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辛欢 《魅力中国》2014,(25):302-303
2013年1月22日菲律宾政府声称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文称为UNCLOS)为依据,就中菲南海争端启动强制仲裁程序。菲方此举的真实目的无非是想通过此种方式使中菲南海争端国际化,获得国际舆论上的优势,从而以强制仲裁的方式侵占中国在南海的部分岛礁及附近海域。面对菲律宾的这一举措,中国采取了不参与仲裁程序的态度和立场。本文将通过梳理菲律宾针对此次仲裁提出的诉求及其所谓的“法律依据”,得出菲方主张的不合理性和非法性,并且就中国如何以国际法和事实为基础影响仲裁庭的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是国际海洋立法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所建立起的海洋法律制度第一次对海洋法各个领域作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标志着在世界范围内的海洋新秩序的确立,同时也对各国构建国内海洋法制指明了方向.该文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立法意义出发,分析了该公约涉及的主要方面,进而阐述其时于我国海洋法立法的启示,以及对我国现有具体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菲律宾在南海与中国的领土主权争端、海域划界等问题上呈现出激进化的特征,加速战略资源的攫取和强化岛屿实际占领,企图借助外部力量推动南海问题扩大化和国际化。南海争端愈发复杂,内容涉及主权、权利和资源,中国处理南海争端的对策,除了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还应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方法,以求通过外交途径,和平解决南海争端。  相似文献   

4.
《环球财经》2009,(6):24-24
5月11日,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及《公约》缔约国会议的有关决定,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向联合国秘书长提交了关于确定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初步信息,这次提交的文件,涉及中国东海部分海域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而此前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日本等国就争议海域岛屿、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划分,采取了诸如国内立法等一系列动作,并向联合国抢先提交了自己的划分主张。  相似文献   

5.
陈伟 《魅力中国》2010,(19):50-51
当前中国南海争端持续升级,而在与东南亚国家的争端中,中越争端尤其引人注目。越南侵占我国南海岛礁最多,并提出对西沙群岛与南沙群岛拥有全部主权,野心最大。同时,越南与中国同为社会主义国家,两国关系特殊。本文旨在阐明当前中越南海争端的现状、分析其中深层次原因,并从国际政治的视角展望争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菲律宾的目的是要把对黄岩岛的虚假主权变成事实,这显然是对国际法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蔑视与挑衅,但永远改变不了中国对黄岩岛拥有无可争辩主权的事实。  相似文献   

7.
关于海洋综合执法的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海洋经济是我国重要的经济增长点,要发展海洋经济,必须解决好目前存在的多头执法问题,而综合执法是解决的方向。本文就是作者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对这个问题进行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王思雅 《魅力中国》2014,(18):25-26
自2009年以来.作为国家主权问题的核心之一,南海争端问题日益突出。出于自身利益的需求,以美国、日本为主的一些西方国家和以越南、菲律宾为主的一些当事国围绕南海问题不断渲染中国立场强硬、具有侵略性的国际形象,从而建构中国南海“威胁论”。中国南海“威胁论”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对中国崛起的疑惧和阻扰中国在地区崛起的企图,中西媒介力量结构的严重失衡,中国有关南海问题的话语建构的缺位。要解构中国南海“威胁论”,提升中国在南海争端中的国际话语权,需要中国以立为破,建构自己的南海话语体系,大力发展对外媒体以及改进中国南海话语的传播技巧和方式,同时举办一些相关的海外交流活动。  相似文献   

9.
王倩 《中国经贸》2011,(6):113-114
国家的主权应在其疆界内行使,且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均重视边界的明确性与稳定性,从历史上的占有和禁止反言的适用原则对中越南海争端中越南的利益诉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越南的行为和依据都是法理所不容的。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分析了我国海洋权益面临的现实问题。探讨了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策略:临时安排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是维护海洋权益的基本方针:加大科技和资金的投入是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保障:加强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是维护海洋权益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1.
近期,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可谓动作频频。先是7月15日,菲律宾外交部发表声明,列举有关南海问题的所谓"8点事实";紧接着第二天,菲律宾声称,有关南海争议的仲裁法庭已经在荷兰海牙成立,仲裁程序已经启动;7月24日,菲律宾造势已久的全球反华示威粉墨登场,抗议中国"侵占菲律宾岛礁"。这些动作标志着继舰船对峙、军事威慑、力量展示、社会存在等硬对抗之后,南海争端的博弈开始聚焦国际司法及国际舆论的软较量。  相似文献   

12.
近期,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可谓动作频频。先是7月15日,菲律宾外交部发表声明,列举有关南海问题的所谓“8点事实”;紧接着第二天,菲律宾声称,有关南海争议的仲裁法庭已经在荷兰海牙成立,仲裁程序已经启动;7月24日,菲律宾造势已久的全球反华示威粉墨登场,抗议中国“侵占菲律宾岛礁”。这些动作标志着继舰船对峙、军事威慑、力量展示、社会存在等硬对抗之后,南海争端的博弈开始聚焦国际司法及国际舆论的软较量。  相似文献   

13.
陈刚 《浙江经济》2011,(24):7-7
所谓海湾,是指三面环陆的海洋,其通常呈U型和圆弧型。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十条第二款规定:“海湾为凹入陆地的明显水曲,其水曲的面积要大于或等于以湾口宽度为直径划的半圆面积,湾口为水曲口门最窄处”。世界上著名的海湾如东京湾、大阪湾,都体现了资源和要素的高度整合,体现了区域核心竞争力的综合提升。国内的长江三角洲、京津冀沿海工业带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杭州湾、渤海湾等的集聚效应,它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国内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  相似文献   

14.
褚浩 《中国报道》2011,(9):50-51
鉴于相关国家的南海利益和诉求不同,在“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大框架下,中国应加强政策的灵活性,强调南海政策的因“材”(对象国)、“时”、“势”不同,而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突出双边利益共赢的一面。  相似文献   

15.
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及对中国谈判立场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际气候制度的演进经历了艰难坎坷的历程。当前,后京都国际气候谈判已经启动并面临严峻的挑战。随着经济发展,能源需求和温室气体排放快速增长,中国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立场备受国际社会的关注。作者应用三种国际关系决策分析模式,研究了影响国家气候谈判立场的基本要素,并以中国为例,尝试对中国的谈判立场进行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6.
唐德才 《特区经济》2007,224(9):222-223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洗钱犯罪作了规定,我国现行《刑法》对洗钱罪的规定与《公约》存在较大差异,从而使我国对洗钱罪及其上游犯罪的预防和打击的效果受到影响。我们有必要根据《公约》的规定完善我国关于洗钱犯罪的立法。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高度,明确部署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战略任务,对海域空间开发优化问题提出了迫切要求。文章首先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依据,从海域的自然属性出发,阐述了我国蓝色国土与陆域国土空间开发的关系,并分析了两者在整个国土空间开发布局中的地位与作用。在深入分析我国海域空间开发面临的形势和挑战后,文章从贯彻海洋功能区划、围填海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我国蓝色国土空间开发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8.
自从1982年4月30日第三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通过并开放签署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已经过去26个年头,今年5月15日也是我国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公约》12周年的纪念日,《公约》在促进海洋科技、经济、政治、法律、外交方面的重要性和协调国际关系的指导作用,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与肯定。它所确立的国际海洋法新准则,不仅有利于海洋国际法的发展,也有助各国制定新的海洋管辖法规,在解决海洋权益争端的国际法实践中,其重要性无论如何强调也是不过分的。《公约》颁布生效20多年来,世界各国根据《公约》的相关规定,对本国的海洋战略进行了调整,在海洋立法、海洋政策、海洋开发和管理方面加大了力度,海岸相邻或相向国家间,围绕海域和岛屿归属之争,被提高到空前的高度。实践证明《公约》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最全面和最有权威性的国际海洋法法典,它对维护发展中沿海国家的合法海洋权益和解决海域争端,起到重大的历史性作用,在人类开发海洋资源和保护海洋环境的活动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的国际海洋法的出现,也是世界海洋法发展史上一个伟大的里程碑。下面侧重谈谈《公约》的主要内容、深海资源及其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文章认为,《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是迄今为止关于国际水道利用与保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公约.基于对《公约》部分条款的反对,中国尚未加入该《公约》.但从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双重视角出发,结合我国的相关条约实践来看,中国都有必要积极加入《公约》,并努力推动其尽早生效.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认为,《国际水道非航行使用法公约》是迄今为止关于国际水道利用与保护方面最具影响力的公约。基于对《公约》部分条款的反对,中国尚未加入该《公约》。但从国际法与国际关系的双重视角出发,结合我国的相关条约实践来看,中国都有必要积极加入《公约》,并努力推动其尽早生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