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虚拟婚姻(又称网络婚姻)能否构成对现实婚姻的侵害,应否承担民事责任,是一个争议较大的问题.<婚姻法>虽规定了离婚过错赔偿制度,但受害方仅在离婚时才享有该项请求权,与此同时,请求的对象仅限于婚内生活的过错方.鉴于我国法律对虚拟婚姻的定性尚无论断,其能否成为证明夫妻感情破裂的有效要件以及能否成为离婚时无过错方提出损害赔偿请求之事由也尚无结论,所以我们不能不去质疑其对此类受害者民事权益保护的有效性.本文将以我国的法律现状为立足点,通过分析网络婚姻对现实婚姻的影响,找出对策以保护相关利益人.  相似文献   

2.
陈仲华 《魅力中国》2010,(9X):214-216
人类向信息化社会的转变与以往的技术革命的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不只限于传统的物质生产领域,而同时又是文化思想领域的深刻革命。标志着人类社会进步的,不只是物质资料的增长,而且还有文化的发展,包括交往的发展,精神生活的丰富,选择空间的扩大和日常生活质量的提高等。网络空间给我们带来无限的资源,但正如一个硬币必然有两个方面一样,网络的普及给我们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网络婚姻就是其中之一。完美的网络生活,寂寞的都市情感,压抑的个人感情无不让人沉迷于网络婚姻之中,而把对现实婚姻的忠诚抛到一边,引发了现实婚姻的危机。本文从行政法的角度浅谈了对网络婚姻的规制,希望通过网络监察部门事前防范和基层组织事后解决的合作,使"看上去很美"的网络婚姻消失。  相似文献   

3.
婚姻文化是人类社会重要的文化之一。本文从婚姻观念、婚姻习俗两个方面,比较中韩两国当代的婚姻文化。中国当代婚姻文化呈现多样性的特点,韩国当代婚姻文化的特点是较好地找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本文通过比较研究中韩两国当代婚姻文化,了解当代人的价值观、心理意识、民族精神等,揭示当代婚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现代语境下的"姐弟型"婚姻主要指城市白领之间"女高男低"的夫妻组合。从社会变迁的角度看,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姐弟型"婚姻形成的根本社会原因;社会观念的变化在婚姻当事人面对社会现实进行理性选择时也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网络婚姻是继网络恋爱之后,引起社会关注的一种网络形式,它的产生对一般伦理道德观念提出了挑战。本文试着从伦理的角度进行剖析,通过分析网络婚姻的相关概念及其理论困境,为人们提供一种伦理导向,教育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立足于档案资料,通过大量个案,观察18世纪中后期中国社会中的婚姻论财现象.根据本项研究,不同的婚姻形式对财礼的要求标准和强度是不同的.在初婚过程中,由于礼节的讲究,财礼尚有一定的节制(但总和婚姻费用并不低).而丧偶妇女再婚时,财礼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必须的,实际变成一种硬性要求.至于丈夫嫁卖妻子则演变为赤裸裸的婚姻交易.个案显示,妇女在当时婚姻市场上是短缺的.没有经济条件的男性往往不能适时婚配,甚至失去婚姻机会,从而使贫困家庭的人口增长受到制约.这表明,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口的消极抑制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该文根据我国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规定,在对违法婚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分类建议.  相似文献   

8.
青年男女从谈情说爱到谈婚论嫁本来是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但是现实版的婚姻却几乎都遇到了婚房的问题。自从新的关于婚房的司法解释出台以后,近来更是衍生出房本上加名还要交税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文章分析了中缅边境跨国婚姻现状,探索从微观柔性视角加强管理的对策:从思想上重视中缅跨国婚姻;做好对缅籍妇女的相应接纳工作;加强择偶观教育引导,拒绝非法婚姻;提供缅籍妇女融入社会的机会平台;有序组织缅籍妇女的技能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管理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杨晓燕 《新西部(上)》2007,(9X):109-109,106
该文根据我国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规定,在对违法婚姻进行探讨的基础上,提出完善无效婚姻和可撤销婚姻的分类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婚姻问题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现阶段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民工的主力军.面对婚姻问题,他们的思想观念、婚姻观念与60年代、70年代的人有着诸多的不同之处,他们既受现代思想文化的影响,又受到传统思维的束缚,在婚姻问题上显现出多重问题,要通过多种途径关注和应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婚姻问题.  相似文献   

12.
男女青年到了一定的年龄之后,就必然会碰到恋爱、婚姻、家庭等问题,这是人生道路上的必经环节.那么,我们应怎样正确认识和处理恋爱、婚姻问题?婚姻究竞要以什么为基础?什么样的婚姻才符舍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文章就婚姻基础的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清入关前的婚姻形成于特定历史背景下,其上承女真民族传统的婚姻习俗,又随社会发展融入新的元素,并奠定整个清代婚姻制度的基础。清入关前妇女的婚姻准确地反映出社会变革之际女性地位的种种变化,并对整个清代妇女的婚姻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4.
郑连根 《走向世界》2009,(33):94-94
“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是被人们说滥了的老话:每当绚烂的激情遭遇现实的侵袭和磨砺,这样的感慨便脱口而出。不过,人又是如此不知悔改,即使悲苦、凄凉再多,在通往婚姻的道路上还是拥塞了熙熙攘攘的身影。  相似文献   

15.
已成立的婚姻并不当然有效,有效与否决定于该婚姻是否符合法律规定的有效要件,不成立则婚姻不存在,欠缺有效要件则婚姻无效或可撤销;有效的婚姻发生法定夫妻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受法律保护,是建立在己成立的婚姻的基础上,有效的婚姻肯定是已成立的婚姻.婚姻的不成立与婚姻的无效不能等同,婚姻的无效以婚姻的成立为前提,已成立的婚姻不具有有效婚姻要件,婚姻则无效;倘若婚姻根本不成立,则无有效与否可言.  相似文献   

16.
论无效婚姻     
婚姻无效制度是结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保障结婚条件和程序的执行,保护合法婚姻,维护了我国婚姻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本文从无效婚姻的概念及构成入手,分析了无效婚姻的法律后果,提出了无效婚姻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7.
吴文 《黑河学刊》2010,(1):139-140
农村女性婚姻迁移是指农村女性通过婚姻达到追求高质量的生活,个人更大发展空间和机会的目的的行为,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一种新型跨地域的婚姻形式,并且越来越成为一种趋势发展。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近年来我国农村女性婚姻迁移的背景、原因、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和消极影响,表明了在中国社会转型的今天,各方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婚姻迁移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其积极地方面得到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蔡传家 《黑河学刊》2008,(1):109-110
我国历史以来人民群众对结婚普遍注重结婚仪式而不在乎登记。新中国成立以后,尽管两部《婚姻法》均明确规定结婚必须采取登记的形式,但男女双方不进行登记公开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事实婚姻现象在现实生活中仍然普遍存在。面对如此现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条件的变化,我国对待事实婚姻的法律效力也大致经历了从持肯定态度到否定态度,从承认到不承认,从注重婚姻的实质到注重婚姻的形式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9.
秦汉时期,若干婚礼仪式正基本定型,甚或因时因地发生流变,且相关礼仪习俗逐步确定,甚至影响后世。故而,在考察秦汉婚姻礼俗这一宏大的课题时,在史前文化因素的研究分析上可以有更多的尝试、有更新的发现。同时,随着文献解读的深入和地下考古材料的出土,而不断出现意想不到的颠覆。对传统社会女子社会地位的认识,就存在这样的认识误区。运用文化功能主义学说研究整个秦汉婚姻礼俗,从文化学的视角,对其进行整体考察,既能在某种程度上走出传统史学研究的窠臼,又能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的空缺。  相似文献   

20.
一定时期的文学作品是对该特定历史时代的意识形态上的一种反映。《赫索格》反映了一位中年美国犹太裔知识分子赫索格在现代社会中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文章主要从地位、情欲、性格和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错位探析了赫索格婚姻悲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