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肖怡  曹坤华 《特区经济》2000,(10):35-37
一、东门商业步行街区 东门老街商业区,作为深圳市政府规划推出的四大商业中心之一,经过近一年的全面改造,彻底改变了过去凌乱、拥挤、破旧、管理差、品味低的状况,终以其典雅舒适的街景环境、商店云集的市场氛围、风格各异的建筑群体、传统风貌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文化品味展现在世人面前。……  相似文献   

2.
<正> 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及二○一○年远景规划中提出建设现代化多功能国际性城市的奋斗目标.能否实现这个目标,取决于深圳的现状基础、发展条件与战略对策.深圳的现状基础已较以前有极大提高,但发展条件亦发生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成本飙升;中央对特区政策有所调整;区域优惠政策趋同化;香港回归在即等.面对这些变化,深圳如何争创新优势,迈向国际性城市?主要战略对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及要强化区际协作,构筑“大深圳” 框架.“大深圳” 内容包括“一点(香港)对接,三线(东、中、西三条发展轴)协作,扇面(珠江三角洲)衔接” 的空间联系模式.在这个空间联系模式中,重点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因为该区域包括了深港对接及除深港外的珠江三角区域与深圳的衔接.因此,在论述“大深圳”框架前,有必要对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未来走势作分析预期.  相似文献   

3.
黄盛 《特区经济》1996,(2):18-19
<正> 一、当前深圳总体经济形势分析 1995年是深圳经济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一年。沿续1994年深圳经济超高速增长趋势,在宏观调控的政策引导下,深圳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为23%,较1994年的30.1%下降了7个百分点。在具体经济指标方面,除深圳国内生产总值和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运行较平稳外,其他主要经济指标,包括工业总产值相对量、固定资产投资额相对量、实际利用外资相对量、出口总额相对量的月环比运行都有过较大的起伏,甚至出现过巨涨巨跌的局面,显示深圳经济在高速发展中已出现不稳定性和调整性的迹象。  相似文献   

4.
“发展才是硬道理,”这是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一个要点,也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圳的实践证明,这是一个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5.
<正> 一、亚太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格局,为东南亚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创造了良机,作为全国改革开放先头兵的深圳,应迎头赶上西太平洋地区经济发展的。特快列车”亚太地区,尤其是西太平洋地区,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增长最快、最活跃的地区。中国的经济发展既是亚太经济增长的一部分,又依赖于该区各国之间经济合作的加强。我国对外贸易的80%是同亚太地区国家进行的。自本世纪60~70年代以来,亚太地区按经济发展出现了三个阶梯。第一阶梯,以美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第二阶梯以新加坡、香港、台湾、韩国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第三阶梯是以东南亚和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在过去的25年,第一阶梯将其劳动密集型继而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给第二阶梯,从而使之“成龙”。现在,新一轮的资本、产业、技术由  相似文献   

6.
7.
8.
在深圳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上,于幼军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后5年的工作和任务作了简练而全面的概括,其中特别强调要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报告提出:“未来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新的更大发展,必须以新的目标定位,抢占信息技术革命的制高点,强化高新技术产业的先行优势,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持续推进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9.
<正> 随着特区政策优势的逐步弱化、投资成本的不断上升,深圳以“三来一补”为支柱的工业愈来愈受到严峻的挑战,工业投资率已由“八五”初期的44%下降到1995年的14.1%。由此可见,进行有效的工业结构调整,尽快建立起新的支柱工业已成为深圳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重大课题。 一、深圳进行第二次创业的产业选择 在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属于外缘工业地区,即靠接受发达国家的技术、资金和生产方式的扩张来进行工业化,是典型的以进口替代与出口鼓励相结合为主的快速发展工业的道路。这出就决定了东部沿海地区在经历了劳动密集型生产阶段以后,其发展方向和目标应该是工业的不断更新换代,逐步提高制成品的技术含量,从外缘向工业化中心地区发展,最终向“后工业社会”过渡。 从深圳来看,1995年其第一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2%,第二产业占52%,第三产业占46%。而工业内部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其比例高达80%,这表明大力发展资金和技术密  相似文献   

10.
在全世界人民载歌载舞迎接“千禧年”来临之际,恰逢中国经济特区成立20周年。回首20世纪的历史证明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伟大的国家,只有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洗尽屈辱、摆脱贫困、民富国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11.
张烈 《特区经济》1991,(3):16-17
<正> 改革开放10年,我国有一批城市朝着本世纪末全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挺进。在这些城市中,特区城市深圳是发展最快的一个。这个昔日工农业总产值只有几千万元的边陲小镇,当今在国际国内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深圳市在创办特区的1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年均递增49.0%,国民收入年均递增47.3%,工业总产值年均递增72.9%,农业总产值年均递增19.8%,社会商品零售额年均递增43.3%,预算内财政收入年均递增58.1%。所有这些均在全国提前跨进小康水平的城市中居首位。这就是所谓“深圳速度”或“深圳奇迹”。1989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15655元,按当年平均汇率换算超过4000美元,在全国城市中居首位,在世界上已达到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80年代的水平(如南朝鲜),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城市的成功范例。如果仅以这方面来肯定深圳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够的,其更深远的意义在于深圳目前与将来要成为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转换中心。  相似文献   

12.
13.
<正> 当90年代深圳经济开始转入发展成型阶段之际,有必要深入考察和分析深圳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认清深圳经济发展的未来主攻方向,以把握契机,顺利实现90年代深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一、深圳经济发展的环境问题过去十年,深圳经济以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47.1%,数倍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增长速度高速增长,初步形成了以工业为主,三大产业综合发展的外向型经济基础。深圳经济成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天时”与“地利”环境,则是深圳80年代成功发展的两大基本有利因素。  相似文献   

14.
15.
<正>深圳市委、市政府在深圳迎接“九七”香港回归,迈向21世纪之际,正在扎扎实实夯实发展的基础,并同时绘制迈向2010年的蓝图。笔者以为新的历史时期,深圳面临的内外环境十分有利,有许多机遇、有利条件,同时也有挑战。因此,需要正确解决一系列矛盾问题,处理好以下十大关系: 1、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深圳前15年的发展成就离不开改革开放,今后15年深圳要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发展规划的实施依然需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深圳许多特殊政策已成普惠,要增创新优势,突破口在于创造体制优势,要继续大力推进各项改革的深化配套,完善和健全已经建立的体制框架,创造秩序井然、生机勃勃的体制环境。今后要抓好五大体制改革,一是要重点推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工作,扩大国有企业改革的范围;二是要大力推进口岸管理体制改革,简化边防、海关、动检等管理,特别要改革深圳海港和空港两大口岸管理,按照国际自由港的模式,形成人、物进出畅通、高效的环境;三是要大力改革金融体制,创造国内外金融机构云集、形成资金洼地的条件;四是要改革劳动人事体制、社会中介组织体制和社会保障体制,为投资和经营提供可靠的中介服务;五是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实  相似文献   

16.
<正> 一、近期西太平洋经济圈的发展1、10年来西太平洋经济圈的发展。过去10年西太平洋经济圈的发展令人瞩目。世界“实物生产产业”增长中的2/3在本地区实现,其中钢铁和彩电的增长量分别占世界总增长量的78%和85%。这不仅是因为本地区人民的勤劳和高储蓄的传统,更重要的原因是在产业技术结合和世界市场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各企业重视“集团的共同工作”,以及在经营的组织中巧妙地揉入对策。许多成功的大企业正在推进“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进程。日本的国铁仍采用“国有化”,但通过经营权的分割,以竞争意识进行刺激,从  相似文献   

17.
周建明 《特区经济》1996,(10):14-15
<正> 一、传统优势及其发展变化深圳的传统优势是地理优势和政策优势.1、地理优势地理优势对深圳的作用主要在区位、资源和地缘政治及历史文化联系诸方面.(1)深圳区位优势的主要作用表现在:“区位因子” 之一是毗邻香港,可依托香港在经济增长极的经济扩张和辐射作用,促进深圳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深圳“区位因子”之二是地处我国对外开放最前沿,是我国大陆与海外经贸联系的桥梁和枢纽.背倚广袤的大陆腹地将为其提供巨大的资源、劳动力、资金,为其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同时邻近国际主要交通线(海运线),与台湾、香港、新加坡和东南亚各国的地缘联系十分紧密.在即将到来的环太平洋世纪和渐显雏型的中南经济圈(中国与东南亚、南亚诸国的经贸合作)中具有核心区位的作用;”区位因子”之三是内外便捷的交通,将广大的腹地和市场联结起来,从而使深圳成为经济增长和城市发展的区位约束点.可以说,区位优势是我国将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经济特区的主要因素,亦是深圳发展成国际城市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19.
<正> 深圳是在邓小平同志倡导下,全国最早建立的经济特区。伴随着特区经济的高速增长,口岸建设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建立特区前,深圳只有罗湖和文锦渡2个小口岸。1979年,从深圳口岸入出境的人员只有565万人次,入出境车辆只有9.1万辆次,进出口货物只有127万吨。建立特区后,中央、省、市政府十分重视口岸建设,16年来,共投资20多亿元人民币,兴建新口岸和改造老口岸。目前,经国务院批准的一类口岸12个,二类口岸5个,初步建立起了海、陆、空俱全的口岸格局,架起了通向国际市场的立体“桥梁”,有力地促进了对外开放。1995年,入出境人员达5670万人次,比1979年增长95倍,占全国的51%;入出境车辆达850万辆次,比1979年增长83倍,占全国的75%;进出口货物4144万吨,比1979年增长31.6倍,占全国的11.3%。上述数字表明,无论从发展速度还是从具备的规模来看,深圳口岸已形成大口岸格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 使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口岸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