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队伍的不断扩大,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越来越多。国内专家学者对新生代农民工的研究基本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状况、消费水平及结构、社会保障、进城务工原因、农民工自身及其子女的教育以及户籍制度等问题。很少基于个体研究新生代农民工的可就业能力,所以本研究主要就是基于新生代农民工的个体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2.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是近年来开始凸显的社会问题。2008年以来,国内关于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领域的研究,主要考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稳定性、质量和教培等相关内容,对就业心理状态、政策实施效果和返乡就业创业等方面的研究不足,应加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2011年针对辽宁省沈阳市964名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利用最优尺度分析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和就业前接受培训情况是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显著因素.同时,不同年龄、不同学历水平、不同技能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差异,需要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4.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主力军。但是,在经济转型发展时期,各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新生代农民就业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因素和就业环境影响,要想获得良好的就业机会,需要提升非农就业能力,转变非农就业思维定势和方向,探索经济改革时期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转型之路。本文通过分析新生代农民非农就业存在的困境与问题,给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当前个体资源贫乏、组织资源缺失、环境资源不均的形势下,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仍得不到根本改善,要在社会资本理论的指导下,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改善新生代农民工社会资本结构的劣势,进一步扩宽其就业途径。  相似文献   

6.
以花垣县两河村为例,在新生代农民工城镇化就业困难的现状下,研究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探索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问题的路径,以实现城乡多元化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7.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宝贵人力资源.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高低对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来说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在对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作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发展职业教育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对策措施,以期待为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城市化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辽宁省沈阳市、大连市、丹东市、朝阳市等地区的363位新生代农民工为调研对象,基于可行能力理论,实证分析了辽宁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质量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进而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9.
就业能力的提高是实现农民工群体实质性城市化的重要保障,是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农民工群体就业整体上处于次属劳动力市场的困局源于多元要素结构化下的就业能力困境。研究从制约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制度环境问题、社区支持问题及农民工自我培养问题等角度解析城市化效应下农民工就业能力提升的困境;并给出优化宏观维度的制度环境,规范中观维度的社区支持及强化个体维度的农民工自我增能等提升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0.
数字素养是农民工融入数字社会,提升就业质量,享受数字红利的关键。文章基于2018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问卷数据(CFPS),考察数字素养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并深入分析不同维度数字素养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差异性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素养对农民工就业质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问题并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2)“技能学习类”数字素养对农民工就业质量的提升效应显著高于“社交娱乐类”数字素养。(3)数字素养对新生代农民工及受教育程度较高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的促进作用更明显。(4)数字素养能够显著促进人岗匹配、维护和拓展社会资本,进而提高农民工就业质量。基于以上研究结论,提出应将数字素养纳入农民工职业能力培育体系、实现数字素养培育的群体适配性、规范数字就业平台以保障农民工高质量就业。  相似文献   

11.
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群体,他们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出生在农村,读书在城里的农村人.其就业情况不容乐观,本文在详细调查研究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现状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健全制度保障、发展职业教育、建立统一的劳动力就业服务体系等一系列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具体举措,切实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就业.  相似文献   

12.
新生代农民工是否能够成功实现市民化,不但取决于其市民化意愿,还取决于其市民化能力,两者缺一不可。中国农民工在市民化方面表现出强市民化意愿与弱市民化能力的强烈反差,科学构建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指标体系并对其进行测量评价,对明晰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现状,提升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及城市融合等3个方面构建了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2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农民工市民化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江西省1 056位农民工的实地调研数据,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对中小城镇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及其空间分异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对策建议。研究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总体偏低,不同维度的市民化能力发展不均衡,城市就业能力最强,土地退出补偿能力次之,城市融入能力最差,受教育程度、工作年限、月工资收入、交往对象、住房类型、土地流转数量和土地征用数量等是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能力偏低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能力水平大多处于中等水平,存在一定的空间分布差异,除九江、南昌、赣州和吉安等4个地级市达到平均水平外,其他7个地级市都在平均水平之下;大多数地区不同维度市民化能力都趋于一致,发展较为均衡。最后,分别从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土地制度和空间分异的视角提出相关对策,认为要全面提升新生代农民工总体市民化能力水平,实现地区均衡,就必须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改革城市就业制度,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就业能力;通过提升社会资本,降低城市融入成本,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城市融入能力;改革农村土地制度,盘活农村土地资产,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土地退出补偿能力。  相似文献   

13.
本文将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的主要因素归纳为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特征以及岗位特征三个方面。基于对四川351位新生代农民工的实地调研资料,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个体特征、人力资本特征以及岗位特征都对其收入产生一定影响。性别、婚姻状况、教育程度和所处职位四个因素最终影响新生代农民工收入状况。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在就业方面存在着缺少技能、就业信息不对称、不懂法律等问题,严重影响了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进度。分析了黑龙江省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现行策略,根据农业劳动力市民化的一般理论以及公共服务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辽宁省城市农民工调查数据,对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就业去向进行分析,从而为她们的城市就业状况提供素材。研究发现:新生代女性农民工的就业状况总体比较差,表现在工作时间长、休息时间短、工资低等方面,受教育年限是影响新生代女性农民工就业去向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工作年限次之。  相似文献   

16.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突出矛盾与解决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发展转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也面临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研究、分析我国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以及与上一代农民工的差异和变化,对调整、完善我国农民工就业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对辽宁省三类城市的656名在城务工新生代农民的创业选择意愿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型就业意愿与其人口学特征、个人家庭经济状况、社会网络状况、务工经历中的人力资本提升等4个方面相关。其中,受教育程度、家庭耕地面积、外出务工的朋友个数、有亲朋好友担任公务员、教师、医生以及与当地人的融洽相处等变量与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型就业意愿显著正相关;新生代农民工不同年龄阶段、是否拥有技能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型就业意愿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新生代农民工是否参加培训、月工资收入水平与创业型就业意愿显著负相关;新生代农民工的创业型就业意愿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城市融入是其社会发展权的重要内容。文章以阿马蒂亚·森的"可行能力"理论为探讨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新视角,基于杭州市下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实证调研,对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的"可行能力",从个人期望、健康能力、经济机会、参与能力、社会权利五个维度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新生代农民工个体融入期望高但相对剥夺感较强,健康能力因长期高强度劳动而弱化,经济收入尚可但就业机会不平等,主动性社会参与机会少且组织生活边缘化,社会权益保障因城身份边缘化而无法实现。社会发展新常态下如何破局,必须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个人层面形成整体性"合力",培养新生代农民工的"可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持续不断加剧的"民工荒"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的整体环境并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他们仍然面临着就业技能缺乏、就业市场竞争激烈、就业制度化壁垒稳固、就业保障机制不健全等。新生代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改变需要提升其就业技能、增加就业机会、消除就业壁垒、完善就业保障机制等,这就需要政府、企业、社会和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共同的努力才能有效解决。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2016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运用MLogit模型,将职业选择划分为职业类型和就业身份两个指标,分析教育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的影响及其作用途径。研究发现:第一,较高的教育人力资本能够显著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选择能力,这些职业包括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及商业和服务人员;第二,不同教育人力资本对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身份影响存在差异,表现在初中教育程度对自营劳动者身份具有显著影响,高中学历对雇主身份的影响概率更大,而专科及以上学历则对受雇职业身份具有显著影响;第三,进一步探讨发现,互联网使用是教育人力资本影响新生代农民工职业选择的作用途径,即教育人力资本可以通过显著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互联网使用率来增加其选择更高层次职业的机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