模城市和位于三大城市群以外的城市中更显著。机制分析发现,高速铁路能够通过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建成区面积扩张导致城市空间结构趋于分散化,劳动力集聚则在高速铁路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起到遮掩效应。研究对于更好地推进高速铁路建设和引导城市空间结构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高速铁路的开通扩大了旅游客源市场,引发同城效应,进而改变了河南省旅游产业发展格局。运用经济地理学、产业经济学、旅游规划学等相关理论分析高速铁路开通对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影响,从旅游业空间流动视角审视河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提出河南省应在旅游交通、旅游景区、旅行社、住宿业、旅游餐饮等方面加强规划管理,提升旅游产业以适应高速铁路游客的新需求。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发展迅猛,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增强,高速铁路经济的产生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长足影响.高速铁路的便捷、舒适、安全性诱发游客出行,改变了游客理念与需求,带动了旅游市场的快速扩展和转型升级.同时,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出游率的持续上涨,自助游的盛行,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将使旅游客流成为我国客运市场的主体,为高速铁路带来庞大的客运市场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高速铁路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剖析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发展的影响,阐述京津城际开通一年来,沿线地区的城市人口分布、生产要素流动、产业布局等一系列变化,揭示高速铁路对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概述武广高速铁路开通运营及与广深港高速铁路广深段联线运营情况,在分析湖南省旅游经济特点的基础上,阐述武广高速铁路对湖南省沿线旅游经济产生的影响,提出湖南省旅游经济未来发展策略的建议:重点发展武广高速铁路沿线特色旅游、发展与高速铁路相结合的旅游产业经济、完善各种交通方式的衔接及旅游综合布局、加强泛珠江三角洲区域旅游合作、开发适合湖南省内旅游特点的高速铁路运行图运营模式。  相似文献   

8.
区域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机动性、社会福利及环境影响相关,高速铁路对于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对城市区域可达性的影响.通过原始数据的采集,应用有利平均旅行时间模型、潜能模型、吸引力指数模型进行测量评价,对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的区域可达性进行对比,分析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提高了区域可达性,尤其是目标城市(处于经济主导地位的城市)的可达性.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种新型绿色交通运输方式,高速铁路在推动旅游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区域旅游业基于快捷高效的高速铁路网得以快速发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28个地级以上城市为例,通过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实证检验长江中游城市群高速铁路网络建设是否显著提高了沿线城市旅游效率。借助引力模型定量分析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对沿线城市旅游效率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对提高沿线城市旅游效率的影响作用随时间变化呈逐步增强趋势。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引起沿线城市对外经济联系强度每提高1%时,沿线城市旅游效率约提高0.07%~0.16%。  相似文献   

10.
高速铁路的开通会产生时空压缩效应,使城市之间的平均旅行时间减少,提升城市间经济联系度。借助可达性系数和引力模型,探讨高速铁路开通前后甘肃段城市可达性和经济联系的演变。高速铁路开通后,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缩短,甘肃省城市可达性得到提升,形成以兰州-天水-定西为交通中心,沿高速铁路为轴线对外辐射的空间格局趋势;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强度大幅度增强,城市间经济联系差异扩大;内部经济联系极化效应加剧,非高速铁路区存在形成交通和经济双重洼地的风险,可达性和经济联系度呈现部分空间耦合。  相似文献   

11.
高速铁路项目具有工程种类多、建设标准高、施工难度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导致高速铁路工程投资控制难度较大。以国内不同地区的5条高速铁路线路为研究背景,在简述铁路建设项目工程概况的基础上,分析不同地区、不同速度目标值、不同轨道类型对工程投资及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为高速铁路工程在设计、施工阶段合理把控投资、合理运用建设资金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影响高速铁路工程投资的因素是多样的,而且各因素对工程投资的影响是系统的,不宜单一、孤立地去分析。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兴信息技术与交通的不断融合发展,需求响应型交通已成为未来交通发展的新模式,而柔性时刻表编制问题是决定这一新模式能否在高速铁路应用的关键问题之一。基于旅客预约条件下的需求响应型高速铁路柔性时刻表编制问题,提出完全柔性和部分柔性2种编制模式,构建同时考虑列车开行收益和旅客平均偏差时间的双层优化模型,设计模拟退火算法求解,以厦深高速铁路为例进行案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柔性时刻表编制模型求解得出的时刻表能够较好地匹配旅客预约的出行时间,有效满足旅客预约需求,提高运营收益,对未来需求响应型高速铁路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线路条件是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探究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机制,在阐述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与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分析得到线路附加阻力和因线路条件导致的限速运行是线路条件影响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2个方面,通过探讨线路附加阻力对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推导出限速运行下的列车追踪过程与追踪间隔时间的计算方法,最后结合不同线路附加阻力与限速运行下的各类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检算结果,得到线路条件对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影响规律,为列车追踪间隔时间的优化以及线路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高速铁路应急调度处置流程的结构化分析,对于提升应急调度处置效率和质量,推动应急调度智能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结构化分析需求,提出一种基于铁路规章的应急调度处置流程分解与重构方法,以图形化方式重构应急调度处置流程,并基于随机Petri网理论建立高速铁路应急调度协同处置流程模型,给出多工种协同的SPN模型建立与等价化简、性能分析的方法,通过计算识别处置流程风险控制点和关键环节,选取场景“运行途中司机发现晃车”建模并分析,分析结果符合现场实际情况,表明该结构化分析方法能够从信息传递和处置流程角度提示风险控制点和关键环节,为多工种协同的应急调度指挥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5.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网逐年扩大,对于自动驾驶的需求不断增加,为满足高速铁路高速度、高密度跨线运营需求,实现装备智能化,阐述高速铁路CTCS3+ATO系统结构及设备功能,分析高速铁路CTCS3+ATO系统需求,考虑到城际铁路CTCS2+ATO系统及高速铁路CTCS3+ATO系统实际运用情况,结合CTCS3+ATO系统技术特点,提出升级列车定位技术、改变区间闭塞制式、立即折返作业自动化、实现全自动无人驾驶等高速铁路CTCS3+ATO系统优化方案。该方案的实施及应用有助于在保障列车运行安全的前提下,提高自动化运行程度及运输效率。  相似文献   

16.
高速铁路客运服务应以旅客需求为导向,借助客运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完善高速铁路客运服务,满足旅客多样化出行需求。以马斯洛需求理论为基础,针对高速铁路旅客需求和感知建立三级评价指标体系,并提出运用灰色关联度-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对成都东站、重庆西站,以及G2885和G2890次列车高速铁路旅客进行现场调研,基于调研数据,运用灰色关联度-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结果表明,高速铁路列车服务质量总体高于车站服务质量;相比于高速铁路客运服务的基本需求和物质需求,提升服务等级和注重精神尊重是提升高速铁路客运服务质量的努力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水平,完善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机制,为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有效的法律支撑和完备的法律保障,在阐述铁路突发事件和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机制内涵的基础上,针对协同协作机制、社会化机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应急预案体系、应急管理标准化机制尚不完善等方面,剖析我国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机制掣肘铁路应急管理法治化的困境,提出完善我国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机制的路径,即:完善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协作机制,完善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社会化机制,完善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法律体系,完善铁路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完善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标准化机制,最终实现铁路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法治化、制度化和科学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