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当今市场营销中,众多营销者都在做的事情:产品同质化、销售竞价拚杀;渠道模仿攀比;广告克隆烧钱、促销活动非"送"即"折";公关炒作发疯,似乎大家都在投入于相同的效益低微的劳动中。于是,营销者们都在绞尽脑汁瞪大眼睛为自己的产品寻找营销"亮点",其目的无非是要在琳琅满目、日趋严重同质化的商品海洋中脱颖而出,避免被大量的同类产品淹没。为杀出重围,吸引顾客的眼球,引起顾客的注意,营销者们就千方百计制造营销的"卖点",以期从中争取更多顾客的选票、获取利润。  相似文献   

2.
<正>越来越多的企业发现.在产品、价格乃至广告“同质化”趋势加剧的今天,单凭产品优势来赢得竞争已经非常困难。实际上,在产品“同质化”背景下.只有通过“渠道”和“传播”才能真正创造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3.
关于移动通信品牌形象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研究目的 本次研究的目的有二:一是探讨移动通信类品牌形象的构成因素.为这一类产品的品牌形象测量提供理论依据:二是对以青年学生为目标群体的“动感地带”与“UP新势力”两品牌形象作一比较研究.以期能为营销者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孙宏 《活力》2014,(16):38-38
产品创新需要管理,加强产品创新管理是提高创新效率和效益的根本途径。加快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管理的研究意义重大。一、我国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现状分析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以主动创新谋求发展,产品创新在性质、频率和范围上都有了飞跃发展,但商业银行产品创新依然呈现滞后状态,存在诸多问题。一是银行产品功能单一,产品创新缺乏连续性。二是银行产品创新脱离国情.盲目从国外“克隆”和“移植”,同质化现象严重。  相似文献   

5.
陆淑娟  陈佰刚  孙向民 《活力》2005,(2):168-168
一、网络营销的目标市场定位 传统营销的目标市场定位的选择是单向的,可以到市场上找顾客,也可以选定顾客后再找产品。而网络营销的目标市场定位则是双向的.一方面,营销者必须了解上网用户的各种情况;另一方面,营销者又必须了解自己的产品是否适应网络销售.否则网络营销不可能给你带来丰厚的利润。  相似文献   

6.
空芯!空芯!当前,中国国内集成电路产业市场需求旺盛,无论是传统家电还是IT新贵都迎风而上,但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条件的制约,虽然发展得很快,但大都处于同质化的层面.总体规模虽在不断扩大,但水平还比较落后.面临着缺“芯”少“魂”的问题.到目前为止.中国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基本上还是一个装配业.关键芯片技术依赖进口,自主开发能力很低.产业基础非常薄弱。中国集成电路需求自给率大约仅有1/10.产业总体技术水平和先进国家相比至少落后两代。  相似文献   

7.
秦邦建 《经营者》2005,(10):97-98
引文 作为快速消费的酒品,如今它的市场集中度越来越高已是不争的事实。营销之争,不仅体现在品牌方面,同时更多还体现在市场占有率上。在酒业竞争市场中,产品“同质化”营销模式“同质化”已是眼下让一些酒业人士深感困惑,即无奈而又必须面对。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营销面临越来越严重的同质化.不但是产品的同质化.甚至连营销策略和技巧都趋于同质化,企业纷纷陷入价格战、广告战和促销战的泥沼之中。所以追求产品和营销模式的差异化已经成了企业持续获得动态市场竞争优势的必然战略手段。  相似文献   

9.
营销——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在产品日趋同质化的今天.赢得市场占有率,归根结底是博得人心占有率。营销推广日趋同质化,使得营销手段,尤其是促销环节,形式内容越来越接近.因而促销细节的较量显得更为重要。而事实上.许多企业虽然看中促销,甚至“视其为宝”。但在执行时,却曲解策划初衷.不善于处理活动细节,令现场消费者厌烦,视其为视觉、听觉的污染。相反.一些知名品牌如雀巢、百事在做促销活动时.十分注重细节的处理如现场的布置、POP的摆放、  相似文献   

10.
在产品高度同质化阶段,通过因子分析,发现消费者对手机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品牌个性的认知仍符合品牌个性“大五”模型,手机品牌个性维度结构可概括为:时尚浪漫、结实粗犷、称职可靠、纯真朴实、积极活泼。但通过采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对各因子对品牌个性总体差异认知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结论为:在电子消费类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的现阶段,只有时尚浪漫、积极活泼维度对品牌个性总体认知差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1.
差异化生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见多识广的消费者,同质化的产品不再拥有足够魅力。无论是产品制造商,还是代理商、经销商,都必须致力于满足客户需求的“新”与“特”,用差异化的产品去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相似文献   

12.
无庸讳言,中国所有的企业都进入了必须实施品牌战略的“品牌秀”时代。今天,你再批评哪家企业只习惯在传统营销的阵地上厮杀,或者批评某产品只津津乐道于在品类竞争中去细分自己的市场,要不然就笼统地只从外观意义上要求企业在做广告时学会怎样与消费者沟通……凡此种种,你都是忘却了竞争激烈的市场上,所有企图让自己的产品立于不败之地的企业,没有例外的都必须思考“品牌秀”时代的品牌战略。这是市场的结论,是接近生产者、营销者和消费者的世界的产物。就像陶醉于某某明星光彩照人的魅力时,造星者始终难忘明星成长的历程。但愿每个人在这五光十色的“品牌秀”时代都牢记我们的使命,即怎样将产品的理性价值转换成感性价值;牢记品牌价值的终极标准绝非仅仅是形象光辉,而是谁也不能否定的商品力。[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成本日益上涨,物业管理费却只降不涨,企业的利润空间日渐萎缩。在服务产品同质化倾向“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为求得生存.企业惟有相互压低价格来求得暂时的胜数。如何打破这种“各自为战”的恶劣竞争局面.在行业内倡导一种良性竞争的风气,是当下最亟须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缔造大品牌     
以往保险公司大众市场的成功因素主要体现在人海战术和产品领先上,然而,在当下,保险业遭遇“增员”瓶颈,人海战术逐渐乏力,而产品同质化现象又十分严重,很难找出产品中“登高一呼”的佼佼者,即使有公司开创市场之先河,率先推出某款新型产品,也会迅速被市场捕捉,跟风而至。如今,开拓市场有着新的关键成功因素,这便在于品牌、后援、增值服务、产品、销售人员上面。  相似文献   

15.
方建 《河北企业》2009,(8):60-60
市场的竞争激烈而残酷。对同行业而言更是如此,在全球经济发展的大环境下,同类产品的质量日趋同质化。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市场有这样一个发展趋势:在一成熟的行业中.那些知名度低、杂牌产品逐步被市场所淘汰,由行业发展初期的“百家争鸣”演变成由几个行业“老大”所垄断。他们在垄断中残酷搏杀,却对对方“无可奈何”。在此条件下假设。竞争者之间实力相当.也互不出现重大质量问题.也没造成过极大的社会负面影响.而只以产品质量作为产品的销售卖点很难将竞争对手打垮。一个品牌要想在市场上做大、做强获得成功.这不仅仅只依靠产品的质量。它需要在市场环境不断完善.消费者不断成熟的前提下,从产品质量保证.逐步深化到弘扬企业文化.树立产品品牌形象.培养忠实消费群体的营销策略中。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和延伸。品牌的建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在市场长期销售中不断接受检验.需要消费者在长期使用中逐渐得到认同。  相似文献   

16.
我国家电市场营销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产品和服务的同质化,表现为产品种类、功能、质量及服务的趋同化。几乎所有的著名家电企业都通过品牌延伸,从原有的不同产品类别扩大到同时生产彩电、冰箱、洗衣机、微波炉、手机。同质化的结果是同业间的竞争加剧,利润大幅度减少,致使企业发展后劲不足。要走出同业间火拼的红海战略陷阱,家电企业须开拓思路实施蓝海战略,通过产品、服务及营销渠道的创新,突出“重围”。  相似文献   

17.
《上海企业家》2006,(1):59-59
据统计.中国每1万美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是日本的40倍。英国《金融时报》的调查显示,如果中国企业都按照国际标准实施环保措施,中国经济的竞争力将丧失殆尽。经验证明.“站得住”必须要有“三条腿”支撑:成本优势、产品优势.品牌优势。目前中国企业在成本优势上比较明显.但在产品优势上只能算“半条腿”.而品牌优势则基本缺失。  相似文献   

18.
提高企业认证的有效性,是认证咨询机构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ISO9001的4.2.1(质量体系)“总则”中规定:“供方应建立质量体系,形成文件并加以保持,作为确保产品符合规定要求的一种手段。”在ISO9004-1的5.3.3“质量计划”中也规定:“对任何产品或过程,管理者应确保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企业家》2011,(13):I0022-I0022
在常规管理教育过程中,商学院的教学方式和内容类似于流水线作业方式。学员也经常被看作是同质化程度很高的、被加工出来的“产品”。这种“工业化”的培训方式和管理者所面临的管理世界很不相称。  相似文献   

20.
《乡镇论坛》2009,(23):46-46
第一.从产品外包装上进行辨别:为了便于农民识别“家电下乡”产品,商务部、财政部特别制定了“家电下乡”产品标志,在产品外包装的正前面印制家电下乡“中标产品”标志及“中标产品”字样.产品说明书上贴有“家电下乡产品标识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