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安徽沿淮区生态廊道系统建设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分析安徽沿淮区生态系统状况的基础上,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提出构建淮河生态廊道系统的发展战略.详细分析了生态廊道的种群结构、范围规模、形态特征及功能效益,并探讨了淮河生态廊道建设的经营和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2.
鲁峰 《技术经济》2006,25(11):42-46
通过对沿淮低洼地类型的分析,提出适宜低洼地景观生态开发的几种类型和管理模式,提出应借助自然力,改变沿淮低洼地生态面貌的新思考:协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修复和重建低洼地生态系统;提高低洼地的自然生产力、经济生产力、景观吸引力、可持续发展力,完成土地功能的转变。低洼地景观开发应与旅游开发充分结合,二者相互促进。茂密的芦苇和水苹、成群栖息水鸟和两栖生物,形成优美的湿地环境。是未来发展旅游的理想场所,同时可以适度地把湿地产品开发成旅游产品,并使之成为乡村旅游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3.
杨陶 《时代经贸》2012,(20):162-162
家庭金融是近年来金融学研究的新兴领域,在中国这一研究虽处于萌芽阶段,但其发展空间是十分广阔。对安徽沿淮城市群而言,一方面有助于家庭个体资金的配置和财富的增加;另一方面,它是政府为沿淮城市群制定经济金融政策的参考依据,因而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沿淮城市群家庭金融的现状,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沿淮城市群的发展特点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4.
沿淮城市群融资的特点决定了仅靠传统融资手段是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的,为满足其需要必须使融资渠道得以创新.风险投资正好承担起弥补传统融资的巨大缺口、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重任.沿淮城市群的风险投资基本上仍处于萌芽状态,总体不规范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在审慎分析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风险投资成功经验加快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5.
杨陶 《时代经贸》2012,(18):23-23
沿淮城市群融资的特点决定了仅靠传统融资手段是无法满足其资金需求的,为满足其需要必须使融资渠道得胜创新。风险投资正好承担起弥补传统融资的巨大缺口、孵化高新技术企业的重任。沿淮城市群的风险投资基本上仍处于萌芽状态,总体不规范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必须在审慎分析沿淮城市群经济发展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风险投资成功经验加快其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河流生态廊道具有提供水源、控制水和矿质养分的流动、过滤污染物、为物种迁移提供通道、维持生境多样性和物种多样性等多种功能。合理设计河流生态廊道,是解决当前人类剧烈活动造成的景观破碎化以及随之而来的众多环境问题的重要措施。从廊道的结构特征出发,对河流生态廊道的基本设计原则进行探讨,指出河流生态廊道的设计应以有效完成其功能为前提,在实际设计中应综合遵循适宜的廊道宽度、增强廊道的连通性、提高景观空间异质性等原则。  相似文献   

7.
生态廊道是人与环境互动所呈现的实质面貌,随着时间的演进有不同空间地景的动态变化。在倡导生态城市的今天,如何降低道路工程对物种活动的冲击,正考验着环境可持续发展精神。本文从环境可持续角度,根据生态廊道设计方式,探讨了降低道路工程生态冲击的基本向度。  相似文献   

8.
文章针对当前安微生态省建设现状,分析影响生态省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并以生态创新为理论基点,提出在工业、农业等经济活动中积极推进生态技术创新,围绕安徽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制定各项绿色制度.培育创新、文明、健康的生态观念的生态省建设策略;旨在为推进安徽可持续经济发展,实现生态安徽的战略目标提供方法参考.  相似文献   

9.
构建生态安徽是生态文明在江淮大地的有力彰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诉求,是打造文化强省的战略需要,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深刻表征。生态安徽攸关江淮儿女的生态福祉。在构建生态安徽进程中,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发扬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培育具有生态意识和良好环境素质的生态公民。惟其如此,方能为生态安徽建设添砖加瓦。  相似文献   

10.
江苏沿海地区正在承受高质量发展和资源约束的双重压力,综合测算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和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分析“三生”功能空间演化的生态效应,能够为空间优化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江苏沿海地区生产空间减少1 921.41 km2,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分别增加1 468.60 km2和452.81 km2。(2)2000—2020年,连云港、盐城两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增加1.02×109元和4.33×109元,南通市减少1.39×109元,同期3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值分别为0.008 8、0.006 1和-0.011 3。(3)2000—2020年,连云港和盐城“三生”功能空间转移的生态正效应大于负效应,南通则相反。生产空间转为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改善的驱动因素,生产空间转为生活空间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江苏沿海地区在后续规划中应根据生态效应的驱动因素,适当调整“三生”功能空间,推动该地区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通过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权法、产业聚集指数,对淮河生态经济带25个地级市产业承接能力和承接行业进行了研究,并采用GIS空间技术,揭示了产业承接能力及其各影响要素的空间格局。结果显示:(1)淮河生态经济带内产业承接能力整体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三大片区中,中西部内陆崛起区产业承接能力最差。(2)地区发展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潜力对产业承接能力的影响最为显著,较低的产业发展成本是经济带吸引产业转入的主要优势之一。(3)经济带当前的产业承接方向以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结合国家相关政策,建议淮河生态经济带产业承接方向由劳动密集型向战略新兴产业转变。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上游经济带与生态屏障共建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江上游地区既是我国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也是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地区,这一地区在西部大开发中同时承担着建设长江上游经济带和流域生态屏障的双重任务。当前,在地方权益的支配下,上游地区采取的仍是以单纯追求区内经济发展为主的开发方式,流域生态屏障建设的主体仅是中央政府,导致上游地区生态功能恢复缓慢、新的破坏仍在继续,这样的现状使我们有必要将经济带与生态屏障作为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并列系统,将其放在一个更大的区域系统中研究,真正实现“在发展中共建,在共建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持下,采用风蚀输沙率模型、沙尘空间传输模型和成本分担模型,对黑河下游重点生态功能区防风固沙服务功能的辐射效应进行评估,并以辐射效应结果为支撑,研究制定该区的生态补偿方案。结果表明:(1)该区生态系统防风固沙服务辐射范围达120.5×104 km2,辐射效益达89.94×108 CNY;(2)2006年研究区应获得的生态补偿总金额为2625.525×104 CNY。受惠最多的内蒙古自治区需支撑的生态服务补偿金额达887.25×104 CNY,占总补偿金额的33.79%;受惠最少的上海市需支付的生态补偿为3.15×104 CNY。  相似文献   

14.
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区和传统工业生产基地,淮河流域污染严重,治理污染刻不容缓。由于淮河最主要的污染源来自工业企业,本文着重从工业企业这一微观角度出发,引入绿色营销的概念,分析了企业加强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并通过对企业实施绿色营销的博弈分析,指出绿色营销是企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牧民生活成本高、生产技能差、地区缺乏产业支持、青海财力有限和生态保护困难五个方面对三江源生态移民高成本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川西北高原牧区是我国八大牧区之一,也是全国三大林区之川西林区的主体,还是我国第二大藏区、"西电东送"的重要基地,是生态脆弱区域和生态关键区域,其独特的生态地位、生态价值和战略意义,使其成为西部生态建设的先行区。经过西部大开发十多年来的生态建设,取得许多积极成果,同时也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转型任务:沙化及荒漠化继续向东蔓延,人口压力和牲畜超载依然严峻,资源开发与生态建设矛盾加剧,生态建设与牧区发展未能有效链接等。川西北高原牧区新一轮生态建设的努力方向和政策深化方向是:转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构建易于操作的生态补偿机制,创新生态建设投融资机制,借鉴对口援建方式推进生态建设,继续深化前十年的生态建设政策等。  相似文献   

17.
从生态建设的经济、社会、生态环境3个方面选取16个代表性指标,基于多指标面板数据,运用熵权法与函数型分析相结合方法对长江经济带2006—2017年的生态建设进行动态评价,深入分析各地区生态建设的变化趋势,探讨函数型综合评价在生态建设中的应用价值。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地区在2006—2017年期间生态建设上升趋势明显;生态环境水平:东部地区呈U型分布,中西部地区呈上升趋势;生态保护和压力:东中西不断上升,且变化趋势相似;经济和社会因素对生态建设影响最大,其次为环境污染和环境治理;生态建设的发展状况与经济建设有一定的趋同特征,且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对于近两年生态建设发展状况,11个地区上升变化趋势相似。总体而言,函数型综合评价模型对长江经济带的动态生态建设情况分析有效且合理。  相似文献   

18.
水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环节,是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论文基于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构建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结合物元模型对黄河流域9个中心城市2009年、2012年、2015年和2018年的水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综合评价,进而对区域差异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太原、郑州、济南、青岛和呼和浩特的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对较好的成果;西宁、兰州、银川和西安的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有着较大变动幅度。研究结果可以为黄河流域中心城市下阶段水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为实现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打下牢固的生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