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解放以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发展总体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制约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依然存在.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选择全新的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发展战略,才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缩小民族地区与其他地区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生态视角下的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客观基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在生态视角下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是前提,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是根本,选择适合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是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增强农民自创能力是保障.  相似文献   

3.
经济竞争的实质是特色经济和特色产业的竞争。特色经济具有优势性、效益性、连带性、可持续性、动态性等基本特征。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是西部民族地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契入点和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国欠发达地区制度创新的后发优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竞争力是区域竞争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了新形势下我国欠发达地区在发展民营经济、培育市场体系、扩大对外开放和加强区域特色文化建设等领域具有制度和体制创新的后发优势,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西部大开发以来,贵州民族地区在发展特色农业,把资源环境特色转变成农业特色乃至市场优势方面进行了很多艰苦探索,但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仍然是一个农业弱省.笔者提出特色农业的产业化,是推动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快速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从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入手,对该地区特色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前景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资源环境对长三角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分析了长江三角洲资源短缺、环境变差引发的诸多矛盾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约束,提出科学发展观与循环经济是长三角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小康、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为此,必须解放思想,树立循环经济的观念,走出有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生态环境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前提条件,是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的客观基础。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对生态环境提出了具体要求,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有助于改善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生态环境对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具有正面和负面影响。在生态视角下推进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用科学发展观规划西部地区生态建设是前提,加快西部地区新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经济是根本,选择适合西部地区新农村的发展模式是重点,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和增强农民自创能力是保障。  相似文献   

8.
国务院曾多次强调"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其发展过程中面临一系列的内外部条件,用优劣势分析(SWOT)方法对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所面临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进行分析.进一步明确西部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的重点领域和地区布局,促进比较优势转变为竞争优势,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9.
瞿梦杰 《经贸实践》2016,(3):245-246
民族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特征以及丰富的资源,通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来扭转民族地区贫困落后局面的观念已经得到国内外学者和政府部门的广泛认同.本文旨在通过对民族地区特色优势产业相关文献的框架及内容梳理来全面介绍该项研究的研究现状和重要研究成果,并对其理论发展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0.
农业循环经济是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全新模式,也是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人口大部分在农村,他们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为指导,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面临的问题,探讨少数民族地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和措施,以期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1.
丁峰  孙琼 《经济与管理》2006,20(5):20-23
目前,开发公司的发展模式与成立初期在出资人、发展速度和组织特征方面已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在我国开发区,尤其是国家级开发区“二次创业”的发展阶段,开发区的主要开发主体——开发公司应遵循其发展规律,构建与公司发展战略相适应的组织结构模式,为国内开发公司确定自身的发展模式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2.
13.
试论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是当代中国也是当代世界社会生活的两大主题之一。社会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和目的所在。社会的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 ,互为前提和基础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社会主义 ,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 ,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使社会全面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与时共进。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是以均衡发展为根本理念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应该在实践中充分落实科学发展观,走均衡发展之路,以促进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开发性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由于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面临较大的交易费用与违约风险,因此,中小企业通常成为信贷配给的主要对象从而陷入所谓的融资困境;而从信息经济学角度出发,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实质上是一种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的信用困境.而开发性金融将国家及政府组织增信作为信贷约束条件,实质上是通过市场机制谋求构筑政府、企业、银行和市场四位一体的融资平台,从而降低银行所面临的信用风险和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贷款条件(利率和抵押要求等),促使金融交易顺利进行并推动经济主体形成可持续发展的信用基础,从而形成了推动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16.
对西部地区进行城市化的意义和可行性以及道路选择进行理论上和实际上的分析,针对西部城市化存在的制约因素制定了相应的对策,得出西部城市化发展是西部开发的一条行之有效的发展道路。中国城市化应该选择大城市圈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西部地区也应该走以大城市包围农村、小城镇为主、兼顾发展小城市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于芳 《生产力研究》2005,(11):12-13,22
在我国经济建设初期,由于对发展观的不正确认识,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种种不协调,失衡状况。应对这种状况,新一届党的领导人在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指出了符合我国当前形势的发展模式。本文从发展经济学视角,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剖析,指出“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全面的发展观、协调的发展观、技术与创新的发展观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人民在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率先奋进,不断创造出成功的佳绩,以全国1%的土地,养育着超过全国6%的人口,创造着超过全国10%的经济总量。2004年底,江苏全省实现生产总值达到15512.4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突破2500美元;同口径财政总收入达到25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高新区阶段发展模型、分析产业结构优化路径,探讨高新技术企业层级发展途径,认为我国高新区创新发展的内涵为:在产业集聚向创新集聚转换时期,需要深化“技—工—贸”发展道路,逐步实现园区发展创新驱动和创意驱动,推动产业结构由加工制造和集成组装向产品设计与品牌运营过渡,促进高新技术制造企业由单体制造向供应链协同和产业链创新的智慧制造企业转型。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