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EDI最初是由美国企业应用在企业间订货业务活动中,其后EDI的应用范围从订货业务向其他业务扩展。其主要应用在国际贸易、海关、交通运输、政府和公共事业中。近年EDI在物流中广泛应用,被称为物流EDI。随着EDI逐步的成熟与完善,其在我国的应用也渐渐扩大,尤其在物流领域。尽管如此,相对于我国而言,它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法律层面的、技术层面的、效益层面的、管理层面的等问题。因此,这就要求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资金、时间、技术人员去研究,去完善,最终实现全国推广,各企业通用技术,以发挥出EDI的魅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ED(I电子数据交换)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具有战略意义和巨大商业价值的贸易手段,并正在引起贸易方式的重大变革和结构型的商业革命。为了适应EDI的发展,从1990年开始,我国对这一基于电子数据的处理及先进通讯网络基础的技术加以研究。EDI的应用和发展,势必对中国港口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EDI技术及其在港口中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和阐述,对EDI的经济效益进行分析,可找出现实应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崔巍  孔巍  双立川 《经济论坛》2003,(13):51-51
一、我国电子商务的后发优势1.跟随战略的低成本。电子商务的提出,最早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引入我国的整个过程中,我们存在着两个明显的后发优势:①技术引入。我国在电子商务引入的前期,主要学习和引入了标准增值网络(VAN)以及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等,这些必要的引入既缩短了我国与国外在网络技术方面的差距,同时也为电子商务的正式展开做了准备,如EDI技术在外贸企业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商务贸易的发展。②模式跟随。国外电子商务的发展模式主要有三种BtoB、BtoC和CtoC,我国主要选择了BtoB模式,并就其运行与盈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EDI技术在意大利的发展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EDI在世界和欧洲的发展状况按照欧盟的定义,EDI是“在两个系统之间通过电子手段并按照协议规定的消息(me。sage)标准进千]咱勺结构化数据的传输”,E[)I的消息为“一类有结构和有序的数据(商业、行政、技术或其它),根据由有效的立法机构批准的规则,通过电子途径传输,可以自动阅读和处理并能够清楚地加以解释”。通俗地讲,EDI就是一类电子邮包,按一定规则进行加密和解密,并以特殊标准和形式进行传输。EDI始于美国60年代。i968年在美国成立了旨在改进企业间商品文件交换方法的究委员会。1975年建立了第一个EDI标准。…  相似文献   

5.
EDI是英文EleitronicDataInterchange的缩写,我国的一般叫法为“电子数据交换”.因为这种信息技术可减少甚至消除贸易活动中的纸面单证和纸面资讯,因而又称为“电子单证”或”无纸贸易”。由于全球信息技术(IT)的蓬勃发展,国际经济合作的进一步深化,以及诸多贸易环节电子化的实现,促进了EIJI技术的发展。它有如大潮涌起一般,席卷全球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经济发达国家为了取得国际贸易优势,而纷纷认同和采用这种新兴技术,而使EDI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和欢迎。一、EDI的分类联合国标准化组织(IS(J)将EDI定义为“将商…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析了以电子商务平台体系为框架的电子商务系统各层次上具体技术的应用。介绍了J2EE平台技术、XML技术与EDI技术,并具体分析了XML相对于EDI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7.
一、基本情况 与其他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发达国家相比,德国尚属EDI“新兴国家”。前不久,一份英国杂志把德国比喻成“沉睡着的EDI巨人”。尽管如此,EDI已经在德国汽车、化工、钢铁、机械制造、电子电气、航空(制造与运输)、医药卫生、贸易、仓储运输、银行、保险、食品、批发零售等许多行业中得到了应用。 1995年,汉堡大学经济信息研究所对德国  相似文献   

8.
一、概述 进入90年代,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在美欧等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在应用方面,开始渗透到社会活动的各个方面。就总体而言,美国的EDI应用水平高于欧洲,在欧洲、西北欧国家(如英、德、瑞典、荷)的水平好于南欧国家。据统计,1995年欧洲有9万EDI用户,预计到2000年欧洲将达到30万EDI用户。  相似文献   

9.
据统计,我国虽然有61.2%的外贸企业通过Email和EDI的方式与业务企业进行业务信息的交换,56.4%的外贸企业已经可以通过Internet进行产品宣传和市场营销,但是在国际结算、国际货运、通关、检疫等环节的电子商务实施仍处于初级阶段。而新加坡、我国香港均建立了官方国际电子商务平台为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外贸服务。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种新型创新模式,员工驱动的创新(EDI)倡导自下而上的创新,要求普通员工参与决策,由此引发创新决策模式变革。研究发现,决策结构与领导力、人力资源管理支持和组织文化氛围是主要的EDI驱动因素。Web2.0和Web3.0等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对EDI影响明显,Klog、社交网络、虚拟社群等创造了新的组织情境,推动EDI员工虚拟合作与顾客融入。  相似文献   

11.
一、外贸EDI是标准外贸文件通过计算机处理与传送的技术EDI是英文ElectronicDataInchange的缩写,在我国大陆译为“电子数据交换”,在港台及海外汉语地区译为“电子资料联通”或“电子资料交换”。EDI究竟是什么呢?简要地说,EDI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系统(MIS)和通讯网络〔局城网络(LAN)及广域网络(WAN)〕基础上的关键性技术,是标准化、高科技和经贸相结合的最新产物。其最大特点就是将标准化的商业文件、通过通讯网络,实现计算机到计算机的电子文件交换。EDI不是简单地通过计算机网络将数据从一个单位传送到另一个单位…  相似文献   

12.
联合国贸易网络成立于1992年.由联合国贸易发展会议主办.目的是促进国际贸易效率.主要目标是世界贸易的大门向各个新的贸易商敞开.使得国际贸易的效率更高.竞争性更强.使得新的贸易商们能够有机会利用国际范围内的信息技术发展自己的业务。对每一个新进入贸易环境下的贸易商.联合国贸易网络提供尽可能在技术和知识上的经验和特长。  相似文献   

13.
美国电子商务发展概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宝辉 《经济论坛》2003,(17):52-53
一、电子商务起源于美国现代意义上的电子商务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因特网实现商用以后在美国出现的。其含义是指发生在因特网上的包含企业与企业、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商业交易,或者说是以因特网为手段对产品和服务进行宣传、购置和结算的经济活动等等。90年代中期,美国学术界才正式提出了电子商务(E-Busi-ness或E-Commerce)的概念,目前这一概念已在全球各地被广泛接受。但是电子商务的发展沿革实际上却可以追溯到70年代,也就是说,电子商务并非在因特网普及后凭空就出现了,而是有其深厚的发展基础,那就是应用了20多年的EDI业务。EDI(电…  相似文献   

14.
继电子邮件和因特网的广泛应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正积极推动另一重要的电子商业技术,即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的应用,并对政府机构采用该技术提出了具体要求。 在EDI的技术标准上,澳政府的基本政策是尽可能采用开放  相似文献   

15.
我国的个人理财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迅速,其业务在近两年也逐渐形成热潮,但同时却承受着外资银行在技术和服务上所施加的压力,在快速发展中呈现了很多了些许不足.分析我国个人理财业务中存在的差距,探索新思路、新策略,对我国未来个人理财业务的发展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什么是EDI?     
<正> EDI是英文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的缩写,译为‘电子数据交换’或‘电子资料联通’。这是在贸易、工业、运输等领域使用计算机及其网络处理业务文件的技术,起源于80年代初。在国际贸易活动中  相似文献   

17.
电子商务将会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从EDI到CORBA的电子商务技术亦日臻成熟。给出电子商务技术的一个轮廓,并探讨了企业电子商务技术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李霞 《外向经济》2000,(6):10-12
“无纸贸易”或EDI的概念,正在被我国的外经贸界人士所熟悉。它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目前,不仅在这些国家的国内贸易当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其国际贸易中运用得也相当普遍。不采用EDI技术的国家,就有可能被排除在这些发达国家的市场之外。因  相似文献   

19.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广泛运用,传统的要约承诺理论受到运用和解释方面的挑战.以EDI(电子数据交换)为例,作为一种被广泛运用的电子商务运作模式,其高效便捷和低成本的特点为国际贸易实践所肯定,它集中地反映了现代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国际贸易过程的电子化.但由此引发的一系列法律问题及对策却是我国法律理论和实践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本文主要以EDI为切入点,解读电子商务条件下传统要约承诺理论的适用问题,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完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同徽 《现代财经》2004,24(10):25-28
外资银行在我国的组织机构和业务领域不断拓展,我国金融领域的开放逐步深入,同时面对世界经济金融一体化和国内金融业体制上深化改革与业务上创新发展的内外环境,我国银行必将面临诸多的经营和管理风险,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既适应我国银行经营管理体制,又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银行内部控制系统,提高银行风险防范与自我控制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加快改革与谋求发展过程中的各种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