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异常之大,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建立健全“坚持市场导向、依托政府力量、扩大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位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就业机制,这是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体质和形势的总体框架。本文以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对结构性矛盾下高职就业服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西藏自治区是全国最后一个"告别"高校毕业生计划分配的省份,目前正在形成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为主的就业机制,这对西藏的高职院校而言既是一种机遇,也是一种挑战。本文通过对西藏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提出了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促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目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既确立了毕业生的就业主体地位,也赋予学校就业指导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我国本科院校办学起步较晚,就业指导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至今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前,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推荐、双向选择"的就业政策既确立了毕业生的就业主体地位,也赋予学校就业指导的责任和义务。但由于我国本科院校办学起步较晚,就业指导教育仍处于摸索阶段,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要,至今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辅导员引导大学生就业问题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倩  魏俊玲 《河北企业》2011,(10):80-80
<正>毕业生就业率,是判定一所高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指标,是高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随着招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近年来的连续扩招,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用人单位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选择相应进入了"海选"阶段,但毕业生相对滞后的就业观念、较差的就业能力、脆弱的就业心理、空虚的精神追求、匮乏的诚信意识等严重影响了高校毕业生顺利地就业。在这种态势下,高等学校辅导员在就业工作中凸显关键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针对当前金融危机和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不断增加的就业严峻的现实问题,在分析金融危机和我国当前经济运行情况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本文指出政府、用人单位和高校应承担起责任,加大力度拓宽就业渠道;学校应设置满足市场需求的专业;高校急需建立高校毕业生社会服务体系;社会及用人单位也要与时俱进;大学生要建立理性的就业思维等方面探求破解对策。  相似文献   

7.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我国就业问题中的核心问题。本文从阐述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企业的现状出发,剖析了劳动力市场需求矛盾的根源,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对接企业的因素,指出应正视高校与企业联合办学中的弊端所在,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与企业人才需求对接机制,以促进社会需求和就业良性互动,提升人才素质,形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实现高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人才需求良好对接。  相似文献   

8.
对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的目标是实现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人尽其才。职业指导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结果,对高校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应包括毕业前和毕业后。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开展职业指导工作应以学生为本,以仁爱之心,尊重学生的人格特征和多元价值观,体现人本主义关怀。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力量结合,在就业观念、就业政策、就业心理、就业信息、求职技巧、社会适应、职业道德、创业教育等方面对离校未就业毕业生提供指导和帮扶,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立足社会,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9.
那佳 《中国就业》2008,(12):39-39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年轻、思想活跃、创造性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是个人发展、家庭稳定和社会和谐的重大问题。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人数在逐年增多,其就业问题也成为了社会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大学生就业实现了“双向选择”。“双向选择”一方面增强了大学生就业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让大学生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就业压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就业体制已经转向了“双向选择”和“自主择业”;全国各大高校实施扩招政策,大学生的数量与日俱增,大学教育也由此从精英教育转变成了大众化教育.这进一步导致了我国大学毕业生数量日益增多,劳动力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显著.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对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授予学生高深的知识,并内化为其自身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这是全面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就业能力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就业能力的提升,是使大学生在的就业竞争中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苏北新建高校的办学定位是为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严峻的就业形势倒逼苏北新建高校必须重视培养毕业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毕业生、高校与政府以及用人单位应共同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造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
陈晓军 《中国就业》2012,(10):16-17
在二十年前,大学生无疑是知识分子或者社会精英的代名词;但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由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时期,相应的毕业生就业也由原先的计划分配逐步转变为双向选择就业,即毕业生自愿选择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成为目前主要的就业形式。近年来高校扩招,普通高校毕业生大量增加,给社会带来无穷的生机和活力。  相似文献   

13.
从容  袁伟 《价值工程》2010,29(29):216-217
本文针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严峻形势进行归类分析,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通过对就业的经济环境、用人单位高校毕业生的素质、高校培养等因素的分析,剖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结合原因从改善经济环境、改变用人单位观念、提高毕业生自身素质和改革高校教育入手,来缓解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4.
朱琳  朱建军 《价值工程》2010,29(14):107-109
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着社会、个人、家庭、学校和用人单位等方面的风险因素,降低就业风险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文章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主要针对高校的各项促进就业的措施,运用熵权法确定其权重,并结合TOPSIS法以南京5所高校为例进行定量的效果评价,旨在为高校实行促进、保障毕业生就业的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桂桢 《中国就业》2012,(12):6-7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青年就业。从我国情况看,青年就业问题,现阶段主要体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近10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2012年达到680万人,明年将突破700万,就业总量压力持续加大。与此同时,一些高校的专业结构与市场需求不适应,一些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与用人单位需求不相适应,就业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当前,受国际国内经济因素影响,部分行业用工需求下降,进一步加大了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相似文献   

16.
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成因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形成,大学生就业已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到市场调节方式的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要形式。随着大学毕业生规模日益扩大.以及比较严峻的就业市场,大学生就业问题提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  相似文献   

17.
自1999年我国实施"高校扩招"教育改革政策以来,一方面确实达到了当时"带动内需、刺激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缓解就业压力"的扩招目标,高等教育的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另一方面,我国的就业政策也由"包分配"方式转向了"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方式。近些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逐渐加大,俨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关系经济发展之大问题。数据显示,199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仅为159万人,而201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了749万人。16年的时间内我国高校毕业生增长了近5倍,随之带来的则是越来越高的大学生失业率。  相似文献   

18.
独立学院作为一种依托普通高校(母体学校)教育资源,采用民办机制运作的本科高等学校,在国家积极鼓励的政策下和支持多种形式办学、高校大幅度扩招的背景下,得到了迅速发展,已经成为本科教育的重要力量。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独立学院学生就业形势更是如此。而且由于独立学院自身的特殊性,他的就业情况不仅是家长和学生所关心的问题,也是社会各方面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9.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问题。导致就业难的因素有很多,包括社会问题、学校培养、家庭因素以及学生个人综合素质能力等。经笔者调研发现,每年招聘季总会出现用人单位扎堆宣讲,学生参与人数少的怪现象。根据河北省部分高校大学生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当前就业岗位数量与毕业生数量并没有很大差异,而"企业招聘难"、大学生"就业难"现象的出现,与高校就业引导以及学生就业价值观有很大的关系。高校就业指导应提出精准就业指导途径,为就业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影响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学生自身,另一个高校.大学生要掌握综合素质的内涵.积极锻炼和提高自己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高校要明确办学方向,加快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加强内涵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层次,着力构建新时期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体系,积极引导毕业生就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