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张晓华 《魅力中国》2013,(22):110-110
本文从对比对照的角度解构了卡夫卡的《变形记》和《地洞》这两部重要的短篇小说,阐释了卡夫卡这位伟大作家寓言式的写作风格和象征意义中的多重悖论与冲突。展现作者独特的生活视角和艺术特色及才能。  相似文献   

2.
龙建波 《魅力中国》2010,(4X):125-125
卡夫卡《变形记》中人变成甲虫这荒诞、变形的情节让读者在体验、联想中震惊和信服,其原因是作者在整体荒诞的情节中运用了细节真实和心理真实的手法。  相似文献   

3.
反思范宪案     
秦颖 《上海国资》2009,(9):31-33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讲的是一个小人物在某个特定社会大环境下充满扭曲的、荒诞的人生悲剧。人变成甲虫,是荒诞的:个人权力凌驾于党纪国法之上,更是可悲的。范宪是整个时代改革浪潮中的一个小人物,他不过是被市场经济涤荡过、受不住诱惑的一条“变形”的蛀虫。然而,就如《变形记》一般,范宪的“变形”更多地折射出的是环境体制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刘秀玲 《新西部(上)》2009,(10):146-146,142
反讽产生于认同感的缺失和对自我意识的审视,是无限绝对的否定。卡夫卡在小说《变形记》中通过主人公格里高尔变为大甲虫之后产生的认同感危机,建构了多层次的反讽,探究了现代人的意识和认同危机,对社会体系提出了质疑,同时彻底地否定了他所身处的社会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变形记》以独特的文笔从不同的视角阐述了一个由人变甲虫的荒诞故事,蕴涵以"三化"为主的多重含义。一是现实揭示及表现的异化,从社会学角度揭示了异化的社会现实,把虚幻的现象与现实的本质真实结合起来,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中人的灾难感和人的孤独感。二是绝望反抗心理的外化,从心理学角度揭示了绝望反抗心理的曲折外化,变形的外化同样也是格里高尔对自己的放弃和逐绝,选择绝望的反抗最终获得"自由"。三是人生价值的内化,格里高尔存在一种绝望意识,而要克服这种绝望,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而不是抱着消极的心态看待发生的一切。  相似文献   

6.
李静 《魅力中国》2011,(11):266-266
弗兰茨·卡夫卡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称为现代派文学的鼻祖。《城堡》写于1922年1月到9月,是他的小说中篇幅最大,也最富有卡夫卡特色的一部作品。本文就它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塑造等方面探讨小说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7.
商务变形记     
弗朗兹·卡夫卡的著名中篇小说《变形记》中提到,一个名叫格雷戈尔·萨姆斯的销售员,一天早上从噩梦中醒来,发现自己突然变成一只巨大的昆虫.虽然卡夫卡的小说中并没有说明这是一只什么样的昆虫,但是根据小说中对昆虫的描述(棕色的腹部,上面分成许多僵硬而且呈弓形的小节,若干纤瘦而可怜的腿在地上四处摆动),毫无疑问,格雷戈尔已经形成了一只蟑螂.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故事的语言、人物形象、每个故事的起因对比分析了小说《西游记》与电视剧《西游记》主题的异同。电视剧《西游记》的主题即“游戏”,小说《西游记》除了是一部“游戏”之作外,同时又夹杂着作者所经历过的现实人生,表现了作者的人生态度和对当时社会的不满、揭露与批判。而产生主题异同的根本原因就是时代因素、文学形式的自身特征、思维方式与审美倾向的不同。  相似文献   

9.
爱情主题是中国文学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开辟了中国文学抒情诗的先河的《诗经》,其爱情诗灿若繁星,令人赏心悦目.在《诗经·国风》的诗作中,对男女问的爱慕、追求、幽会、相思、婚嫁、离弃、哀悼等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惟妙惟肖的描绘他们的内心活动,呈现出一幅幅或优美真切,或淳朴古拙,或哀婉动人的爱情喜剧和悲剧.这些作品也为当代大学生的情感教育提供了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科 《魅力中国》2010,(9X):201-202
卡夫卡和村上春树这两位现代主义作家的小说中都充满着暴力的描写,本文以其代表小说《海边的卡夫卡》和《在流放地》为例,比较了两人小说中的暴力的描写,而且深层次的分析了其小说中暴力的来源以及深刻内涵。  相似文献   

11.
石金焕 《黑河学刊》2010,(12):45-46,49
女作家张翎写于二十一世纪的长篇巨著《金山》,是海外华文文学中璀璨的一笔。该作以主人公方得法在金山一生的奋斗为线索,详细阐述了方得法在海外的"生存困惑"、遭受到的"种族歧视"及其"过客心理",这是导致移民者由"边缘"走向"中心"艰难的主要原因,使我们看到最初的海外华人在异域奋斗的艰难与狭隘。  相似文献   

12.
《颓败线的颤动》是《野草》中的一篇,内容和形式都具有独特性。这篇散文诗以"爱者与不爱者"作为主题,不仅反映了启蒙当中的悖谬与悲哀,更表达了鲁迅思想中爱与复仇的矛盾和冲突,鲁迅作为一个"人间挚爱者",其毫不留情的批判和揭露是由于对大地上的人群无尽的爱。《颓败线的颤动》是以文本的形式折射出鲁迅心中丰富的痛苦和深沉的爱,其瑰丽的文字和象征性的形象同样耐人回味。  相似文献   

13.
俞冰 《黑河学刊》2010,(12):31-32
在中国文学史上,汉末建安时期的《典论.论文》是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篇系统的、有创见的文章。《典论.论文》论述了文学批评问题,对文体作出了比较科学的分类,提出了不同文体对文章风格和修辞的不同要求、"本同"范畴、著名的"文气说"、文学的社会作用和价值等问题,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文学理论批评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狂人日记》因其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的地位一直受到文学批评家的重视。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将其与果戈理的同名之作相比较,分析其人物情节、主题等方面的异同,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史研究》2016,(3):191-191
2015年10月18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成功举办了以"在中国经济学中如何加强历史研究和教学"为主题的首届"经济与历史"学术研讨会。该研讨会得到了经济学界的热烈响应和支持,与会专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取得了诸多富有创见的成果。《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报》、观察者网等媒体纷纷对研讨会进行了报道。  相似文献   

16.
读编往来     
《新财经》2011,(5):16-16
随着全国"两会"的召开,民生话题受到了全国人民及各大媒体的关注,《新财经》在2月和4月刊中,以幸福、民生为主题,报道了与老百姓切身相关的话题,如第2期"本期关注"《幸福之约——聚焦十二五》,第4期"本期关注"《未富先老,拿什么养我的明天》,都提出了与民生相关的问题;"特别策划"《加薪考验中国制造》报道了老百姓最关心的"加薪"话题。这期杂志出刊后,如我们所料引起了读者的共鸣并收到了众多读者的来信。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今年全国"两会"的主题之一,触及百姓敏感的心弦,赢得了衷心的拥戴。但面对十三亿人口的一个泱泱大国,解决民生问题也会更加艰难,而且,民生标准也在逐步与发达国家接轨,可谓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7.
郭沫若的诗歌拉开了我国诗歌运动的序幕,其中诗集《女神》作为"开一代诗风"堪称现代诗词的转折。《女神》成功把握了"五.四"时代的脉搏和时代的追求,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不仅从思想上引领了现代诗歌的创作,更从艺术和表达形式上展现了独特的创作。从诗歌的内容及表达形式方面论述了《女神》对现代诗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普拉东诺夫的《切文古尔》和扎米亚京的《我们》是俄罗斯反乌托邦文学中的经典作品,在时间和空间的相互衬托下,《我们》作为反乌托邦文学的开山之作,引领了反乌托邦文学的西方物质共产主义模式,而《切文古尔》则开创了东方心灵共产主义模式的先河。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初,在俄罗斯兴起的"反乌托邦"文学,是对人类延续了千年之久的"乌托邦"梦想的解构与颠覆。它的出现,既是"现代化"发展的结果,又是对"现代化"的反思,在批判"现代化"危害的同时,更有对"现代化"特征的复归,这一点,在"反乌托邦"文学著作《我们》中体现的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蔡爱国  于辰光 《黑河学刊》2010,(10):45-46,49
柏桦的《水绘仙侣》通过对冒辟疆与董小宛的婚姻生活的美的呈现,提出了"逸乐"的生活主张,并以此在"五四"新文学和鸳鸯蝴蝶派中分出了亲疏。"逸乐"自然有其存在价值,但这与"五四"新文学和鸳蝴派共同建构的文学传统有着区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