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解制度主要包括民问调解、行政调解和法院调解.它属于一种行政救济途径,是指当公民的权益受到行政机关侵害时或可能受到侵害时的防卫手段和申诉途径,建立完善地行政调解制度对于监督行政机关的侵权行为以及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行政调解的角度阐述与相关救济途径的分工.  相似文献   

2.
3.
本文从行政调解的概念出发,力求界定清楚行政调解的主体和范围,以更好地把握行政调解制度;对行政调解的类型及现状进行了简单的论述;同时就行政调解的作用作了着重的论述,强调了行政调解的特点和积极作用;最后,笔者就行政调解所面临的问题,从宏观、微观上以及立法上做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4.
环境纠纷行政救济机制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环境纠纷行政救济途径主要包括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和环境信访引发的行政处理机制。行政调解是国家行政机关运用调解,促使双方当事人友好协商、解决公害纠纷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5.
环境问题的复杂性使得环境侵权纠纷不同于传统的民事纠纷,传统的民事纠纷的解决途径在面对环境纠纷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本文基于环境侵权纠纷的特殊性以及私力救济和社会救济功能乏力,突出了对行政调解机制的现实诉求,分析了当前环境纠纷行政调解机制与诉讼机制协调不力的现状,并从设立专门的调解机构,提升行政调解的公信力;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重新设定行政调解协议的效力;介入司法监控程序,遏制行政权的扩张;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将行政调解与诉讼机制的衔接纳入理性轨道等方面入手,以寻求行政调解机制的优化路径,促进其与诉讼机制的衔接,从而更好的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相似文献   

6.
行政裁决作为行政机关解决特定民事纠纷的一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行政权和司法权的融合。目前存在的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行政附带民事诉讼三种司法救济方式尚不能很好地发挥行政监督和当事人权利保障的作用,而当事人诉讼不失为一种值得我们考虑和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7.
佘俊凯 《魅力中国》2009,(16):41-42
作为内部管理手段的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对违法失职或违反纪律的国家公务员的一种法律制裁措施。公务员惩戒处分应有充分适当的救济途径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普遍做法。在法国,公务员不服惩戒处分可以采取行政上的救济手段和审判上的救济手段。美国的公务员权利救济方式有行政系统内部救济,也有司法救济,还有程序性权利保障。在我国,受法律法规规定的限制,公务员行政处分救济制度还不完善,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8.
9.
刘斌 《理论观察》2010,(4):89-90
以法院为主的司法调解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激活民间大量可以赖以利用的调解资源,将民间调解、行政调解等纳入大调解框架,构建以法院为枢纽的双向交通的立体化调解格局是破解调解难题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10.
在分析我国现行行政强制执行救济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有关行政强制执行救济的理论和制度,构建了我国行政强制执行的救济制度。具体来说包括对行政机关自力执行的救济和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救济。  相似文献   

11.
李斌 《开放潮》2006,(11):70-71
行政指导是指行政主体在职责、任务或其所管辖的事务的范围内,为适应复杂多变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需要。基于国家的法律原则和政策,在行政相对方的协助下,适时、灵活地采取非强制手段,以有效地实现一定行政目的,不直接产生法律效果的行为。随着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政府改革的日益深入,行政指导这一柔性的行政手段开始在我国广泛运用,并在改善政府形象、降低行政成本、促进民主发展等方面发挥出积极的作用。但我们在欣喜的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它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诸如随意性较大、透明度较低、责任不明确、权益纠纷不断等等。但因此而否定行政指导是因噎废食的作法,因为它毕竟体现了现代政府管理民主化的发展趋势。理性的作法不是将行政指导弃之不用,而是完善这一制度。  相似文献   

12.
调解是我国民事诉讼中最具特色的处理民事纠纷的传统方式,曾经得到西方国家的肯定并被誉为“东方经验”而加以学习借鉴,然而在审判方式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调解这种在中国源远流长的制度,正在面临社会转型期的混乱和困惑,有些已失去了以往的作用和效果,有些则受到了怀疑和挑战、甚至成为改革的对象。  相似文献   

13.
我国旅客列车晚点时有发生,旅客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而"铁老大"却以"于法无据"为理由不予赔偿,这给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带来了很大障碍.怎样才能有效地保障旅客的合法权益,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14.
先行调解自2013年实行以来,到目前已经有五年的时间,由于对其主体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实践中的混乱。文章对先行调解的主体进行研究,主要介绍了先行调解制度的相关基本内容、先行调解主体的现状,对先行调解的主体进行梳理,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通过比较不同学者的观点、考察国外相关制度的现状,并结合最高人民法院最新出台的相关意见,分析了法院在先行调解主体中的角色分析,并提出由法院外的力量即特邀调解人员作为先行调解的主体。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对"技术"的深入分析指出,"技术"表达的不仅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还通过技术的物质化、规范化表现为生产资料、生产规则、操作程序,对制度的构建、分工的演化等构成影响,从而具有了制度和分工的含义。  相似文献   

16.
当今世界民营化正迅速席卷全球,我国公共行政的民营化在体制转轨的征途中艰难行进。在行政法学的视野中,民营化的过程必然是公权力机关对私权利主体的更加重视与尊重。在这一背景之下,类似于行政合同、行政指导、行政协作等非强制性的行政活动方式将被广泛运用。本文首先比较了行政合同和民事合同,从民营化过程中签订的合同的性质入手分析现今基于此的司法救济制度。并指出应借鉴英关普通法中将政府在公共事业民营化中签订的合同原则上适用于普通契约法的规定。同时加强司法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7.
2010年后我国正式进入社会主义法治社会,而社会主义法治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保障。构建和谐社会,业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主旋律。和谐社会的理想目标并不是消灭各种矛盾和冲突,更不是无视这些矛盾和冲突的存在,而是要建构一个科学的、合理的化解矛盾和冲突的法律机制和社会机制,强化社会和国家消化社会矛盾的能力。在解决社会纠纷的各种机制中,除司法审判外,各种形式的调解是其重要的形式,尤其是民事调解制度,在各类民事纠纷的解决中起到了巨大作用。笔者在本文中通过对我国现行调解制度的分析,结合相关法条,对我国民事调解制度建设健全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王天兰 《发展》2009,(5):112-113
环境救济制度符合法律责任的精神实质,即打破交易壁垒,降低交易成本,强制追究环境法律责任,益于环境保护和治理,防止其负面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李松龄 《南方经济》2002,1(1):22-27
所有权制度的基础是稀少性,分工与专业化的原由是交换(斯密的观点),交换制度之所以必要,也是因为稀少性。效用价值论因为具有稀少性的特征,能够解释所有权与分工的制度安排。劳动价值论被引入稀少性的概念之后,也能够解释所有权与分工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