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期以来,中国汇率政策的实质是"逆市场的预期管理"。迄今为止,汇率决策的思维定势并没有发生变化——害怕汇率浮动。过去是害怕升值,现在则是害怕贬值。然而,通过干预外汇市场实行的"预期管理"并不能导致汇率的自主稳定。面对无法出清的外汇市场,当前实施的"收盘价+一篮子货币"的中间价形成机制让篮子货币陷入易贬难升的困境。在中国的特定条件下,面对贬值压力,货币当局必须在汇率稳定、保住外汇储备、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资本项目适度开放(或维持适度的资本管制)四个目标中选择三个。有鉴于此,我们依然主张人民币汇率应该尽快实现可自由浮动。为了防止汇率过度超调,可以引入人民币盯住宽幅一篮子货币作为过渡措施。盯住宽幅一篮子的安排可以在防止人民币出现超调的同时,避免过度干预外汇市场,从而最大限度减少外汇储备的损耗。  相似文献   

2.
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而是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并将人民币对美元交易价格提升2.1%,调整为1美元兑8.11元人民币。银行间外汇市场美元对人民币的交  相似文献   

3.
浅析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影响的日益扩大,人民币汇率的演进趋势和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走向,再次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本文对现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走向.并结合我国实际阐释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核心内容及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4.
"8.11"汇改后,人民币汇率出现异常波动引起了广泛关注。国际经验表明,汇率波幅限制的渐进式放开,会导致汇率波动率变大。本文研究发现,2005年人民币汇率改革以来,历次汇率波动率变大都和汇率改革进程同步。汇率波动与汇率制度的改变、波幅限制和弹性空间等均高度相关。自2012年汇改以来,在岸汇率波动的自相关性逐渐增大,导致较小的波动可能被放大从而形成异常波动。因此,在当前条件下,人民币汇率波幅限制不宜被过度放开。  相似文献   

5.
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对美元初始升值幅度为2%,8月初,又出台了进一步发展外汇市场的系列举措,估计短期内人民币汇率将小幅波动,中长期内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比较明朗。以下重点分析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并提出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探索北大核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游春 《新金融》2009,(1):36-39
本文分析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与特点,指出了现行汇率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在我国金融进一步开放的背景下,重新选择汇率制度的必然性,并对我国汇率制度选择路径进行了分析。指出从短期来看,"不可能三角理论"揭示了在资本管制的情况下,我国汇率制度的选择是维持汇率的稳定;从中长期来看,资本项目开放是大势所趋,汇率目标区是中国金融进一步开放中比较适合的汇率制度,也符合中国渐进式的发展改革道路;最后本文进一步从中心汇率和波动区间的确定、汇率干预等方面提出了实施汇率目标区的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7.
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1.外汇市场结构不合理中国的外汇市场实际上存在着泾渭分明的人民币外汇市场和非人民币外汇市场。在人民币外汇市场上,零售市场和批发市场汇率差别相对较大,实际上存在多重汇率。在零售市场上,进出口企业的外汇供求在单个交易日内惟有一个银行挂牌价格可选择,没有议价能力,单个交易日内外币兑人民币汇率基本不浮动。相反,在银行间的批发市场上,外币兑人民币汇率反而可以小幅波动。这样使得银行为了规避单个交易日内的市场风险,必然将零售市场上的买卖价差定得过高。这就提高了交易成本,降低了汇市的流动性,…  相似文献   

8.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走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民币汇率机制的改革可采取更加灵活的汇率机制,在今后一两年内,从参照一篮子货币逐步向盯住一篮子货币过渡  相似文献   

9.
10.
近几年来,汇率体制改革和人民币升值成为外汇领域两大热点,由此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在汇率形成机制方面,一旦人民币从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为钉住一篮子货币,甚至实行完全的自由浮动,则人民币兑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汇率必然面临重新定价;在境内外资金流动方面,在资本流动存在部分限制和总体呈逐步开放的趋势下,套利性资本流动必然造成人民币升贬值压力,  相似文献   

11.
外汇市场交易主体的异质性通过价格传导机制影响汇率的波动。本文从外汇市场的微观层面出发,选取外汇市场参与者行为的角度进行研究,运用博弈论分析现有机制下人民币汇率博弈主体的策略和损益函数,由此预期在外汇市场健全的情况下各交易主体的行为,建立他们之间两方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研究其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进而为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从单一盯住美元到参考一篮子货币,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我国的汇率制度改革又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本文通过对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认为此次人民币汇率改革有利于改善贸易条件,减少贸易摩擦;有利于抑制通货膨胀,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降低外汇占款对货币政策自主性的干扰等。面对今后更具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取向,文章建议相关部门应主动应对人民币进一步升值的预期和国际热钱炒作的压力;央行可通过“一篮子”货币的界定实现汇率调控的灵活性;人民币汇率更趋灵活性将加大央行对外汇市场管理的难度;大力发展远期外汇市场,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规避汇率风险。  相似文献   

13.
《西南金融》2005,(9):1-1
中国人民银行不久前宣布:经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1994年以前,我国先后经历了固定汇率制度和双轨制度。1994年汇率并轨以后,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4.
《上海金融》2006,(7):1-1
2005年6月26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六届亚欧财长会议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指出:每个国家都有权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汇率制度和汇率政策,这是国际上的共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人民币汇率改革必须坚持主动性、可控性和渐进性的原则。2005年7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参照Weymark(1997)等提出的外汇市场压力的概念和理论框架,建立了一个由三个市场和货币当局构成的中国开放经济宏观模型,利用1994年1月至2008年3月的月度宏观经济数据,估计了模型的有关参数,计算了这一期间人民币对美元的外汇市场压力指数和人民银行对外汇市场的干预指数。发现1994年以来,除了东亚金融危机时期的个别月份,人民币对美元都面临升值压力。1994年汇率并轨后,在汇率的决定中,市场机制一度发挥过一定作用,但政府干预程度越来越重,亚洲金融危机之后至2005年汇改以前,干预指数接近于1。2005年7月新一轮汇改之后,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6.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的成功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实践证明,人民币汇改把握了有利时机,选择了正确方向,成绩明显。  相似文献   

17.
18.
人民币远期结售汇是我国较早发展的最常用的规避汇率风险的产品之一。本文运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方法,对境内人民币远期定价的抵补和非抵补利率平价条件以及境内外远期汇率长期均衡关系和信息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利率平价条件在境内人民币远期汇率定价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受一些限制因素影响,汇率预期的非抵补利率平价条件不成立,远期汇率水平不能作为未来即期汇率的预期变量,境内外远期汇率存在一定的长期均衡关系,境内远期汇率对境外汇率有相对明显的引导作用,境外远期汇率的非理性人民币升值预期,也对境内远期汇率定价存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稳定增长和扩大外贸出口,国家决定自1989年12月16日起大幅度调整人民币汇率,下调幅度为21.2%。人民币汇率下调以来,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反响,外汇调剂市场亦出现了波动,市场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反常现象,由“买汇难”转为“卖汇难”,进入了低谷势态。今后的趋势究竟如何?应采取什么措施?本文就目前的外汇调剂市场动态,谈点不成熟的浅见。  相似文献   

20.
宋洁 《海南金融》2007,(1):56-58
新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已经运行一年有余,其成效、影响以及进一步改革的方向,一度成为国内外人士关注最多的话题.本文先从人民币币值稳定性和汇率与国际贸易的相互影响两方面入手,通过对改革前后具体数据的比较,直观地反映出新的汇率形成机制对我国国际贸易的影响.再分析参考一篮子货币后,美元时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力减弱,但人民币对美元的小幅波动,并没有削弱人民币币值的整体稳定性,而美元比重过大仍是阻碍人民币汇率发挥国际收支自动调节机制的作用重要因素.并提出人民币汇率机制改革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及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