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AI(人工智能)技术是新工业革命的核心驱动力之一。推动AI产业技术创新是构建自主可控AI核心技术体系、培育全球AI产业发展新高地、推进各行业智能化升级的重要举措。针对我国AI产业链发展不均衡,系统运行机制缺乏细粒度分析等问题,从驱动力、资源供给、合作模式3个维度,研究AI产业技术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结果发现:①AI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具有自组织性和共生性特征;②AI产业包括硬件、系统和应用3个技术创新子系统,子系统之间既有技术关联又存在较大发展差异;③AI技术创新存在底层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不足、创新资源供给障碍和技术创新合作思路不明等现实问题。在机制研究基础上,基于共生理论提出人工智能产业可持续发展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2.
欧盟很早就把发展以智能化为基础的经济模式作为其主要的战略目标。本文对欧盟围绕人工智能发展在科研、产业化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做法进行深入分析,同时结合当前我国的人工智能发展现状,提出了加强战略研究和顶层设计、夯实科技研发基础、促进企业创新发展和推动社会应用等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法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法国立足自身学科优势,在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强化基础研究布局,推动技术应用转化,并在部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出成果,其经验模式对中国人工智能发展具有启示意义。通过系统梳理法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围绕顶层战略部署、研究资源整合布局、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智能技术应用转化、伦理治理等方面,分析归纳出法国推动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举措,结合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中国在阶段性战略布局、跨学科研究和人才培养、应用场景、风险防范和伦理监管等领域的发展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崛起,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产、生活各个方面.人工智能在技术上有了类似于人脑的部分功能,这与以前的机器只是人的身体或四肢的替代相比,是一个重大进步.人工智能对生产活动和劳动过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机器对生产全流程实行自动控制、以技术创新取代产品创新作为生产发展的驱动力、生产分工由垂直分工趋向水平分工、国际竞争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方式.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者的影响包括节约劳动的同时可能伴随失业威胁、劳动者队伍知识化的同时伴随劳动者的分化、劳动合作国际化的同时可能伴随产业金融化的风险.我们要从实现充分就业、推进技术共享、满足人民需要等方面,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从替代体力的蒸汽机到替代脑力的AI,重大劳动节约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都深度改变了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并成为学界研究焦点。然而梳理文献发现,现有关于劳动节约型技术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其应用或引进,对其创新关注甚少。本文首次结合AI领域前沿的BERT语言模型和专利摘要较为精准地识别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在此基础上,考虑到中国正处于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快速上涨阶段且劳动节约型前沿技术引进日益受阻,检验劳动力成本上升如何影响中国企业的劳动节约型技术自主创新。基于上市公司数据,本文发现劳动力成本上升显著地促进了劳动节约型技术创新的概率、数量、占比以及质量。使用考虑中国省界特征的相邻城市样本来解决潜在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依然成立。本文提出的特定技术创新的识别方法可复制推广,在技术创新相关研究领域有较大应用前景。本文研究结论对于理解我国在人口红利消失、老龄化加剧、劳动力成本快速上升阶段的特定类型技术创新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正>全球数字化的角逐已然是一场殊死革命数字驱动已成为科技创新的范式,而国家超大综合算力则是现代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实现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基石。当前,以ChatGPT为代表的美国人工智能技术(涉及通用人工智能和AI大模型)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通过数据、算力和AI模型,改变认知、探索前沿已呈现出重大的示范意义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随着深度学习算法在语音和视觉识别方向上不断取得突破,加之5G、区块链等技术的加持,人工智能(以下简称AI)发展迎来了新高潮。近十年来,我国AI融资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1年达1132起3996亿元,许多著名投资机构和互联网巨头纷纷加大对AI行业的投资力度。但是当前,AI发展还严重依赖数据的输入和计算能力的提升,技术应用还存在社会、法律、经济等多方面的障碍,距离真正的人类智能还有很大的差距。建议我国AI发展要久久为功、加强相关基建,并重视场景创新。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新发展,实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科技创新理论的新飞跃,完成对中国传统科技伦理思想的新赓续。其核心要义涵盖人工智能的战略地位、发展方向、价值旨归和潜在风险四个方面的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重要论述是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为推进人工智能高质量发展、布局人工智能多领城应用以及保障人工智能全过程治理提供了深刻的现实镜鉴。  相似文献   

9.
对于新兴产业而言,把握产业技术融合现状对于引导产业发展、加强技术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工智能技术与其它技术融合是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的主要内在动力,因此对技术融合趋势进行分析有利于提前、准确把握该产业技术发展方向。聚焦感知人工智能领域,率先采用专利分析方法对10 685项专利数据进行挖掘,结合ISI技术分类体系,基于技术共现次数及关联度识别感知人工智能融合核心技术,并从核心技术融合的分散度及专利增长量等方面考察感知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情况。研究发现,目前感知人工智能技术融合正处在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阶段,并很快进入技术融合衰退期,建议政府及投资者积极布局现有感知人工智能主导技术,以期在即将到来的技术融合成熟期掌握主动权。同时,应大力推广“感知人工智能+”模式,提升该领域技术融合动力,延缓融合衰退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10.
从"责任式创新"这一新兴创新范式切入,聚焦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治理议题,构建了责任式创新范式下人工智能技术创新治理分析框架(包括技术维、经济维、伦理维和社会维),并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性,从而为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制造企业作为人工智能创新战略的重要载体,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基于2015—2019年596家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从组织外部竞争和内部生产要素视角,通过构建个体固定效应非平衡面板模型,探讨人工智能创新驱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制和边界条件。结果表明:人工智能创新能够有效推动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人工智能创新双元性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而行业竞争能够强化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地,不同子行业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劳动密集型企业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创新能够促进高质量发展,而资本密集型企业人工智能创新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不显著。结论不仅有助于揭示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还可为企业制定人工智能创新战略提供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杨静 《技术经济》2011,30(2):8-15
从专利信息的角度,对东盟五国有色金属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分析。专利信息统计数据显示:在东盟五国的有色金属领域,新加坡和泰国的技术领先优势明显、技术创新能力强,而印尼和菲律宾具有一定的技术基础,越南的专利申请量最少,不过近年来其年度申请量增幅明显、技术创新活动增多;东盟五国有色金属领域的专利申请主要来自于美、日、德等国,技术创新能力实为跨国公司所拥有。对此,我国企业应当明确技术创新目标,采取相应的专利战略,加强自主创新,以使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得主动地位。  相似文献   

13.
硬科技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建设富有韧性的硬科技创新体系已成为提升国家科技实力、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的重要路径。基于韧性视角,构建驱动硬科技创新发展的整合性分析框架,运用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中国沿海城市和内陆城市进行组态比较分析。研究发现,沿海城市推动硬科技创新发展的驱动路径有3条,内陆有4条;两类区域驱动路径中,硬科技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条件具有差异性,同时,多样性、进化性、流动性、缓冲性条件的替代关系也不同。研究结论对促进沿海和内陆城市的硬科技创新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以竞争力理论为基础,应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新疆贸易现状的分析和国际、国内的比较,认为在经济全球化下如何竞争已成为世界各国(包括地区)政府、国际组织和理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之一。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研究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下的国际竞争力与提升新疆贸易竞争力问题,对于新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发展为主体、结构调整为主线、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采取渐进式的发展模式提升地区的贸易竞争力,使新疆这一边疆地区与全国一同登上世界经济舞台,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贸易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提出了新疆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对策措施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A rapid implementation of potentially more sustainable sector structures in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NICs) is of key importance to reach global sustainability. The conceptual basis for assessing such “leapfrogging” potentials is however still rather weakly developed. The present paper elaborates an encompassing conceptual framework drawing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ystems literature and adding an explicit geographical focus that embeds an NIC's innovation system in its international context. From this, we derive six ideal-type leapfrogging trajectories. The framework is applied to the case of a potential transition to onsite wastewater treatment in China. Empirical evidence is based on 30 expert interviews with representatives from companies, universities, authorities and associations in China and Europe.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leapfrogging in the Chinese wastewater sector might develop in either an integrated “inter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 trajectory, where Chinese and international actors closely interact, or in a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trajectory, where Chinese actors endogenously build up technological leadership in strong competition to international actors. We conclude by outlining policy implications and by discussing future research priorities for leapfrogging and transition studies.  相似文献   

16.
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现状分析与调整策略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世纪之交,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主导因素,科技竞争力将成为决定国家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因素.科技创新的出现也必须有科技投入的后台作保障.本文在比较工业化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科技投入水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工业化进程发展所处的阶段,对我国的科技投入现状进行比较分析,认为:当前应加大政府对科技投入的支持力度,提高基础研究的投入比例,依据国情,实行有所为、有所不为策略,加大官、产、学、研结合力度,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抢占新世纪科技制高点.  相似文献   

17.
当代国际竞争突出表现为全球价值链竞争。创新发展的关键是推动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突破口就是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把科技创新落到产业发展上。我国产业迈上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建立以我国拥有的核心高端技术为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二是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环节向中高端环节攀升。这两个方向实际上指明了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方向。在产业链上部署创新链,关键是在相应的产业链环节上创新处于国际前沿的核心技术。产业创新链的基本功能是有效衔接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两大体系。产学研协同创新更适合产业创新链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在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已深度融入国民经济各产业,成为产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人工智能能否促进制造企业生产率提升,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利用2015—2017年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对制造企业生产率的影响,构建基于结构方程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分析制造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影响生产率的内在机制及路径。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提升了制造企业生产率;市场份额对人工智能与制造企业生产率的关系有显著负向调节作用;人工智能通过劳动力数量、物质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产出3种中介变量显著促进企业生产率提升,并通过人力资本使用效率和技术创新投入抑制企业生产率提升。  相似文献   

19.
Several researchers looking at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export specialisation patterns have shown that there is a weak tendency for OECD countries to exhibit decreased levels of specialisation. This finding is in contrast to findings made by other authors, who found increasing technological specialisation. The first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whether these contradictory findings are due to a `real world' phenomenon, or whether the explanation is purely technical, by comparing the development of export specialisation to specialisation in terms of US patents, using the same methodology and level of aggregation. The second aim is to analyse the extent to which countries and sectors display stable specialisation patterns over time, also both in terms of exports and in terms of technology. The paper confirms that the OECD countries tend in general to become less specialised in terms of exports. The evidence is less conclusive with regard to technological specialisation, as the results are mixed in the sense that just about half of the countries tend to exhibit increased levels of specialisation, while the other half tend to exhibit lower levels of specialisation. In terms of country and sectoral stability of specialisation patterns,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both trade specialisation and technological specialisation patterns are path-dependent. In comparison, however, trade specialisation patterns are more stable than are technological specialisation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