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试图通过大量的文献调研,探讨国外社会创业研究现状和问题,并且提出中国学者进一步研究的思路;本研究发现,社会创业作为一个独立的学术探寻领域,正在逐步被学术界认同。但理论文章甚多,严格意义之下的实证研究偏少。如果再进一步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社会创业研究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缺乏一个统一的科学、严谨、结构合理的基于社会创业原有模型的法则网络理论框架。通过对"社会创业导向"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发现,基于"社会创业导向"构建该理论框架并进行实证研究是未来社会创业研究的发展方向。目前,学者们对"创业导向"能运用于社会创业组织之中达成一定的共识。但对"创业导向"的五个维度包括创新、超前行动、风险承担、进攻性竞争和自主性是否都能反映社会创业过程的本质以及各维度在社会创业情境下如何定义和测量,争论不一,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农民特征与时代发展背景、中国特色情境相互交织,为农民创业带来机遇与挑战,也为农民创业研究带来新的主题.基于国内核心期刊的农民创业研究成果,分析了中国农民的特征及中国情境导致的农民差异,梳理近20年来国内农民创业研究所关注的主流问题.基于前因-过程-结果逻辑,提出了中国特色农民创业研究框架,指出了中国农民创业研究的研究热点和主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农民创业研究的未来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赵瑞 《宏观经济研究》2012,(7):45-49,79
在我国目前情境下,社会资本是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手段,企业通过社会网络寻求稀缺资源的配置方式在当代中国已成为一种主流方式。本文以2002—2006年我国上交所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企业社会资本对财务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资本对公司绩效有显著的提升作用,且对后续财务绩效的作用也非常明显。本文的研究不仅丰富了社会资本的测量文献的内容,而且有助于理解我国经济强劲增长背后的非正式制度原因。  相似文献   

4.
社会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框架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社会创业机会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建立了社会创业机会识别与开发的框架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分析,得出在社会创业机会识别、评估与开发的三个阶段阶段中受到知识与信息、价值感知、警觉度、资源和社会网络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肖红军  阳镇 《经济管理》2020,42(4):37-53
本文沿着“认知—行为—评价”的基本思路,基于平台属性与平台情境的异质性,通过推演出四个核心命题厘清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一般性与特殊性,实现平台企业社会责任逻辑起点的正本清源。在此基础上,从“目的属性—内容嵌入”和“组织情境—主体选择”两种视角解构了传统社会责任实践范式的内容构面,并基于“情境选择—战略导向—平台基础”三维框架,将平台企业社会责任实践范式归结为“平台嵌入式”“平台嫁接式”“平台撬动式”与“平台新创式”四种类型。本文的研究为重新认识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提供了一种新的逻辑框架,为平台企业更好地开展社会责任实践提供了新的范式选择思路。  相似文献   

6.
社会创业模型评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的梳理发现,社会创业的研究线索分散,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文章运用Busent iz et al.(2003)的创业研究框架的四要素"机会、创业者或创业团队、组织、环境",对社会创业研究的经典模型进行归纳和评析。并在此基础上指出,未来的研究应加强对社会创业概念维度的构建,发展完整的社会创业理论研究框架,推进实证研究工作以完备理论,以及协助社会创业者在创业实践中更好地传递创业思想,获得资源和人才的青睐。  相似文献   

7.
在创业研究领域,相较于创业个体而言,创业团队是一个更具前沿性和复杂性的研究课题.这主要源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创业团队的概念界定;二是创业团队的理论基础.创业团队研究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目前正处于研究文献虽多、但较为零散的局面.本文基于组织行为研究的“投入-转化-产出”研究范式提出了一个创业团队研究的整合性理论框架,并根据该框架所包含的三个方面内容分别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回顾和梳理,分析了其存在的局限和不足,并指出了未来的一些研究方向和主题.  相似文献   

8.
组织韧性理论更强调组织与不利环境互动过程中的主动性、动态性与适应性,为指导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中获取竞争优势并构建韧性能力提供理论支撑。然而,现有研究缺乏对组织韧性时间线与动态性的充分关注,对组织韧性的多维结构与作用效果也尚未明晰,目前亟需一个全面的综合框架来进一步发展组织韧性理论。鉴于此,本文筛选与识别了2000—2022年组织韧性研究领域的80篇英文文献和23篇中文文献,基于动态研究视角整合构建了组织韧性形成机理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框架。运用扎根理论对相关文献进行编码,从认知、行为和情境角度深入挖掘组织韧性的能力构成,发掘组织韧性“事前—事中—事后—动态”的形成机理,进一步剖析组织韧性对企业“短期—恢复反弹”与“长期—稳定适应”的作用机制,最终提出中国情境下的研究展望。研究结果有助于探析组织韧性能力的结构维度和发展机制,揭示组织韧性形成与作用背后的理论逻辑,扩展与深化组织韧性理论体系,为企业应对经营环境中的种种危机提供科学依据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关系、面子和创业行为的文献回顾,提出了研究中国特有的社会环境下影响创业者行为的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实证研究,笔者认为,社会网络关系和面子观念(有面子和没面子)作为非正式制度对创业者的创业态度和创业倾向有着显著的影响。因此,为鼓励和支持创业行为,除了正式的制度保证之外,非正式的制度因素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知识产权保护愈发成为企业以自主创新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制度保障,尤其对外部资源约束下“小而弱”的新创企业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创业导向与社会责任双重视角,以2014—2018年404家创业板企业为研究对象,检验知识产权保护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促进作用,并验证创业导向、社会责任在“制度—行为—绩效”链条中的转换机制及作用过程,揭示宏观制度因素对微观企业主体的双重中介机制,完善基于新创企业情境化的研究模式,为资源约束下新创企业战略发展研究提供更加辩证的实践视角。  相似文献   

11.
社会创业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梳理国内外社会创业研究的基础上,回答"社会创业是什么"的问题,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并从制度理论、社会运动、社会网络、社会认同和组织身份理论等方面提出未来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创新创业是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基于组态视角,整合管制、认知和规范3个制度环境层面前因条件,以及能力感知、机会识别和失败恐惧3个创业认知层面前因条件,以全球创业观察数据库中的51个国家为研究样本,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探讨影响不同创业模式的多重并发条件与因果复杂机制、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创业模式差异及创业模式演化路径。研究发现:第一,生存型创业驱动机制可划分为制度环境缺失的能力驱动型模式、规范制度主导的机会识别型模式和制度环境缺失的风险承担型模式3种。第二,机会型创业驱动机制可划分为规范制度缺失的创业认知型模式、规范制度引导的机会识别型模式、认知制度支持的创业认知型模式和管制制度保障的能力机会型模式4种。其中,机会识别是驱动机会型创业的关键条件,管制、认知和规范三维制度之间存在替代效应,可以推动高机会识别群体选择机会型创业。第三,要素驱动型经济体以生存型创业为主,部分国家推动机会型创业;效率驱动型经济体同时发展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创新驱动型经济体高度重视机会型创业。在此基础上,构建路径选择—模式演化—经济体转型研究框架,为推动生存型创业向机会型创业演化进而向创新驱动型经济体转型升级、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社会创业已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手段,然而对于如何驱动社会创业尚未有定论。以23个效率驱动型国家为研究样本,整合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5个前因条件,应用QCA方法,探讨了影响国家社会创业活跃度的多重并发因素与复杂因果机制。研究发现:①高社会创业活跃度的驱动机制分为两条路径,即政策-规范-价值观型和规范-价值观-教育型。第一条路径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要素间的联动匹配,第二条路径是非正式制度要素间的联动匹配;②非正式制度在影响人们社会创业选择时具有重要作用,影响程度甚至超过了正式制度;③政府政策与创业教育之间具有替代作用,即当社会规范与文化价值观水平较高时,只要拥有完善的政府政策,或者良好的创业教育,就能驱动形成较高的社会创业活跃度;④非高社会创业活跃度的驱动机制分为4条路径,且与高社会创业活跃度的驱动路径存在非对称性关系。  相似文献   

14.
利用fsQCA方法,以22个经济体为样本分析个体、制度环境以及文化层面的5个条件联动匹配对社会创业活跃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一,机会感知、失败恐惧感、制度环境以及人文导向文化维度无法单独构成高或者非高社会创业活跃度的必要条件。第二,高社会创业活跃度路径有3种:高人文导向下的环境—能力型、低人文导向下的环境拉动型与环境推拉型。第三,非高社会创业活跃度产生路径有两种:低人文导向及拉动型制度环境缺失条件下,与其它要素联动匹配;高人文导向文化、低机会感知以及低失败恐惧感条件下,与不同类型制度环境联动匹配。第四,社会创业活跃度影响路径具有非对称性。  相似文献   

15.
张帏 《技术经济》2014,33(9):54-59
分析了新兴能源领域中创业与一般创业的区别,认为能源紧缺和环境破坏导致制度变化——这是新兴能源领域中创业机会形成的最重要原因。就规制、规范和认知3种不同类型的制度的变化对新兴能源领域中创业机会的影响进行了具体探讨,认为创业者通过整合技术、资金和资源来建立新组织,并与大公司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兴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进而促进新兴能源产业的产生和演变。最后提出了新兴能源领域创业和产业形成机制的分析框架,指出将制度理论与创业相结合是该领域未来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从家庭嵌入视角和裂变创业动机出发,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根据问题导向和理论抽样原则,选取六位裂变创业者作为研究样本,得出了“基于创造财富改善家庭”“基于增值资产递升家庭”“基于缩短距离凝聚家庭”“基于均衡时间回归家庭”“基于对接文化传承家庭”“基于冲破禁锢创新家庭”六个主范畴,在此基础上凝练出“家庭触发型裂变创业”这一核心范畴,构建了家庭触发型裂变创业的模式分类模型,提出了财富主导、角色转换和观念交互三种典型的家庭触发型裂变创业模式,并具体阐述了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拓展并丰富了裂变创业动机的类型和框架,深化了创业动机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7.
基于8份社会创业者访谈材料,运用扎根理论方法,对社会创业在中国制度环境中的实现路径进行探索性分析。结果表明,社会创业意愿是社会创业的前置因素,制度情景和社会痛点是孕育社会创业意愿的重要土壤;创业者在多重制度逻辑中灵活运用合法性构建和资源拼凑等理性工具,并持续积累与更新创业知识和技巧,发挥社会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行为的工具理性作用;当激励效应反馈到社会创业意愿时,新一轮创业行为将始于新的创业意愿;在整个社会创业意愿实现过程中,情绪特质和突发情节发挥重要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资源保存理论为基础,将中国科技创业园区中的创业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遭遇挫折的创业者所面临的创业压力对创业退出意愿的影响机制,重点分析创业激情的中介作用与社会支持的调节效应,形成有调节的中介作用模型。研究发现:创业压力是促使创业者产生创业退出意愿的重要前因变量;创业激情负向中介创业压力对创业退出意愿的正向作用,即创业压力抑制了创业激情,而受到抑制的创业激情则强化了创业退出意愿;社会支持弱化了创业压力对创业退出意愿的正向影响,同时也缓解了创业压力对创业激情的负向影响,进而对创业激情的中介效应产生调节作用,并且在不同强度的社会支持下,创业激情的条件中介效应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研究结论弥补了创业退出研究的理论文献,对促进创业者在“双创”环境下的成功创业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农业创业赋予我国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以无穷活力,但在实践中农业创业失败率却一直居高不下,创业者遭遇失败后究竟该如何复兴值得探索。选取央视《致富经》栏目中14个典型败后复兴的农业创业案例,运用扎根理论分析法,探究败后复兴过程中失败学习和创业能力演化规律。研究发现:①失败学习主要表现为归因学习、经验学习和迭代学习3种学习方式,能够作用于败后复兴过程中的创业能力形成;②创业能力主要包括机会能力、技术能力、市场能力及运营能力,对败后复兴起推动作用;③在败后复兴的3个具体阶段,失败学习通过填补知识空白、经验知识内化和知识体系革新3个关键机制与创业能力互动,能够有效促进创业能力演化,在败后复兴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创业活动日益活跃的同时,“创而不业”现象也随之增多,此类创业与传统意义上的创业在行为表现、创业动机等方面有本质的区别,但未引起学术界足够重视。基于此,运用扎根理论选取13个案例,探讨象征性创业类型、形成路径与机理。研究发现:①象征性创业与实质性创业行为表现差异源于创业动机不同,后者追求创业的实质意义,即通过机会识别与开发实现价值创造,而前者则是在象征意义驱动下的行为选择;②根据外部诱因与动机不同,象征性创业具体细分为传染型、策略型和表演型3类,可分别采用社会比较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和印象管理理论加以解释;③3类象征性创业形成机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传染型创业是由同群创业唤醒负面情绪而引发的模仿行为,其主要目的是修复心理落差,策略型创业是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政策“套利”的一种手段,表演型创业则是为缓解社会规范压力而开展的印象管理行为。研究结论为深化创业动机研究和理解创业行为差异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