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货币政策是调整外部失衡的重要工具。本文通过对历史上两次重大的全球经常账户失衡的回顾,发现在失衡持续时期,经济体内外部目标的不一致以及国际货币政策不协调是影响相关各国调节决心和调节效果的重要原因。理论模型表明,在当前的货币金融背景下,发展中国家经济货币稳定缺乏有效保护,货币政策不得不参照发达国家并实行"相机抉择"的管理。这影响了外部调整的效果及失衡国调整的积极性。加强国际货币协调合作、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是缓解经常账户失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新疆金融》2013,(7):28-42
<正>一、前言2004年前后至今,中国经常项目顺差问题始终是国内外官方机构及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并以全球金融危机为界线,前后侧重点有所区别。2003-2007年我国经常项目顺差占GDP比例从2.8%迅速扩大至10.1%,诸多西方经济学家指责中国持续巨额的贸易顺差是全球贸易失衡的根源,并着重强调人民币汇率被严重低估来解释这一现象,由此引发了  相似文献   

3.
林博 《时代金融》2012,(18):240
近年来,我国经常账户呈现持续顺差的现象,虽然经过宏观经济调控,但始终处于不平衡之中。外部经济不平衡给我国国内经济运行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经常账户作为外部失衡冲击的重要传导媒介,对其进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经常账户的冲击因素,分析了影响我国经常账户的各种经济变量,进而提出保持经常账户平衡和稳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林博 《云南金融》2012,(6X):240-240
近年来,我国经常账户呈现持续顺差的现象,虽然经过宏观经济调控,但始终处于不平衡之中。外部经济不平衡给我国国内经济运行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经常账户作为外部失衡冲击的重要传导媒介,对其进行探讨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着重探讨了中国经常账户的冲击因素,分析了影响我国经常账户的各种经济变量,进而提出保持经常账户平衡和稳定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国经常账户逆差是结构性逆差,不应诉求美元贬值或迫使其他国家货币升值等数量性调控手段而加以改善,而应善用因美国经常账户逆差而输出的回流资本,一方面购买国内因产业结构升级而无法生产或少生产的国外廉价商品满足国内消费者必需品或中低端奢侈品的消费需求,提高国民福利;另一方面与国内因补偿性逆差或资源性逆差而释放出来的劳动力以及国内高端技术有效结合,提高国内生产率,增加国内GDP或扩大财富,稳定美元的储备地位,并利用增加的GDP、财富和美元的储备地位,使得NIIP/财富或△NIIP/GDP的比率保持在一个可容忍的稳定水平,加强外国投资者对美国的信心;同时将部分过剩的资本输至国外,与国外廉价的劳动力或优势资源相结合,获取高额的资本回报率,保持收入账户的盈余,降低利息偿付的压力。这样,净外债的增加加速了美国的经济和财富增长,进而强化了美元的储备地位,而经济的增长和储备地位的巩固又吸引外资流入,实现了良性的经济循环。因此只要美国仍能保持这一增长模式,且存在无限的生命周期,美国就能做到无穷的蓬齐博弈,美国经常账户逆差的可持续性就不会受到质疑。  相似文献   

6.
石峰 《金融论坛》2016,(12):40-48
本文利用两国开放经济的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估计中国的货币政策规则,分析中国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特征,结论表明:(1)中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明显考虑了人民币汇率波动,而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并不针对汇率波动进行调整。(2)政府支出冲击和技术进步冲击不仅是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主要动力,还是导致中国短期经济波动的重要因素。(3)中国PPI通胀主要源自于国内厂商技术水平变化,外国技术水平和货币政策则是影响CPI通胀的重要因素。(4)中美两国技术进步等实际经济变量是影响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国际收支平衡关系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国长期呈现的"双顺差"非平衡状态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分析1990-2014年的经常账户、资本和金融账户数据,探究造成"双顺差"问题的原因,并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宏观经济结构失衡的现状把脉问诊。  相似文献   

8.
经常账户收支规模和结构不仅是一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反映,也是其经济运行状况、竞争能力等的综合体现,与经济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当前,我国内外部形势出现了新变化,外部环境日益复杂,这将对我国经常账户收支形势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本文在对影响经常项目差额的国内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际主要经济体在不同政治经济背景下应对经常项目波动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未来政策选择提供更全面客观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太平洋两岸—东南亚和美国——在经常账户上截然相反的表现是近期全球经济失衡的重要特征。本文在分解经常账户构成要素的基础上,试图从储蓄与投资角度探寻影响东南亚地区一些国家经常账户盈余成因,分析显示自亚洲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整体投资恢复缓慢、消费不振是形成其经常账户盈余的重要原因,并进一步在计量模型中对影响东南亚和中国储蓄投资的因素进行了比较,发现二者存在较大差异,最后探讨性分析了降低不平衡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0.
人民币汇率与近年来中国经常账户顺差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经常账户收支平衡出现持续性顺差,尤其2001年以后出现顺差额大量增加。对经常账户构成项目的分解分析表明,大量顺差的出现与收益项目和单边转移项目的某些变动有关系,这些变动与人民币汇率预期因素之间存在一定关系。但对货物贸易总量及其分解部分的初步计量检验表明,人民币实际汇率指数在所考察期间内都未显示出相对于非汇率因素的突出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参考国外相关论题的重要文献,以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储蓄—投资为分析研究问题的视角,同时考虑到中国一些具体的实际情况和数据的可获得性,构建了一个反映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长期变动影响因素的可用于实证计量的结构模型。结果表明,影响中国国际收支经常账户中长期变动的宏观基本面因素,按重要的程度依次为:滞后的净外国资产头寸、开放度指标、金融深化指标、实际经济增长率、政府预算收支差额各期滞后和贸易条件指数。最后,我们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完全开放资本账户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不能妥善使用就会伤及自身。推进人民币资本账户开放的改革,应该慎之又慎。笔者认为,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稳步推进,金融业市场的各种要素价格,如利率、汇率、通胀率等,已经逐渐放开,此时开放人民币资本账户极有可能会形成一个价格传导机制。这些金融价格变量相互之间的趋势影响,会产生顺周期性增强的问题。因此,本文的主要研究任务是,分析这一问题所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3.
本文沿着金融发展程度-消费-经常账户失衡的路径对中国经常账户失衡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一国的经常账户余额/GDP受消费率的影响,而一国的消费率又受一国金融发展程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运用联立方程的方法对我国金融发展程度、消费、经常账户失衡三者的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国经常账户的失衡受消费率显著负向影响,而消费率受金融发展程度的显著影响。在对金融发展程度变量的处理上,本文选取了代表金融发展的10个指标,对这些金融发展代理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通过提取它们的第一主成分、第二主成分来获得一个金融发展的综合变量,从而避免某单一变量或几个变量代表性不足的问题。最后,文章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美中两国经常账户失衡问题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笔者认为,过市场调整,中期内,失衡可能得到缓解,甚至消失,因为从理论上讲,市场能够自动纠正失衡,汇率将在其中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储蓄-投资缺口收窄是2008年金融危机后中国经常账户规模显著缩小的原因之一。基于危机后中国企业杠杆率显著攀升与公司储蓄阶段式下降的事实,本文认为,此轮中国经常账户盈余缩减可能与非金融企业加杠杆驱动公司储蓄下降有关。通过构建理论模型揭示非金融企业加杠杆通过降低公司储蓄进而驱动外部盈余减少的作用机制后,本文运用CSMAR数据库从微观层面验证了企业加杠杆驱动公司储蓄下降这一中间机制的存在,揭示了经常账户调整背后企业层面的异质性储蓄行为。实证结果发现,不同杠杆率指标对储蓄率下降的驱动效果存在差异,相对总量负债,流动负债增加对企业储蓄下降刺激更大;企业所有制类型、所属行业、地区差异也关乎企业加杠杆驱动储蓄率下降的作用效果。总体而言,本文从微观视角为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常账户加速调整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全球经贸格局中,美国、日本、德国等主要经济体占据重要位置,同时近年来印度等新兴市场经济体全球贸易参与度不断上升,随着未来全球贸易结构的不断演进变革,中国应深化与主要贸易伙伴的经贸联系,合理布局外部市场,同时重点做好贸易资金的跨境流动监测分析,保障本国经常账户的持续稳定。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经常账户跨期分析法,考虑消费倾斜因素,对我国的经常账户动态路径进行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的经常账户余额可以分为消费倾斜部分和消费平滑部分;相对于国际资本市场跨期价格,我国居民更加偏好未来消费;消费平滑部分则准确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特征。我国的经常账户持续顺差很大程度上是居民基于对未来消费的偏好和对净收入变动的预期而选取最优消费路径的理性结果,并非长期失衡的表征。相应地,宏观经济政策重心应从外部均衡转向鼓励居民消费、优化收入分配,以实现居民福利的改善。与此同时,经常账户顺差扩大的趋势也将得以缓解。  相似文献   

18.
从1971年开始,美国进入长期巨额的经常账户逆差时期,今后还将呈扩大趋势。其原因主要有巨额财政赤字、储蓄过低、美元特权的存在、新兴经济体的汇率选择、全球储蓄过剩以及世界经济增长不平衡等。在现行国际货币制度下,美国经常账户逆差需要适时调整,其最根本出路是改革现行国际货币体制。  相似文献   

19.
通过检验边际消费倾向、边际投资倾向和政府边际支出倾向与经常账户的关系,得到消费和投资是经常账户差额的解释变量,而边际吸收倾向出现"拐点"主要是由于边际消费倾向下降。通过观察边际吸收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的时序变化,认为中国特有的储蓄偏好、体制改革导致不确定性增加等观点均无法解释中国边际消费倾向的下降,而人口结构的变化可能是影响边际消费水平下降的长期和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20.
杨晓龙  杨凡 《银行家》2013,(1):72-74
欧元区作为一个整体,自成立以来其经常账户大致平衡,经常账户占GDP比重大部分年份均在1%以下。但在欧元区内部,却存在巨大的经常账户失衡,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存在显著的经常账户顺差,而希腊、爱尔兰、西班牙等国则是明显的经常账户逆差(图1)。欧债危机爆发前,对欧元区内部失衡问题的讨论并不多,但危机爆发后,欧元区内部失衡问题被广泛关注。经常账户余额是反映经济危机发展非常有效的领先指标,经常账户赤字意味着要从国外融资才能满足本国投资和消费需求。如果国外债权人停止贷款并要求偿还到期债务,该国就会陷入严重的融资困难。在货币一体化情况下,希腊等国不断向发债主体或向其他政府、机构借款,导致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占GDP比重不断攀升,并最终引发欧债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