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正> 在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上,过去的改革都是旨在扩大企业的财权,而忽视了国家所具有的双重身份和两大经济职能,表现为以税代利或以利代税,使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一直难以理顺,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展,国家和企业的分配模式必将向国家以社会管理者身份对企业征收所得税,凭借所有者身份参与所得税后利润分配的新分配模式发展,即实行国家双重职能分开,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下面就税利分流的有关问题谈些个人看法。 一、问题的提出 1983年我国先后对国营企业实施了第一步和第二步利改税,将过去国营企业向国家上缴利润的形式改为向国家交纳税金,把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  相似文献   

2.
税利分流中如何处理好以前企业贷款和今后税后利润分配问题,不仅关系税利分流能否顺利实施,也关系到企业机制能否顺利转化,是当前实行税利分流的难点之所在,一定要帮助企业解决好,以确保企业税利分流改革的顺利实现。1、帮助企业总结经验、卸掉包袱。税利分流后,规范了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但是要真正搞活企业,转换企业机制,稳定财政收入,还需要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目前突出的问  相似文献   

3.
冯宝兴 《经济纵横》1990,(11):44-51
<正> 有关部门提出用“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取代现行的承包制,并从1988年起在一些地方进行了试点。是在坚持现行的承包制的基础上,通过改进承包办法,兴利除弊,还是用“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代替它?在企业界、经济工作部门和理论界都存在着很大分歧。我认为,为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一要实事求是地全面地总结试点经验,并继续进行认真的试点工作,二要总结十年来财政改革的经验教训,展开理论探讨,使各方面的意见都讲出来。本着这种精神,我对“税利分流、税后还贷,税后承包”提出质疑,求教于财政学界的同志们。一、税利分流的理论基础能否成立在有关部门制定的《关于国营企业实行税利分流的试点方案》中,《改革的原则》一节说:“把国家作为社会管理者职能和资产所有者职能区分开来,刚家作为社会管理  相似文献   

4.
<正> 建国以来,我国对于财政来源的组织,曾经历过税收方式、利润方式、税利兼用方式阶段,以筹集国家财政资金,调节分配,参与宏观经济运行。现在,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二个战略目标的新时期。与此相适应,财政收入的获得应采取税利、租费、债等多样化形式和手段。 第一,向国有资产要财政收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国家及其辖属的机构,是国有资产权利的合法代表者。现在按照国际通行惯例,外资、私营、合作经济的投资者来中国投资,除了照章纳税以外,正常情况下,投资者应收取该投资相当于银行利息的回报,或高于这个水平,投资的意愿才能继续下去,不然,投资者很可能抽回其资本,另择新的投资场所。按照这个经济规律,我国可以根据国情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逐步规范国家与国有企业的利润分配关系,建立国有资产收益按资分利、按股分红等税后利润分配制度。可以考虑将现有4万亿元国有资产分三种情况,区别对待。第一种情况:将国家基础产业、基础设施与高新科技产业的投资回报率  相似文献   

5.
<正> 《经济纵横》1989年第10期刊登了杨培新同志《继续完善承包制?还是改而推行税利分流》一文,文中关于税利分流的有些观点值得商榷。 1、税利分流是不是一步险棋杨培新同志认为,“税利分流,税后承包、税后还贷,是一步险棋”。所谓“险棋”,就是推行税利分流会葬送改革或将改革逼入死胡同。我们认为不会有这样的恶果。 1983年和1984年分两步进行的利改税,在过去10年的改革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它否定了长期以来全民所有制经济中税收消亡论的思想,明确了国家与全民企业间的税收关系,第一次将全民企业作为独立的  相似文献   

6.
国有资产经营预算是国家以资产所有者身份获取收入和国家用于资本性投入、发展国有经济的专项预算,是政府财政预算的组成部分,也是国有资产所有权管理的重要手段。 1.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编制原则。即遵循“以收定支,量入为出”的基本原则。 2.国有资产经营预算的收入项目。(1)国有资产收益,包括国有企业上缴税后利润。(2)国有资产出售收入,包括国有股权转让收入、国有  相似文献   

7.
税利分流下的承包是指国家对国营企业分别以政治权力和财产权力征收所得税与利润,搞税后利润承包。我认为税利分流下的承包有以下作用与优点: 第一,能够理顺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1978年以来,就国家与国营企业分配关系的实现形式问题,进行了一系列尝试,先后推出利润留成、利改税、承包制等多种改革措施,但国家与国营企业的分配关系却未见真正理顺。其集中表现在:(1)国家财政困难,长  相似文献   

8.
税利分流试点调查报告中国企业管理培训中心李铁城,李玉辉根据国家经贸委的安排,中国企业管理培训中心接受了对税利分流试点调查研究的任务。为此,我们调查了一些税利分流试点城市,并召开了第二期税利分流研究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调查报告。掌握的情况及看法不一定很...  相似文献   

9.
鉴于目前企业实际留利所剩无儿的状况,减轻税负应该成为我们对税利分流进行考察的出发点。根据对税利分流的试点结果的考察,税利分流的实质是“否定承包制”,“是实施第三步利改税”“是实行重税政策”;这样做,势必更加减少企业留利水平,使企业丧失发展后劲。同时,利改税和税利分流这两个概念,都是来自对资本产义国家状况不确切、不科学的概括,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浅析税利分流后的企业行为李旭章税利分流作为处理国家与国有企业关系的分配模式,必然对企业的经济行为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运作方式、活动机制及意向产生较大的影响,校正国有企业中存在的不合理行为。当然,在税利分流的推行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企业行为...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对此,我国进行了不断探索。在企业经营机制方面,也采取了相应的改革,先后实行了诸如工效挂钩、资产经营责任制、租赁制、承包制、股份制等形式。1988年,一些企业又开始试行税利分流。  相似文献   

12.
<正>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日前就企业的改革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并回答了记者所提出的问题。在谈话中,厉以宁教授坚持他一贯的改革主张,认为企业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在公有制基础上实行规范的股份制是企业改革的方向。记者:厉教授,中国目前的企业改革大体上有三种基本设想:一是完善承包制,二是搞“税利分流、税后承包、税后还贷”,三是推行股份制,对此您有何评论? 厉以宁:这一归纳很恰当。现在这三种基本设想都已经程度不等地在实施。第一种设想目前是实施的主流,第二、三种设想正在试点之中。当前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国有资产管理混乱,流失严重。承包  相似文献   

13.
论外资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外资企业中的国有资产管理●姜欣国有资产即属国家所有的资产,包括国家依法取得的和认定的,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资产。在外资企业中,国有资产具体包括:中方以国有资产出资投入的资产;企业注册资本增加、按双方...  相似文献   

14.
动态与信息     
我国界定国有资产产权范围从有关部门获悉,近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发出通知,界定了国有资产产权范围。界定为国有资产范围的主要是指:一、有权代表国家投资的部门和机构以货币、实物和所有权属于国家的土地使用权、知识产权等向企业投资,形成的国家资本金。二、全民所有制企业运用国家资本金及在经营中借入的资金等所形成的税后利润经国家批准留给企业作为增加投资的部分,以及从税后利润中提取的盈余公积金、公益金和未分配的利润等。  相似文献   

15.
<正> 在讨论现代企业产权关系的过程中,不少人都认为在现代企业制度中,企业中的国有资产所有权属于国家,国家要加强对企业中国有资产的管理,企业则要对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承担资产增值保值的责任。然而,根据这种理解,在现代企业的资产中,除国有资产外,还有法人资产和个人资产之分;企业虽对上述资产拥有法人财产权,但资产的直接所有权却归于出资者。这样,包括国家在内的出资者就既拥有企业的资本所有权,又拥有企业的资产所有权。那么,这种出资者的双重所有权,是否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和股份公司的实际状况呢?  相似文献   

16.
1984年我国实行了“利改税”第二步,由此国营企业把向国家缴纳税金和上交部分税后利润改为合并税利,统一上缴税金。这是经过几年酝酿并且分批分步骤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它不仅是税利改革,而且涉及到对企业的管理和宏观经济管理。  相似文献   

17.
山东诸城处置改制企业国有资产的考察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诸城企业改制过程中,国有资产的处置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上:1国有资产出售过程中有没有资产的流失;2出售国有资产的影响或效应是什么;3国有资产在县域经济中的定位与管理。不过首先要明确的是诸城出售的国有资产只占诸城国有资产总量的一小部分,实际上主要出售的是集体资产。一、国有资产的出售出售国有资产是诸城企业改制的核心环节之一。在程序上诸城主要采取了资产评估、资产分离、资产处理三个步骤。1由资产评估机构对改制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评估过程中严格按照国家的有关法规和政策。细致评估,确定产权。2资产评估后对企业资产进行适当分离。  相似文献   

18.
国有资产交易流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在需求和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的客观要求。对此,只有明晰国有资产流转中流转与流失的区别,才能更好地推进国有资产顺畅流转、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国有资产流失与正常性损失的甄别需要一个客观公允的判断标准,对此可从三方面认定:一是实施的主体具有特定的身份;二是具有特定身份的主体基于主观故意或过失实施了违法行为;三是造成了国家财产的损失和处于危险情形下的事实和结果。国有资产流失与国有资产流转是国有产权变动过程中呈现的两种不同状态的表现形式,它们既有联系,又存在根本界限。辨析国有资产流转和国有资产流失时,切忌通过孤立和静止的论据与观点,进行简单的比对而轻易下结论。尽管国有资产流转为资产流失提供了可能路径,但国有资产流失不是必然只发生在资产流转阶段,引起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和渠道很多,资产流转过程中的资产流失只是一种可能途径。因此,要科学规划和合理规范国有资产流转的程序和机制,消除流转过程中的资产流失路径。  相似文献   

19.
如何计算和分配人力资源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传统会计是全面核算了人力资源价值v与m的;不足之处,是仅核算一个笼统的总利润,税后全部按资分配,无视先进个人所创超额利润的业绩.改革的途径,不是预测人力资本价值入股参与税后总利润分配,而是实地计算事前事中各责任中心采用新科学技术所创超额利润,税后大部留成,奖励先进,激励全员走"科技兴国"之路.  相似文献   

20.
日前,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副局长朱志刚在《中华工商时报》撰文指出,目前对国有资产流失的概念有待澄清,他认为国有资产的流失应当是指国家所有者权益的流失。国有资产流失突出表现在产权变动中。譬如,企业在中外合资过程中,该企业的总股本假设为200万元,其中中方股本应是100万元,若低估了中方的国有资产的股本为80万元,那么中方的股比将减少10%,这种流失不仅反映在当时中方在股本上少了20万元,而且反映在以后每个年度的利润分配中中方也将丧失10%的利润。因此,这种流失才是最危险的流失,它将会使国有资产在整个社会资产中萎缩并危及国家社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