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应用协调度模型,对石家庄市城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定量测算,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2003-2007年,该市建成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程度呈现出缓慢上升的趋势,由初级协调发展类逐步发展为良好协调发展类,且始终为环境滞后型.在此基础上,对该市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研究黑龙江省乡村地域“三生空间”功能演化与耦合协调度,为促进乡村地域“三生空间”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提供策略参考。研究方法:构建乡村地域“生产—生活—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黑龙江省2009—2018年“三生空间”功能时空演化特征及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1)黑龙江省乡村地域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均明显弱化,生态功能波动不大;(2)乡村地域生产、生活功能有明显的集聚特征,主要表现为“四周高—中间低”,且二者高值区在时间维度上不断收缩,说明乡村地域的生产和生活功能均在不断萎缩,主要是受到东北乡村地区人口流失的影响;(3)黑龙江省乡村地域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整体较高,但是2009—2018年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研究结论:乡村地域发展策略包括:(1)采取“精明收缩”策略来应对乡村地域生产、生活功能的衰退;(2)促进乡村地域多功能同步协调发展;(3)基于不同乡村地域的特殊性,提出差异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郭永奇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4,(1):29-32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者互为因果关系,且相互影响。本文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构建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利用新疆兵团2001~2011年统计数据对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兵团在此期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中级协调发展类型为主,总体经历了勉强协调发展类土地利用滞后型到初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随后的中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到最后的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最后针对土地利用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郭永奇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2,29(5):16-22
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两者互为因果关系,且相互影响。在构建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基础上,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度评价模型,利用新疆兵团2001—2011年统计数据对其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度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兵团在此期间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以中级协调发展类型为主,总体经历了勉强协调发展类土地利用滞后型到初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随后为中级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到最后的良好协调发展类生态环境滞后型的演化过程;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度整体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最后对土地利用提出了针对性建议。 相似文献
5.
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及耦合协调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根本,农业可持续发展及协调水平研究为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数据依据。[方法]以"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框架模型构建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耦合协调模型,揭示2005—2015年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及农业系统的耦合协调性。[结果]近10年间,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持续提升,其中农业资源、经济、社会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升,但是2005—2010年经历了一个滞后型的发展过程;农业人口、环境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下降,2011—2015年处于滞后型发展阶段。甘肃省农业人口、资源、经济、社会、环境系统耦合度和协调度波动上升,但整体水平仍处于低水平耦合、轻度失调阶段;两两子系统间的耦合性及协调性呈现出阶段性和"剪刀差"的分异特征。[结论]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逐年持续提升,但农业系统总体耦合协调性仍处于欠佳局面,农业人口和环境困境逐渐成为甘肃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的瓶颈和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6.
宫少燕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13,30(3):63-68
通过构建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山东省各城市的土地集约利用系统与社会经济发展系统的耦合协调度。通过ArcGIS处理软件,对比分析2005年和2010年各地级市城市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差异。研究结果显示,2010年山东省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比2005年高,而且各城市的耦合协调度等级空间差异显著,但2010年的空间差异相对2005年有所缓和;在两系统综合实力比较高、二者差距比较小的情况下,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才能提高。 相似文献
7.
8.
研究目的:以京津冀地区为例,探寻城市群地区县域国土空间均衡发展的演变趋势和实现路径,以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完善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体系。研究方法:Zipf参数分析、泰尔指数、δ收敛和空间β收敛模型。研究结果:京津冀地区国土空间质量与均衡性演变趋势一致,呈现城镇空间和农业空间质量提升、生态空间质量下降的特征;非均衡性主要源于不同发展阶段区域间差异,而终极城镇化区域县域间国土空间功能差异最为显著,是实现城镇—农业—生态空间均衡的重点区域;不同类型国土空间功能收敛趋势差异明显,并因不同要素作用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存在异质性特征,而表现出空间功能跃迁的路径差别。研究结论:考虑城市群地区县域间自然资源、经济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差异状况,因地制宜实施国土空间发展策略,是区域间空间功能跃迁升级实现均衡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9.
10.
以四川省18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2012年四川省人口、经济、耕地非农化等数据,对其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进行综合评价,以此分析四川省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空间格局。通过建耦合协调度模型,进一步探讨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之间的协调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省城镇化高水平区分布较为分散,而低水平区相对集中,分布在川东地区;耕地非农化程度空间分布不均衡,中低水平耕地非农化地区与高水平耕地非农化地区差异明显;城镇化与耕地非农化存在耦合性,但是协调发展区极少。 相似文献
11.
城乡发展协调度动态评价——以湖南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构建城乡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因子分析法对湖南省1978—2008年的城乡发展协调度进行了单项指标和多项指标综合评价。研究发现,湖南省城乡发展协调度在大部分年份里呈下降趋势,2004年以来尽管城乡发展协调度有所提升但提升幅度不大,离城乡一体化相差甚远。因此,应继续加大城乡统筹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切实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相似文献
12.
湖南省土地多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目的:测度和分析湖南省土地"三生"功能之间的耦合协调时空特征,为提升土地整体利用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综合指数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研究结果:(1)2005—2015年,湖南省土地生态功能值高于生活和生产功能,土地生产、生活功能强度提高且呈现非均衡性特征,生态功能值小幅降低,但空间格局变化不明显;(2)2005年、2010年、2015年三期土地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均值分别为0.486、0.581和0.620,表明近10年来湖南省土地利用冲突趋于减弱。土地功能耦合协调度空间分布上形成以长株潭3+5城市群为高值区的中心—外围结构,不同主体功能区耦合协调度分值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农产品主产区重点开发区重点生态功能区;(3)影响土地功能耦合协调的因素包括宏观政策、经济发展和自然资源禀赋等。研究结论:应根据土地多功能的时空耦合特征和影响因素,制定差异化的调控策略以提升土地"三生"功能。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然—经济—社会"评价模型对鄂尔多斯2007-2017年间土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分析障碍因子及系统耦合协调度,以探究其土地生态安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2007-2017年间,鄂尔多斯市土地生态安全水平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在恶劣级、风险级、敏感级之间波动,但研究期内土地生态安全等级处于较低水平。(2)未来一段时间,经济持续性指标可能是制约鄂尔多斯市土地生态发展的首要因素。(3)自然、经济、社会系统与土地生态安全间的耦合协调性较好,未来仍有提升空间。鄂尔多斯市以后应充分协调土地生态、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适当优化产业结构,实现土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城郊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之间存在耦合关系,对二者的协调耦合度进行研究,可以有效评价城市扩展的合理性。本文根据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对1998—2011年武汉市远城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综合值进行测算,分析了二者的耦合动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武汉市远城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均呈增长趋势,但后者增速较缓且有波动性。从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度演化曲线来看,武汉市远城区土地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近年来耦合度有不断上升的趋势,这意味着武汉市未来远城区土地利用效益可能进入极限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5.
以玉溪市为研究区域,构建了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耦合协调度的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4-2009年玉溪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玉溪市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的耦合度由2004年轻度失调状态(0.366)发展2009年的优质协调(0.913),但在2005年其耦合协调度有所减少,2006至2008年耦合协调度稳步上升。但相对来讲,玉溪市土地利用的社会经济效益水平高于生态环境效益水平。因此,玉溪市应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效益,促使玉溪市土地利用效益的稳步上升并保持优质协调度。 相似文献
16.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之间出现了一系列矛盾,开展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协调度研究对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尤为重要。选用耦合协调度模型,选取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和水生态环境指标,对13个设区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水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得到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水平,并对其进行了等级划分,针对其区域分布特征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2015—2019年,江苏省社会经济与水生态环境耦合度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表现上,苏南地区的协调发展度水平最高,苏中、苏北其次,地区耦合度差异较大;总体苏南地区和苏北地区协调发展度的改善程度较大,苏中地区改善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17.
石油城市经济转型过程中,土地利用处于不断变化和调整过程中,深入研究城市土地利用系统偏离最优状态的程度和城市土地利用的潜力至关重要.以大庆市为例,基于土地利用协调度的内涵,从石油城市转型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3个子系统构建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和协调度模型,分析其2000-2007年土地利用协调度和潜力度时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研究期内,大庆市土地利用协调度整体呈现线性递增的趋势,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子系统的变化却表现出不同的变化态势;土地利用系统经历了不协调、不太协调、基本协调、比较协调4个发展阶段,说明土地利用系统整体上能基本满足城乡发展对土地利用的要求,但是离最优状态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只有进一步挖掘其潜力,才能促使土地利用状况利于转型期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保持与环境相协调.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乡村治理效能的提升是实施乡村振兴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根基,研究超大城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的耦合协调发展对促进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方法 文章选取拥有超大城市典型特征的北京市为例,通过构建北京市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评价体系,以熵值法和加权法对2001—2020年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发展水平展开了评价,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讨两者之间的耦合发展演变规律,运用障碍度诊断模型对制约北京市乡村振兴和乡村治理水平的障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 (1)2001—2020年北京市乡村振兴处于良好的发展态势,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产值和教育经费是制约该市乡村振兴发展进程中的主要障碍因子。(2)同时北京市乡村治理评价分值呈现为扩散的“W”型结构,2009—2018年乡村治理协调指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缓慢发展阶段,直到2019年,开始呈现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其中农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和水土流失治理面积是该超大城市乡村治理水平的主要障碍因素。(3)2001—2020年北京市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结论 超大城市乡村区域需要不断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继续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乡村生态建设,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创新治理方式,提高自治能力;充分发挥治理内生动力,挖掘乡土文化价值;促进产业振兴,实现人才回流,以协调乡村治理和乡村振兴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刘彦随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0,21(16):10-13
绥德是西部黄土高原地区典型的贫困县和生态脆弱县,农业土地利用中的三大突出问题是短期近利、广种薄收和水土流失。文章着眼于人地系统的优化调控,按照人口-粮食-林草的逻辑序列,探讨本县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开展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新思路,并对农业土地利用配置方案进行了优化设计,提出了具体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