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 若干年来,农业机械化问题在我国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不同意见。过去人们较多地从农业现代化的角度探讨农业机械化的得失,而对农业机械化与农业商品化的关系则很少有人做出较有说服力的阐述。目前,从农业商品化这一前提出发,如何确定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必须解决的带有实践意义的理论问题。本文拟从这一方面提出一些粗浅意见,以就教于经济学者和实际工作者。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我国新兴农业机械化道路内涵和基本特征的阐述,指出目前要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农业竞争水平就需要发展农机化新阶段道路,并且将农机化的发展与城镇化进程和农业产业化相结合,完成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区域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业机械化道路探索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农村人口多、耕地细碎化,单户农户无力购买农机的情况下,探索出一条"在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下,农机手供给农机社会化服务,农户购买服务"的农业机械化道路。当前,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总体水平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机械化率低、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较弱与配套服务建设滞后等问题。因此,应继续推动薄弱地区农机化建设,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建立健全农机社会化配套服务机制,以此促进农业现代化、推进"四化同步"。  相似文献   

4.
当前,关于农业现代化问题的讨论正在深入开展。在如何走中国农业现代化道路的问题上,一种意见认为: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经济底子薄,应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为主,着重提高土地生产率。农业机械化只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对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作用不大;机械化节约出来的大量农村劳动力无法安排;解决农业机械化所需要的大量资金也有困难。而采  相似文献   

5.
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主席1966年《关于农业机械化问题的一封信》,深刻地阐明了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为我们按照我国自己的道路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大农业,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时间已经过去十二年了,我们现在重读这篇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仍然感到十分亲切,受到极大的激励和鼓舞。  相似文献   

6.
试论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的战略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景骥  温琦 《经济学家》2007,(4):121-122
1.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业是坚持家庭承包制农业正确发展方向的需要 我国的农业,主要是家庭承包制农业.我国家庭承包制农业的正确发展方向究竟是什么呢?探索我国家庭承包制农业的正确发展方向,必须立足于四个基点:  相似文献   

7.
马吉成 《城市建设》2011,(6):117-118
农业生产机械化是国家农业生产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对提高国家生产力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文章从农业机械化与现代农业的关系,我国农业机械化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讨论,进一步确定了现代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性和现代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中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就是单纯追求农业机器数量,不讲经济效果。近两年来,这个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重视和研究。但是在研究过程中首先碰到的一个问题,是评价农业机械化经济效果的方法问题。本文准备从评价我国农业机械化经济效果的标准、内容以及指标方法方面谈一点看法。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各个方面高速发展的大好时期,发展不能走其他发达国家的老路子,必须走符合我国国情的新路子,党中央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国家的各个方面都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更应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中国的农业科学家根据我国国情,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可持续农业的内涵,提出“以发展农业生产力,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为主线,将封闭的、低效的、劳动密集的手工操作逐步转变为开放的、高效的、技术与资金密集的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产品商品率和资源利用率”的论述,肯定了农业机械化是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业机械化若干问题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农业生产作业目前虽已开始进入机械化为主的时代,但既有农业机械化水平依然较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在确立农业机械化多重价值目标的基础上,优化发展方向,加大对农业机械化落后环节、领域、部门和地区的发展力度,建成农林牧渔业各部门、农业生产各重要环节机械化水平均衡推进的协同体系。通过多渠道资金供给、技术及装备的保障供应和农业机械化推广体系的建立等措施,实现农业机械化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 在讨论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过渡的问题时,首先应对我国传统农业做一番认真的实事求是的分析,以便达到一个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起点明确了,过渡才能找到正确的方向。我国传统农业的生产关系方面,已不复存在。但是在生产力方面,精耕细作的传统经验迄今仍是我国农业耕作的基本内容,并从根本上决定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水平。因此,透过对我国当前农业的分析,就可以对这种传统经验做出合乎逻辑的评价。分析和评价我国当前的农业,必须明确三个问题:第一,如何分析我国农业现状?第二,农业生产的先进与落后标准是什么?第三,农业的耕作技术本质是什么?本文试图就这些问题做一点分析。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达国家在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建立了各具特色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走专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的道路,促进了农业机械的运用和推广,通过互助和共享降低了使用农机的成本,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率和效益。近10年来,我国农业机械装备的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政策及财政支持,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成为推进农机化服务市场化、专业化的重要载体。因此,分析了国内外农机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模式,总结了我国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可以借鉴的经验,目的在于加快我国农业机械化及农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3.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机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主要就农机质量安全相关问题进行浅要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 陈云同志在有关著述中,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运用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阐述了以农业为基础的正确方针,探索了我国发展农业的道路。当前,我们学习这些论述,对于加深理解党的十二大把农业作为经济发展战略重点的正确决策,以及探讨怎样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农业,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邢晓华 《城市建设》2010,(5):443-443
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是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机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主要就农机质量安全相关问题进行浅要探讨,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机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我国农杌化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低,农业机械化投入少,农杌服务体系薄弱,农机化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农机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当前,关于什么是高速度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大农业的道路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和讨论。这一争论涉及我们要建立的是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大农业,什么是高速度发展我国农业的道路,怎样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等重大经济问题。这里,我就这些问题谈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8.
蒋玉林 《经济师》2011,(5):30-31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而且自近代以来,中国的农业十分落后。如何把中国的农业发展上去,且尽快地将我国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对此,毛泽东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要支援;农林牧副渔五业并举,要搞好综合平衡;提倡科学种田,要按"八字宪法"办事;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必须注意保持水土;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要推行机械化等农业发展的思想。这些思想观点不仅对于当时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指导作用,而且也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历来十分重视农业机械化,对我国农业机械化事业的建立和发展作过一系列重要指示。1955年,毛主席提出用二十五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基本上实现农业机械化,号召“全党必须为了这个伟大任务的实现而奋斗”。1959年,毛主席作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的科学论断。1962年,在党的八届十中全会上,毛主席号召全党坚持党在农业问题上的根本路线,这就是:第一步实现农业集体化,第二步在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实现农业的机械化和电气化。这条根本路线,科学地反映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  相似文献   

20.
<正> 1985年以后,我国农业(主要是粮、棉、油)发展陷入了持续的徘徊之中,在此背景下,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我国农业发展前景及改革方向选择的争论重趋激烈。概括起来,争论的核心问题主要集中于如下几个方面:一是近年来农业徘徊不前局面的出现与支持农业前期高速增长的家庭承包制之间存在什么样的逻辑联系?二是家庭承包制的历史局限性具体表现何在?是否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三是对家庭承包制的完善或改造将从何着手?很显然,如何正确回答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对我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行实事求是的总结和评价,而且将直接决定着我们站在什么样的基点上构想和选择使我国农业尽快突破徘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宏观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