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省是我国的海洋大省,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积淀深厚的海洋文化,有发展海洋文化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福建海洋文化旅游也存在不足之处,要改变这种状况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科学规划;突出特色,深挖文化内涵;整合资源,打造精品;加强海峡两岸旅游合作;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相似文献   

2.
作为胶东半岛的青岛、日照、烟台、威海四城市,都具备丰富的海洋旅游资源。长期以来以行政区域对海洋旅游资源的划分造成了四个城市各自为政的旅游发展思路。这种思路不能科学合理地对胶东半岛海洋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必然造成了对海洋旅游资源的浪费以及各个城市相雷同的旅游定位。胶东半岛海洋旅游联动战略的提出旨在解决上述矛盾,对胶东半岛海洋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科学规划,使胶东半岛各城市海洋旅游资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白色风帆(青岛)——金色沙滩(日照)——绿色岛屿(烟台)——蓝色海湾(威海)”的联动格局。  相似文献   

3.
打造特色旅游产品 发展陕南地区乡村旅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对陕南地区发展乡村旅游的SWOT分析,指出其优势和机会所在,提出打造特色旅游产品,区域联动发展,挖掘文化特色,制定旅游规划,规范行业制度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随着海洋经济建设的推进,我国海岛旅游进入了蓬勃发展期,在旅游管理领域,研究旅游发展对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影响至关重要。本文以浙江省舟山市东极岛为例,探讨海岛旅游的发展对目的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生态环境三大方面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经济方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地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社会文化的影响体现在当地的生计和生活方式、地方认同感、思想观念和社会结构等方面;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当地自然环境的改变以及对环境保护的力度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郝美田 《改革与战略》2013,29(5):30-33,39
文章阐述了海洋旅游的综合性、神秘性、季节性、地域性、多样性、参与性等基本特征和旅游目的地的内涵。讨论了中国海洋旅游初具规模的现状以及存在的海洋旅游的开发力度与深度不够、层次不高、项目单调、旅游品地域性和独特性欠缺等问题。从发展城市型旅游目的地、强化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战略、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以及全面协调可持续性和统筹兼顾的角度,详细论述了打造我国海洋旅游目的地的意义和实现方法。以深圳为例,探索并给出了加大宣传力度、打造旅游产品、策划软性活动的基本策略以及城市、行业、专业营销层面的行为措施。  相似文献   

6.
齐齐哈尔边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但资源整合、开发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推进资源发展,联动文化与旅游等是齐齐哈尔实现文化大发展的优先选择。以此可宣介实现优秀旅游城、争创历史文化名城等目标,继而实现文化与旅游联署规划、互动开发,推动文化业与旅游业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旅游兴疆"的背景下,如何发挥西域文化优势,发展特色旅游,实现"新疆是个好地方"的旅游目的地形象战略目标至关重要.旅游民宿发展需要树立文化主题形象,塑造文化品牌,让当地特色产品与现代文明深度融合,达到共享、共融、共生.文章以吐鲁番为案例,通过对该市旅游民宿现状进行SWOT分析,总结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并根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归纳旅游民宿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吐鲁番的民宿旅游品牌塑造要坚持深挖西域文化,通过景区联动效应,使得文化旅游引人入胜.通过多样化营销模式,从单一的旅游观光转向多样的文化休闲体验,从而实现旅游民宿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京津冀区域特色旅游合作开发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艳 《改革与战略》2011,27(4):114-116
旅游文化产业在京津冀区域战略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小觑,除了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之外,还有对文化影响力的提升以及对本区域居民文化消费需求的满足等。如何准确把握自身的资源特性以及游客的消费心理,如何有效设计旅游产品以及营销策略,如何实现三地的协调联动和精细管理,是京津冀区域旅游发挥后发优势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9.
西安区域文化旅游产品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的创新,取决于旅游产业整体规划在整个区域旅游经济系统中的扩散效应。曲江文化旅游产业集团作为西安区域旅游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的中坚力量,其文化旅游产品创新方式和关联扩散程度关系直接影响旅游产业对西安经济效益的贡献率和产业竞争能力的提升程度,关系到区域经济竞争的增强程度。本文通过对曲江文化旅游集团公司文化旅游创新产品的市场调查和数据分析以期揭示其成长机制和产业竞争优势,预测其作为旅游产业的聚集度、耦合力和联动效应。  相似文献   

10.
鼓浪屿是福建海洋文化旅游开发的代表区域.研究发现鼓浪屿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产品结构单一,且饮食、建筑、音乐、人物、宗教等方面的本土文化面临逐步消逝的问题.为保护与传承鼓浪屿本土文化,建议合理控制游客和外来居民数量、完善本土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开发具有丰富体验的多样化文化旅游产品、主动推动本土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   

11.
文化旅游消费逐渐成为新的消费热点,消费形式更趋差异化.但是,当前文化旅游产品供给方面依然存在产品形式雷同、产品内容单一、产品文化内涵不足等问题.提升文化旅游产品的有效供给将对促进文化旅游消费和国民经济增长起到积极的作用.实现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路径可以有:创意农业、工业旅游、节庆旅游、影视旅游、特色演艺、特色产业、博物馆旅游、阅读之旅等.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一是尊重文化的价值和规律.二是注意活态保护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三是要深度开发避免过度开发.四是正确处理规划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柳礼奎 《天津经济》2015,(11):18-20
在海洋旅游得以快速突进的格局下,天津海洋旅游被警觉地唤醒,作为北方最大的滨海城市面临着"海洋强国"和"京津冀一体化"双重国家战略的眷顾。如何破解其海洋旅游发展的症结,为天津海洋旅游的健康发展探索路径,进而增强区域旅游产品的竞争力与整体水平具有非凡意义。  相似文献   

13.
锦州市历史悠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形态,有5种典型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辽代"文化、化石文化、红色文化、镇山文化和海洋文化。综合锦州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将锦州旅游文化形象定位为"神奇山海石,悠幽辽之州"。为了充分挖掘锦州旅游文化内涵和价值,推动旅游业蓬勃发展,应该从以下方面打造锦州市旅游文化:发展历史遗存景区,建设文化主题公园,打造文化演艺项目,旅游形象体系建设,促进旅游业与影视融合发展,举办珍贵文物展览,生产锦州特色文化旅游商品,锦州市历史服饰展示,借助动漫与游戏宣传锦州旅游文化,举办辽文化旅游节庆。  相似文献   

14.
李中华 《开发研究》2005,(4):127-128,114
旅游作为人类的一种社会活动,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文化活动。旅游与文化有直接而密切的联动关系,文化对旅游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旅游业的发展正在对文化产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哈尔滨是中国时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冰雪观光旅游产品、 避暑旅游产品和文化旅游产品等.但存在文化资源开发不当、 旅游产品缺乏创意和内涵、 旅游产品开发与设计力度不够等问题.哈尔滨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要培养创意人才、 加大宣传营销力度、 设计专业创意旅游线路、 加强文化创意与旅游产品互动的对策,以期促进哈尔滨文化旅游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作为沿海大国,海洋旅游业已经成为新世纪持续发展的新兴产业。在海洋旅游文化不断发展的同时,旅游收入不断攀升,许多沿海城市都依靠海洋旅游业来作为经济支撑。基于此,我们主要阐述了我国海洋旅游的主要研究内容,并对海洋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出几点建议,以期能够促进海洋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叶婷  张璟 《特区经济》2013,(2):98-99
海洋旅游的发展呈现出日趋高涨的态势,其产生的经济成为海洋经济的主要产业之一。海洋旅游经济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因此城市在发展海洋旅游时候须根据自身基础和情况进行考虑,不能盲目通过海洋旅游来促进经济发展。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多年海洋旅游经济数据分析,揭示海洋旅游经济发展趋势,并对这一现状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阐述。  相似文献   

18.
盘活甘肃文化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三北  魏梓秋 《开发研究》2005,(2):51-52,55
甘肃有许多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是文化旅游资源的富矿。如何发掘其文化精华,将文化的潜在价值转化为旅游产品,同时提高原有产品的文化品位,是甘肃旅游发展的重要课题。通过对甘肃文化旅游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可以极大提升甘肃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甘肃旅游业大发展。  相似文献   

19.
阿琴 《东北之窗》2012,(7):92-93
大连具有得天独厚的海洋经济和海洋文化的丰富资源,它坐拥黄、渤两海,海岸线长达1906公里,这是推动海滨城市大连旅游经济发展的优势特色。旅游产业和海洋经济的发展,使我们越来越感到海洋文化的重要,换言之,如果没有海洋文化及其创意的支撑和提升,当一个景点只剩下景点的时候,旅游资源再好,这个景点也不过是苍白的。  相似文献   

20.
康林善  妙学春 《科技和产业》2020,20(11):187-191
运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等,对金昌市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进行研究。金昌市“以花为媒”另辟蹊径,构建“体育+”和“+体育”的体育文化旅游产业双向融合发展机制,形成“文化+旅游”审美教育、“体育+旅游”休闲娱乐、“文化+体育”社交生活、“体育+文化+旅游”情感升华等融合模式。存在资源富集,但产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项目建设难度较大等相关问题。建议:建立联动发展机制,促进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以文化认同体验为核心,打造独特的品牌IP;创新投融资模式,提高体育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