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家庭养老为主的传统养老模式难以适应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老人养老需要多样化。文章介绍了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社区养老,提出发展"嵌入式"养老,引进长期照护制度,拓宽"医养结合"新思路,强调政府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充分利用农村现有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精神、情感等服务,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相似文献   

2.
日本社区老年服务制度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飞速的进步,但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在健全与完善社区养老服务工作的过程中,日本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关注的。日本是全球老龄化进程最快、老龄人口比例最高的国家,据此日本政府建立了以年金-医疗-护理为核心的老年福利体系和以家庭养老为中心、以社区老年服务为补充的老年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3.
文婧 《特区经济》2020,(1):86-89
日本是亚洲国家中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虽然真正进入人口老龄化是70年代,但是他们从60年代开始就已经着手布局社会保障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的构建,不可谓不高瞻远瞩。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经营和发展,日本已经成功构建并不断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养老服务模式,从机构养老到居家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相结合,再到社区综合照护体系,力图让老年人在自己习惯居住的社区,有尊严地走完生命的最后历程。我们可以学习日本的成功经验并吸取他们失败的教训,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4.
姜旭 《北方经济》2014,(7):68-70
正在我国,传统的养老方式主要是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现实中,由于巨大的工作压力、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以及人们思想的转变,家庭养老有下降的趋势。从老年人的情感需求、养老机构的自身发展和社会上负面的例子等方面来看,机构养老也存在很多问题。而发展社区养老的主要优势在于,老年人不用离开自己生活的环境,覆盖面广。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  相似文献   

5.
解决工作与照护难以平衡的问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在老龄少子化程度急剧加深的背景下,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尤其是独生子女一代正面临工作与照护“双肩挑”的挑战。日本是进入老龄化社会最早的国家之一,针对工作照护“两立难”困境,日本政府以照护休假制度和介护保险制度为基础,通过建立政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间的良好协作机制,融合时间配给、照护服务和经济补贴等福利手段构建了工作和照护两立支援体系,提升了老年人照护服务的供给水平、减轻了劳动者的家庭照护压力、对抑制照护离职问题成效显著。借鉴日本工作和照护两立支援体系经验对缓解我国老年人长期照护压力、解决工作和照护两难问题、建立完善我国以家庭工作平衡为目标的家庭政策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逐步形成了机制健全、法律完善、组织完备的服务体系。本文对国外已有的社区养老模式进行系统的剖析和归纳,为确定我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的思路和策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我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但社会养老体系建设却还处于初级阶段,还有很多的理论与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日本作为邻国,应对老龄化的成功经验对我国来说具有现实借鉴意义。当前必须以居家养老为核心,重视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立专业人才培养制度体系、培养高素质养老服务人才,把老化预防与康复作为我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多元化养老主体的发展方向,才能促进我国社会养老体系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徐祖荣 《杭州研究》2010,(1):156-158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的变化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养老方式从家庭养老走向社会养老是大势所趋。社区则成为社会化养老服务的最佳载体。本文分析了杭州人口老龄化现状、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的困境,提出了杭州完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的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制度化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正>社区养老的必要性1.传统的家庭养老方式受到挑战目前,我国广泛研究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家庭养老以代际养老的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根基深厚。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这一传统模式受  相似文献   

10.
据我国老龄委最新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2亿,预计2025年为2.9亿,2050年为4.1亿,日益膨胀的老龄人口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一些影响,如何解决城市老人的赡养问题引起政府,非政府组织及有关学的关注,本从城市家庭养老功能减弱,社区养老的优越性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等方面对城市养老模式的转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客观上要求文化建设加快步伐。社区公共文化是我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指出对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进行研究的现实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外公共文化服务模式的研究。进而探讨国内城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我国人口结构发展趋势预测,2022年我国老龄化率将达到14%,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到2030年前后老龄化率将达到20%,进入超级老龄化社会。随着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口高龄化不断上升,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及其比例将由2020年的4564万人和17.11%上升到2030年的6953万人和17.44%,至2050年进一步上升到12606万人和22%。失能半失能老人规模的快速扩大,将引发老年照护服务需求激增,按照90%失能半失能老人由家庭照护、10%由机构照护估算,照护机构护工需求将由2020年的33.8万人增加到2030年的52.2万人和2050年的101万人。考虑到家庭小型化趋势和“421”家庭普遍化趋势,未来由社区、家政、养老机构和医疗护理机构提供照护服务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将会不断提高,老年照护所需护工的规模还会成倍增加,当前的护理人才教育培训机制远不能满足未来老年照护服务的需求。满足未来规模不断扩大、质量要求不断提高的多层次照护服务需求,亟须健全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多元化老年照护服务体系,切实做好护理人才中长期培育发展规划,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3.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老龄化而采取的符合中国传统文化要求和国情的养老服务模式。推动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可持续发展是保障养老服务体系良性运转的关键之一。本文以北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与机构运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规模资源、经营环境、服务内容、组织管理和团队建设等维度进行分析,呈现了社区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状况,并结合发展理念、资源协同、供需匹配、产业信心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4.
发达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大都经历了长期历程,在养老保障制度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已有不少成功经验。从国情发展需要出发考察分析这些经验对于当前我国进一步健全养老社会保障法制体系、优化养老保险基金形成机制、探索社区化居家养老新模式,以及构建多元化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均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5.
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共识并落实于实践,社区养老是这一服务体系的重要一环,其关键在于整合社区资源、提升服务水平。本文对当前日间照料服务现状、存在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并对未来发展提出对策建议,为社区养老服务日间照料设施及其服务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以习总书记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指示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长期照护的国际共识和国际经验建构起理论框架,对成都市的长期照护试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长期照护保障的制度模式,包括资金筹资、失能评定、服务形式、支付标准和经办管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且对成都模式的五大特点进行了分析,即正名长期照护、激活有效需求、融入家庭亲情、评估简单适用、借助市场力量。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程度日益加深,传统养老方式的难以为继,老年人对生活质量的追求,都使发展智慧养老成为大势所趋。国外的智慧养老发展已经初见成效,而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对国外智慧养老的经验和问题的研究,能够对我国智慧养老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碧涛 《黑河学刊》2010,(9):153-154
严峻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带来的养老模式的选择及其效果俨然成为决定当代中国发展的关键性变量。经济转轨与社会变迁使得传统养老模式遭遇衰落和困境,而经济增长与人口转变的严重错位导致了中国“未富先老”的尴尬局面。如何化解高额养老成本和提高养老质量已经成为国家与社会面临的迫在眉睫的战略性难题。  相似文献   

19.
20.
<正>改革开放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老龄化人口迅速增长,同时社会的发展使得家庭规模缩小,养老模式也在由家庭养老向社区养老等养老方式转变。社区养老方式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了社区,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