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育谋 《经贸实践》2006,(12):46-47
2006年10月30日,第100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广交会)完满结束。与以往不同,本次广交会发生的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长期以“物美价廉”风靡全球的“中国制造”在本次广交会中开始集体涨价!不少行业的涨价幅度甚至达到了10%到20%之多。由目前的种种迹象来看,“中国制造”价格全线上扬已经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导致这种趋势出现的原因是什么?这次涨价,又将对中国的出口,乃至中国经济、世界经济产生怎样的影响?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企业又该如何调整自己的发展步伐?  相似文献   

2.
王洪伟 《新经济》2010,(1):60-61
频发的反倾销战让中国企业叫苦不迭;以“标准”为由的贸易壁垒是对中国企业的深层嘲讽。“中国制造”在“国际标准”面前频频受阻。  相似文献   

3.
中国“世界工厂”化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新一轮国际分工和产业转移的背景下 ,为获取更加有利的地位 ,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掌握核心技术 ,加强技术装备 ,推广先进制造技术 ,创造中国自己的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 ,是中国“世界工厂”化的基本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4.
刘石 《商周刊》2011,(1):18-18
经常有人们抱怨,出国购物买回来东西一不小心就是“中国制造”,从国外大包小包背回来的还是“出口转内销”。“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不但让老外们看到了充斥在商场里货架上、家庭衣帽间和储物柜里的中国货,也让西方世界的主流意识在惊叹中国的崛起和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之余,又不断演绎出不同版本的“中国威胁论”。  相似文献   

5.
宋鑫陶 《商周刊》2011,(2):49-50
从落后到一流、从追赶到领跑、从量变到质变、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南车四方110年的发展历程,正是中国制造业应该借鉴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余江 《新经济》2006,(10):38-39
“中国制造”最终是要面向世界,“中国制造”为全球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Made in China充斥着世界各国街头的时候,中国的商品却并没有获得对方的尊敬,在西方企业强烈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冲击波的时候,“中国品牌”也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竞争力。从“中国制造”的繁荣到“中国品牌”之富强,我们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7.
如果把“中国制造”看作靠密集型劳动力赢得世界市场,那么,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全球新一轮服务产业转移的机遇,向世界提供知识密集型的“中国服务”正成为趋势。在此间召开的2007中国国际徽商大会服务外包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面对国际现代服务产业的转移趋势,未来几年,中国将大力促进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并给予服务外包企业一定资金和税收优惠政策。  相似文献   

8.
制造业是世界任何一个工业化国家生产能力的基础,我国是继美国、日本、德国之后又一个制造大国。但是“制造大国,大而不强”。世界对制造强国的标志认定已有共识,主要包括:具备强大的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拥有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要产品和国际领先的重要制造技术;拥有国际竞争力的  相似文献   

9.
张锐 《经济导刊》2005,(10):28-32
中国企业出击海外市场动机的剖面是色彩斑斓的,但结果却只有一个:“中国制造”正在全球市场进行着见缝插针般的渗透。“中国制造”在大跃进式地挺进海外的过程中,国家也登上了贸易大国的显眼位置。,低廉的劳动力供给是无限的,但技术尤其是核心的技术供给却是十分有限的,这是中国制造的最大软肋。  相似文献   

10.
温州恒星烟具有限公司老板陈建华最近颇为苦恼,因为大洋另一端的美国芝宝制造有限公司以知识产权受到侵害为由,将他的公司诉至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全球化使这个在温州本地都没有什么名气的小厂与美国的知名大公司联系在了一起,这样的“故事”如今在中国几乎每天都会发生。在过去短短20多年的时间内,全世界日益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制造”的强烈冲击,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随之纷涌而来。恒星烟具只是“中国制造”在全球遭遇阻击的一个典型事例。[编者按]  相似文献   

11.
过去,国人以“世界工厂”自居,源于中国经济的崛起,透着民族自豪感;现在,时过境迁,“中国制造”赖以生存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优势已不复存在。伴随着人民币的升值、原材料价格的暴涨,出口退税率的下调等等因素,我国制造企业原本就低微的利润日益稀薄,几近为零。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制造"的知识产权软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制造”在创造外贸奇迹的同时也暴露出“三无”(无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无自主品牌、无全球营销网络)的软肋。“中国制造”知识产权软肋带来利润之痛、反倾销之痛、环保之痛。“止痛”的良药是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中国创新”,变“三无”为“三有”。  相似文献   

13.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形成,依赖中国产业及企业在中高端融入全球供应链。受国际环境复杂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中国产业及企业与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缝隙”正在显现。为了支持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国产业及企业必须主动采取措施积极应对。现阶段中国产业及企业还不具备重构全球供应链的实力,面对与全球供应链之间的“缝隙”,要打造中国价值链以提升其对全球供应链的影响力,瞄准即将到来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突破几个可自主的核心点与关键环节,通过“多点多线多环”布局强化中国产业及企业与全球供应链的黏连性,加快弥合“缝隙”,进一步提升中国产业及企业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制造基地,但是“中国制造”不应该成为“价廉物美”、“品牌缺失”甚至“抄袭之国”的代表。目前,中国正努力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这过程中,产品创新设计与品牌塑造将成为中国企业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5.
美国《洛杉矶时报》近日发表评述,认为“中国制造”开始让位于“越南制造”。近年来,越南正在利用廉价劳动力和税收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制鞋和服装等产业。  相似文献   

16.
将研究范围界定在陆上丝绸之路的中亚经济带,基于“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资源供给与需求、我国商品不良信誉认知对中亚各国不良信誉的影响,剖析“中国制造”面临的多维困境,通过设计政府作用、定位适宜程度的判别标准和梳理我国政府已做工作,提出在三个层面应对不良信誉。在“社会声誉良好”指标层面,对内提升产品质量,对外采取声誉弥补与危机机制以分别应对产品质量不高、市场开拓和声誉修复的困境;在“成本经济”指标层面,选择适宜的出口产业和产品解困产业失衡、出口商品结构落后,并利用技术创新解困成本上升;在“回报合理”指标层面,走品牌创新之路解困自主品牌缺失,并着力应对贸易争端解困贸易限制加剧,以争取合理回报。  相似文献   

17.
走出“中国制造”的困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制造业出现了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中国制造业可以凭借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加速发展。但是目前“中国制造”是以低价格、低成本优势进入了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从长远的观点看,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中国制造”要摆脱困境,在作好委托生产的同时,要打造自己的品牌,提升“中国制造”的档次。  相似文献   

18.
项兵 《商周刊》2011,(2):15-15
“中国制造”参与全球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以低成本制造为基础的价格竞争,但是,这种参与全球商业竞争的方式已经开始面临愈来愈大的压力。  相似文献   

19.
《经济月刊》2008,(7):4-4
过去数年间,“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影响力持续扩大,已经成为全球经济稳健成长的重要推动力。2007年,中国制造业的GDP增加值达到1300045美元,在能源、化工、建材、纺织、家电、电子和食品饮料等十多个行业的百余种产品的产量都居于世界第一位。在中国家电行业,彩电、空调、压缩机、微波炉四个产品占全球产量的百分之七十左右。廉价的、几乎无所不包的“中国制造”方便和丰富了世界市场,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们的生活成本,增加了世界的福利。  相似文献   

20.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制造业如何“突出重围”?专家们给出的答案是:不仅要在“制造”上花力气,还要在“服务”上动脑筋。许多中外经典案例都说明,“制造服务业”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一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