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本文采用误差修正模型对我国八个经济区财政政策经济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各经济区财政政策效应存在明显差异,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财政支出乘数最大,东部沿海地区财政支出乘数最小;黄河中游地区财政收入正效应最大,南部沿海地区财政收入负效应最大,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自我修复能力最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大西北及大西南地区经济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较弱。本文的研究对于我国制定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财政政策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1996至2015年中国30个省区市的季度数据,通过构建MCSGVAR模型,考察了货币政策冲击对区域经济影响的异质性。本文的主要贡献是,在考虑了区域经济溢出效应的同时,刻画了货币政策制定以总体经济状况为依据的特点,克服了现有文献的局限性;使用省区市实际地区生产总值(GRP)季度序列,对货币政策冲击进行了结构化识别,提高了实证结果的精确度。结果显示,各省区市经济活动对货币政策冲击的反应趋势特征相似,但程度却存在差异;同时,这种非对称性还表现出一定的地域特征,并与“八大综合经济区”的区域划分方式吻合;累积来看,货币政策的产出效应在东北和黄河中游地区最为明显,在长江中游、北部沿海、大西南和东部沿海地区程度相近,在南部沿海和大西北地区则相对较弱。这一研究对准确测度货币政策效果、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美国区域调控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五个统筹”方针的确立,中国区域经济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构建完整的中国区域经济体系框架,怎样进行区域调控,是我国区域经济管理和调控面对的紧迫问题,更是摆在管理层和学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了美国3大地带、8大综合经济区、179个标准经济区和934个城镇群经济区的划分方法和功能以及由4层次经济区构成的美国完备的区域经济体系,并剖析了美国区域调控的手段和成功经验。通过借鉴美国经验,对构建我国区域经济体系及如何进行区域调控给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西部大开发以来,兰州经济区区内经济差异趋于缩小,但河西经济区区域经济差异急剧扩大,制定区域经济差异调控政策时,必须要着重解决好这个问题。引言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西部大开发以来,甘肃省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差异情况发生较大变化,在东、中、西三大经济带差异的普遍性下呈现出自身特征,引起学者关注。  相似文献   

5.
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将全省划分为中原城市群、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和黄淮地区四个经济区。由于自然禀赋、历史基础、政策取向等种种差异,各经济区发展一直不平衡,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过分扩大,对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种种不利影响。河南省应该在加强宏观调控、科学产业布局、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等方面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全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据国家计委有关专家研究提出,9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和改革开放将沿着市场化与国际化方向发展,从而形成新的格局。其特点是:一、根据各个地区的资源条件、经济技术基础和相互之间的经济联系,逐步在全国形成若干个由几个省、区组成的大经济区域。这样,可以从一个更大的范围考虑地区资源的开发,组织商品的生产与流通,规划地区经济的布局,发展地区之间的联合协作,从而使大经济区在中国经济生活中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层次,形成全国、经济区、省(区)3个层次有机联系的新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7.
2014年各区域经济增幅均呈稳中有降态势,但中西部地区增幅略高于东部沿海地区的态势并未改变,东北地区经济增幅回落比较大.展望2015年,东部发达地区由于转型相对较好,第三产业比重相对较高,因而经济稳定性比较好,预计经济增速与2014年基本相当.中西部以及东北地区经济由于资源型产业比重大、投资依赖性强,经济发展弹性相对弱一些,与东部地区增幅差将可能缩小,部分地区的压力仍比较大.建议:以居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创造相对合理公平的发展环境,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提高区域政策的有效性,以集群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促进区域间的协作,发挥发达区域对周边地区的扩散效应,使空间布局更加合理、有效.  相似文献   

8.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根据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区的金融发展现状,制定适合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区的金融政策,充分发挥金融的作用,是加快哈大齐工业走廊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对国内外金融支持促进经济增长的理论总结和对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金融支持存在的困难和面临的机遇的考察,提出了支持哈大齐工业走廊区域经济快速、协调发展的有关金融制度与金融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CGE模型,将全国划分为8大经济区域,对各区域实施碳税后的环境效应、经济效应和劳动就业效应做了实证分析。建议对8大区域实施共同但有差别的碳税税率,具体税率为:东北区域、北部沿海区域、黄河中游区城、西南区域、长江中游区域、东南沿海区城3~5%;大西北区域3~10%;东部沿海区域5~10%。  相似文献   

10.
中部崛起     
《投资北京》2012,(10):28-29
中部六省再获国家政策红利继2006年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后,国务院日前发布《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加快构建沿陇海、沿京广、沿京九和沿长江经济带,引导人口和产业集聚发展,促进经济合理布局。重点推进中原经济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武汉城市圈、环长株潭城市群等重点区域发展,形成带动中部地区崛起的核心地带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截至目前,中部六省各具特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发展新格局与成渝经济区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城市群的发展进入加速阶段;同时,未来五年,西部总体将进入人均GDP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这一时期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的发展阶段。在上述背景下,西部大开发“十一五”深化方向之一(西部大开发区域发展政策的深化方向),应是借鉴东部的重点推进战略,集中力量培育西部地区的增长极,对“十五”提出的西部大开发“三大地带”战略,进一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区分功能,结合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主体功能区建设等要求,划分“三大战略重点区域”(优势地区、生态脆弱地区、沿边开放地区)重点推进。成渝经济区是西部发展条件和已有基础均较好的地区,应在国家层面关注和川渝合作中,共建成渝经济区的繁荣。文章对成渝经济区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五个基地、一个屏障、中国增长第5极)以及面临的挑战作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彭万力 《中国外资》2008,(11):244-245
产业转移就是产业从高产业梯度地区转移到低产业梯度地区,产业转移也是促进中部区域产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我国沿海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是统筹区域经济协统调发展的客观要求,针对现阶段我国产业转移的特点,中部地区应采取相应的对策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区域划分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外部扰动发生时,中国各省经济运行状态差异较大,但是中央政府对各省实行的是统一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全国统一的调控政策落实到每个省时.各省反应不同,效果各异.本文按照有利于区域内部、区域之间协调发展的要求.采用外部扰动一致性标准重新划分经济区域,将外部扰动发生后经济运行状态相似、对宏观经济调控政策需求较为一致的省份划归为同一个经济区域.最终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被划分为5个经济区域:北方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区、东南经济区、西南经济区和西北经济区.本文最后指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针对各经济区域特定的经济运行状态实施差异化的宏观调控,使各经济区域达到各自的均衡.  相似文献   

14.
宏观调控、西部大开发与税收政策选择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明显落后于东南沿海地区,除了历史和自然因素外,包括税收政策在内的国家政策效应及由此而产生的结构不合理是主要因素。研究和制定符合西部实际的税收政策,是推动西部地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区域经济领域发展即有不平衡不充分的表现。在改革开放之初,考虑到当时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基础、对外开放条件以及整个国民经济面临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东部沿海地区优先发展的战略,这种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战略的结果使得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之间的差距逐渐拉大。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起来之后,为了协调推进  相似文献   

16.
南楠  温思凯 《金卡工程》2009,13(10):189-189
在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泛珠三角"经济区最具备率先构建世界级经济圈的条件和可能.但由于存在区域非均质发展效应,则会出现"越发达的地区越发达,越落后的地区越落后"的局面.因此,探讨发展"泛珠三角"区域经济的最优路径和方式迫在眉睫.在政府主导下实施多元合作战略,运用经济干预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规划,充分利用有利的地理优势、人口优势、资源优势、产业梯度优势,实现区域内要素合理流动、产业结构升级、整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17.
构建中原经济区,打造我国中部地区的战略支撑平台,是推动我国中部省份整合发展的重要手段。中部地区的崛起是国家经济重心多极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现国家经济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在区域经济发展的众多因素中,文化作用于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在建设中原经济区中引入文化要素,对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甘肃省资本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海涯  李琦 《甘肃金融》2006,(12):23-26
在经济发展中,资本市场作为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已与区域经济融为一体,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西部区域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制定适当的政策,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培育和发展资本市场,不仅能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市场性的长期资本,而且有利于西部地区经济的货币化、市场化和可持续发展,必将对促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201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重点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长吉图经济区、哈大齐和牡绥地区等区域发展",牡绥地区被首次写入国家五年计划,意味着牡绥地区由省级重点发展区域提升为国家重点发展区域,上升为国家战略;2012年3月,牡绥地区被写入《东北振兴  相似文献   

20.
前记:我国自1990年在上海设立第一个保税区(外高轿保税区)起,特殊经济区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主要类型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钻石交易所.保税物流园区和保税港区等。特殊经济区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的繁荣。但是,现行特殊经济区的外汇管理规则是建立在外汇资金短缺时期导致的“宽进严出”的大背景下的,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宏观形势的转变,这些不同类型“经济飞地”遇到的政策问题也不断产生和累积,末来特殊经济区外汇管理政策走向成为业内外人士关注和思考的焦点。有人提出在“经济飞地”上试行“宽进宽出”的外汇管理政策,理由在于,即便未来形势发生变化,数量有限的“经济飞地”也易于被管理者掌控,因此是便利化与可控性的最佳组合。[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