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6 毫秒
1.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贯穿于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几乎源于所有内部与外部风险,是其他风险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监管日趋严格、金融“脱媒”加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等,在此背景下,各家银行不得不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加快探索经营转型.银行若想提高声誉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有必要分析银行经营转型的趋势及其过程中潜在的风险点,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声誉风险监测和防范.  相似文献   

2.
正在规模增长放缓、利差空间收窄、风险成本上升的条件下,开展流量经营对拓展商业银行盈利空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基于转型发展的要求和经济环境的现状,目前多家银行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发展流量经营的战略、策略和政策,推进实施步伐不断加快。重视流量经营、加快经营转型,已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3.
宋云鹏 《时代金融》2013,(29):172-173
当前随着"十二五"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利率市场化再次被提上日程。在利率市场化造成存贷利差不断收窄、金融脱媒进一步挤压银行生存发展空间、传统业务经营受资本风险双重约束等现实状况下,基层商业银行加快中间业务发展转型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一、基层商业银行加快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根据国际通行规则,除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外,《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将操作风险也纳入资本监管框架,增大了资本充足率计算的分母,使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都将有所下降。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银行信贷投放能力。在资本市场低迷的情况下,大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商业银行声誉危机事件频发,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形象和地位,也带来了多种负面影响。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发展需求等多重压力,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不得不正视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本文将对当前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从建立和维护声誉、防止声誉风险、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和防范化解声誉危机等角度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商业银行声誉危机事件频发,给商业银行造成了巨大损失,严重损害了银行的形象和地位,也带来了多种负面影响。而面对国际金融危机、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日益严格的监管环境以及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发展需求等多重压力,声誉风险管理已成为商业银行不得不正视的新课题和新挑战。本文将对当前声誉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进行探讨,并从建立和维护声誉、防止声誉风险、加强声誉风险管理机制和防范化解声誉危机等角度提出完善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嘉 《福建金融》2016,(4):70-72
商业银行一旦遭遇声誉风险,其破坏力在短时间内可重创商业银行多年积累的市场口碑,损害银行利润与市场价值,影响银行稳健发展。建立健全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及时识别风险预警信号,主动引导和化解风险因素,有助于商业银行提升品牌内涵与价值,在激烈竞争中提升商业银行的客户忠诚度和市场美誉度。  相似文献   

7.
追求盈利是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提高经营效益是商业银行关注的焦点。本文通过对河北省主要商业银行“十五"时期经营收入结构分析,针对河北省商业银行经营收入增长较慢、收入来源结构单一等问题,提出了加快实现商业银行经营战略转型的三个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树立经营客户的理念;转变经营观念,加快推进贷款营销对象的转型;加大中间业务创新力度,扩大收费业务比重。  相似文献   

8.
经济环境和市场形势的变化,使银行传统业务面临"利差收窄"和"中收收紧"的双重压力,倒逼银行必须"以变制变"。推进流量经营、加快经营转型,已成为商业银行适应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流量经营"的时代已经到来,商业银行必须从思维上、模式上、路径上做好新的准备,与流量经营的要求相对接。  相似文献   

9.
即使是损失很小的操作风险事件,也会引发巨大的声誉风险并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探究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效应及影响因素,是本文研究的核心问题。本文以2001年1月至2019年3月中国上市银行公开披露的201件操作风险事件为样本,运用事件法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由于国家声誉的风险分担机制,相较于股份制银行,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更低且恢复较快;而涉及高管人员的操作风险事件会造成更大的商业银行声誉损失。本文进一步对声誉风险的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虽然国有大型银行比中小银行更易受到声誉损害,但国家声誉对国有大型银行操作风险事件的声誉风险效应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这种风险抑制作用会与商业银行有形资本形成"替代效应"。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以国有大型银行为主体的金融体系中,应重点关注中小银行和高管人员在监管操作风险事件引发的声誉风险中的重要意义,通过完善落实有形资本的监管制度提升对声誉风险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0.
声誉风险管理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过去摧毁一座金融帝国可能需要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但是现在即便是经营了上百年的银行也可以在一夜之间倾塌."这句名言在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中得以验证.声誉风险使大批国际知名商业银行遭受重创,甚至引发公众对金融业整体的信任危机.代价高昂的金融危机使国际银行监管机构认识到声誉风险的重要性,2009年1月,巴塞尔委员会新资本协议征求意见稿中明确将声誉风险列入"第二支柱",我国银监会也于2009年8月发布《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要求各商业银行应当将声誉风险纳入本公司治理及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声誉风险的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代瑜 《新金融》2006,(Z1):73-75
直接融资发展的加快客观上对银行业以贷款业务为主的业务结构和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盈利结构提出了挑战,银行经营转型的迫切性日益强烈。实施综合经营战略,是银行经营转型的重要内容。为此,商业银行应当进一步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改革组织架构,有效开展交叉销售,控制有关风险,共享信息系统,解决企业文化冲突问题,适应新的监管要求。  相似文献   

12.
正流量经营的概念来源于电信领域,近来被引入金融领域,特别是在商业银行转型的话题中被频繁引用。银行流量经营是相对于存量经营而言的,区别于传统以存贷利差为主的经营模式,流量经营更加重视业务流量在经营过程和价值创造中的作用。重视流量经营、加快经营转型,已成为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同业的情况看,各家银行越来越重视流量经营,提出了一系列战略、策略  相似文献   

13.
“双优”信贷营销战略实施的隐性风险及其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来自外部环境的挑战和风险,使得商业银行很难继续固守原有的经营模式和发展战略,坚持挤压式发展,只会使商业银行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小,问题越来越多,最终影响银行的前途、声誉和命运。为了争取更好的发展前景,赢得更多的发展空间,国有商业银行比以前更加审慎地选择客户,纷纷实施"双优"信贷营销战略,即:选定一批优势行业和优良客户作重点扶持。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不良资产,增加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但是同  相似文献   

14.
商业银行在不同经济周期中调整杠杆率并进行融资摸式转型可以产生风险收益效应.基于我国商业银行2007—2019年的数据,动态研究了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下银行融资摸式转型及资产负债管理对其盈利表现与风险承担的影响机制,为我国银行业转型升级提供理论决策参考与实证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经济周期中,银行基于对杠杆率的调整和资产价格的变动进行融资摸式转型;在经济增速加快阶段,采取"高进高出"融资策略的商业银行表现出一定优势,承担高风险和高融资成本使其盈利表现更好;在经济增速减缓阶段,行业风险增大,企业信贷风险提高,继续采取"高进高出"融资策略的商业银行受到冲击和挑战,采取"低进低出"的银行表现更为稳健.当前经济增速减缓,城商行应加快推进全行统筹的资产负债管理摸式,形成特色化客户金融资产管理摸式和积极的负债管理摸式.  相似文献   

15.
孙玲  姜荣 《中国外资》2013,(24):35-36
目前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处在经营转型时期,由于全球经济和金融形势不断变化,以及政府对银行的监管趋严,这些中小商业银行只能倾向于依赖贷款增长的相对粗放的发展模式和过度依赖存款和贷款利差的传统的盈利模式,而过度依赖大企业和大项目的贷款所产生的增长,以及过分简单的盈利方式是不可持续。因而,在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提速的大背景下,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迫切需要转变自身的增长模式和盈利模式。经营转型会使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将资源从熟悉业务领域转移到不熟悉业务领域,在不熟悉的业务领域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和更大风险。因此经营转型给我国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的风险内控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带来了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16.
魏农 《现代金融》2006,(3):26-27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是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近年来,国内银行操作风险事件频发,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这再次提醒我们, 对于处在经济转型和正在加速改革和发展进程的中国银行业来说,加强内部控制、防范操作风险是一个日益紧迫的课题,我们必须进一步提高对防范操作风险的认识, 加快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管理机制, 从根本上加强内部控制。  相似文献   

17.
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经济格局对商业银行金融服务提出新的课题,银行基于企业供应链管理需要而发展创新了供应链融资服务。与银行传统业务相比,供应链融资在融资模式、产品、对象、风险管理、客户关系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区别。供应链融资为商业银行信贷业务转型和发展寻求了新的思路,转型的核心是转变传统信贷经营理念,市场面向中小企业转型,产品面向贸易融资转型,强调担保逐步向重视现金流转型,风险监控向全流程管理转型。目前制约商业银行供应链融资发展还存在经营意识、风险控制政策、业务流程、产品营销、外部环境等制约因素,围绕供应链融资业务现状,商业银行应针对市场竞争、风险防范、战略合作商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8.
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行业,合规经营是银行稳健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防范金融案件的基本前提.柜面业务作为商业银行各项业务操作的集中体现,最容易引发操作风险,并可能对银行的声誉形象、业务发展和内控管理等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商业银行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视角下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2008年金融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国际国内商业银行经历了最严重的银行声誉风险危机.基于此,无论是监管机构还是商业银行自身都加强了对声誉风险的研究和管理.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体系现状及其存在的不足,论述了诱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因素,提出了实现有效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强化声誉风险及其管理意识、建立科学的声誉风险预警机制、制定并实施声誉风险预控和声誉危机处理计划、进行全面的声誉危机公关以及总结经验教训、重建银行形象等五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必须要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实现"十三五"的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本文认为,五大发展理念高度概括了商业银行的转型方向,是商业银行必须一以贯之的战略引领,也是提升银行业自身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实践依据。创新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是银行转型最重要的动力源;协调发展可通过统筹经营能力,有效增强银行转型的持续性;绿色发展可通过提高经营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银行转型价值;开放发展可通过拓展发展空间,有效扩大银行转型广度;共享发展可通过扩宽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增强银行转型深度。商业银行应全面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在转型发展中持续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